海德格爾的最后之神——基于現象學的未來神學思想(未來哲學叢書)
定 價:¥98
中 教 價:¥58.80 (6.00折)
庫 存 數: 1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海德格爾從納粹校長的政治現實中回撤,先后寫下了八個文本,并在遺囑中約定需等他離世后才能出版,為這些文本覆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哲學論稿》是這八個文本中的第一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本,被認為是繼《存在與時間》后海德格爾的第二部代表性著作。但就其思想內涵而言,《哲學論稿》比《存在與時間》更奇特、更艱澀、更神秘,其中就包括他在書中提出的、既有哲學意涵又有神學意蘊的新概念最后之神。
海德格爾為什么生前不愿意出版這些文本?最后之神的思想內涵到底是什么?海德格爾為什么要談最后之神?本書嘗試通過對最后之神概念的多維度闡釋,找出其思想淵源,為理解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給出方向性指引。
《哲學論稿》是海德格爾最神秘、最晦澀的作品,生前一直隱而未發,直到他去世13年后的1989年才首次得以出版。他在這部著作中提出了最后之神的思想,這也呼應了其晚年在接受《明鏡》周刊采訪時曾說過的:只還有一個神能救渡我們。
雖則國內的海德格爾思想研究已蔚為大觀,但國內尚未見對海德格爾的最后之神思想進行專題研究的著作。張靜宜博士的這本書揭開了海德格爾思想的否定神學之維,并基于現象學哲學的視角,在東西思想交會和融合的背景下追溯了最后之神思想的源頭和影響,對于推進對海德格爾的后期存有思想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張靜宜,1973年生,湖北武穴人。長安大學環境工程學士,上海交通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碩士,同濟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南建筑設計院工程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設計研究總院城鄉創新設計院常務副院長、高級工程師,兼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海德格爾哲學、基督教神學、日本京都學派思想。中國致公黨成員,上海市徐匯區政協委員、區政協人資環境委副主任。
終結,開端,在路上 (序一)
最后之神與四重整體(序二)
最后的人與最后的神(序三)
前言
緒論
第一節 《哲學論稿》中的最后之神
第二節 最后之神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
第一章 海德格爾神學思想的路徑考察
第一節 海德格爾論現象學與基督教神學
第二節 從形而上學的上帝到神性的上帝
第三節 天、地、人、神與最后之神:顯隱與差異
第二章 最后之神的思想來源:否定神學傳統
第一節 西方否定神學思想及其歷史傳承
第二節 海德格爾否定思想的文本考察
第三節 否定神學與哲學:從謝林到海德格爾
第四節 海德格爾與京都學派:東西方否定思想的親緣與印證
第三章 通向最后之神的路標:從現象學出發
第一節 從時間到時間性
第二節 從歷史到歷史性
第三節 時間空間與最后之神
第四節 海德格爾與歷史主義:誤解與批評
第四章 從上帝之死到最后之神
第一節 從向死而生到上帝之死:來自虛無主義的神學否定
第二節 哲學的時代變遷:從希臘諸神到最后之神
第三節 本有、存有與最后之神
結語
第一節 20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運動
第二節 海德格爾與20世紀基督教神學
第三節 最后之神:一種朝向未來的神學思想
參考文獻
附錄 最后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