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合作(第2版)/經貿名家經典規劃教材》是從事國際經濟合作教學與研究長期積累后的一部力作。重點介紹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以外的新的國際經濟交往方式。集國際經濟合作理論、政策、慣例和實務于一體。結構合理,內容全面,體例安排符合教學需要。涉外經濟、貿易、商務、金融、法律和管理專業本科教學首選。
《經貿名家經典規劃教材:國際經濟合作(第2版)》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出版。
盧進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國際貿易學學科帶頭人、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外國直接投資(FDI)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投資促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副會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商務部WTO投資議題談判專家咨詢組成員、中國科技部產業國際化發展戰略咨詢專家,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約評論員、亞洲財富論壇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of Victoria)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合作、外國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中國利用外資與海外投資、“走出去”戰略、企業并購與重組等。已出版專著和教材40余部,在境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并獲得“安子介國際際貿易研究優秀論文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全國商務發展研究成果獎”和“中國圖書獎”等多項國家級或省部級獎項。
杜奇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WTO研究會理事、校級重點研究基地外國直接投資(FDI)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投資促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1983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取得碩士學位,1997年至1999年在美國西東大學(SetonHall University)做訪問學者。目前主要講授國際經濟合作、國際投資、國際技術貿易等課程,并從事國際經濟貿易理論與實務的研究工作。先后主編或參編《國際投資》、《國際經濟合作》、《商務國際投資》等教材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編經貿類詞典近10部。
第一章 國際經濟合作概述
第一節 國際經濟合作的概念
第二節 國際經濟合作的類型與方式
第三節 國際經濟合作的產生與發展
第四節 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與國際經濟合作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二章 國際直接投資
第一節 國際直接投資概述
第二節 國際直接投資的動機與理論
第三節 國際直接投資環境與環境評估方法
第四節 跨國公司與國際直接投資
第五節 世界貿易組織與多邊投資協定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三章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
第一節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概況
第二節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
第三節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一些政策法律規定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四章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
第一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管理
第三節 對外投資企業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合同、章程的主要內容與要求
第四節 中國海外企業的當地化經營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五章 國際間接投資
第一節 國際證券投資概述
第二節 國際債券投資
第三節 國際股票投資
第四節 投資基金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六章 國際證券投資市場
第一節 國際證券市場
第二節 世界主要的證券交易市場
第三節 中國證券市場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七章 國際技術貿易
第一節 國際技術貿易概述
第二節 國際技術貿易內容
第三節 國際技術貿易方式
第四節 國際技術貿易的價格與支付
第五節 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及《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
第六節 中國的技術進出口貿易及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八章 國際工程承包與勞務合作
第一節 國際工程承包概述
第二節 招標與投標
第三節 國際工程承包合同與施工管理
第四節 國際工程承包的銀行保函
第五節 國際工程承包的施工索賠與保險
第六節 國際勞務合作
第七節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九章 中國對外服務貿易
第一節 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
第二節 中國服務出口
第三節 中國服務進口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章 國際租賃
第一節 國際租賃概述
第二節 國際租賃方式
第三節 國際租賃合同
第四節 國際租賃機構及實施程序
第五節 中國的租賃業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一章 國際發展援助
第一節 國際發展援助概述
第二節 聯合國發展系統的援助
第三節 世界銀行貸款
第四節 政府貸款
第五節 主要發達國家的對外發展援助
第六節 中國與國際發展援助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與資信調查
第一節 可行性研究概述
第二節 可行性研究的實施
第三節 資信調查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第十三章 國際稅收
第一節 國際稅收概述
第二節 國際避稅方法與國際反避稅措施
第三節 中國的外商投資企業稅收制度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題
主要參考書目
本書作者已出版的部分著作
國際技術轉讓與國際技術移動不同,國際技術移動是指技術從一個國家向另一個國家的移動,即技術的位移,這種位移可以發生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也可以發生在同一國家內的不同地區之間。而國際技術轉讓是指一國技術的所有者將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轉讓給另一國的其他人,即技術的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轉讓。技術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屬于知識產權的范疇。
國際技術轉讓分有償和無償兩種,有償的技術轉讓是一種商業性的技術買賣,無償的技術轉讓則屬于非常性質的技術援助。凡是通過雙邊政府間的帶有援助性的經濟合作或科學技術交流等形式所進行的技術轉讓,屬于無償的或非商業性的技術援助;而通過貿易途徑并以企業為交易主體的技術轉讓是屬于商業性或有償的技術轉讓。有償的技術轉讓實際上是一種貿易活動,因此,有償的國際技術轉讓也被稱為國際技術貿易。
國際技術貿易的標的是技術,而技術是一種無形的商品。但在國際技術貿易的實際運作中,只有發達國家之間的技術貿易才會有單純的軟件貿易,而發展中國家在開展技術貿易時,由于技術落后和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較差,往往在進行軟件貿易的同時,還伴隨著硬件貿易,即引進技術與進口設備相結合。與此同時,許多發展中國家為解決資金的嚴重短缺,又往往將引進技術和設備與利用外資相結合。國際技術貿易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實際操作也日益復雜。
三、國際技術貿易的產生與發展
技術在國際間的轉讓由來已久,早在公元6世紀,中國的養蠶和絲綢技術就曾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和歐洲各國。從10~15世紀,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相繼傳到西方。16世紀初,德國的機械表制造技術和意大利的眼鏡技術也先后傳到日本和中國。16世紀以前,英國的技術水平還遠遠落后于歐洲大陸,英國的工業是在引進歐洲大陸先進的工匠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是,18世紀以前的技術轉讓還不屬于現代意義上的技術貿易,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轉讓的手段落后,國際間的技術轉讓主要是工匠技能的傳播,而不是許可權的轉讓;二是傳播的時間較長,中國的養蠶和絲織技術用了1800多年才傳到歐洲,造紙、火藥和印刷術傳到歐洲也用了600多年。而意大利的眼鏡和德國的機械表技術則分別用了300年和100多年的時間才傳到日本和中國。
現代意義的技術貿易是通過技術的商品化,并伴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進入18世紀以后,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資本主義的大機器生產逐步代替了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這為科學技術提供了廣闊的場所,并出現了以許可合同形式進行交易的技術貿易。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各國技術發展速度的加快和技術發明數量的不斷增多,絕大多數國家都建立了以鼓勵發明制造為宗旨的保護發明者權利的專利制度,這就促使以許可合同形式出現的國際技術貿易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國際間經濟上的競爭實際上表現為技術的競爭。為此,技術已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成為貿易的主要對象,這就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技術貿易額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