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市場的騙局》以全國幾個重點地區文物市場的騙局交易為線索,系統介紹了文物收藏陷阱,內容以知識性和市場經驗為主。文物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也加入收藏大軍中來。但是,文物市場的欺詐行為嚴重。此書將揭開文物市場騙局的神秘面紗。
讀完《文物市場的騙局》,讀者可以輕松的掌握文物市場的常見騙術,還將會掌握幾種鑒別文物古董的小技巧,重要的是讓讀者能夠獨立地參與到文物市場的投資中來。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收藏秘籍。
“盛世收文物,亂世藏黃金”是人們常說的一句話。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文物是歷史的遺存,是可溯可見的歷史,是可以撫摸的歷史。文物是鮮活的歷史,是照進現實的過去。它從根本上擺脫了世人對史籍的灰暗感、枯燥感和抽象感,讓歷史映入眼簾。
面對文物的豐富內涵,世上沒有全能者。面對文物的獨特魅力,人間沒有無情人。
面對文物(古玩)市場,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這行水太深,不敢下水”。其實,這話不準確,正確的說法是:“這行水太渾,水下的流沙深坑太多。”可以通俗地說:在文物(古玩)市場中,身高兩米的人,被淹死在一米深的水坑中是常有的事。常識告訴我們:水深從來就不是淹死游泳者的因素,水渾才是這行最要命的危險,那些不會游泳而勉強下水的人最容易出事。造成文物市場水渾的原因很多,但歸結起來基本有如下三點。
一是贗品橫行。人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外行話:現在的文物市場基本上是賣贗品。當前文物市場的贗品橫行是事實,但支撐文物行業的基石仍然是文物真品,我們不能因為社會有壞人就認定這是一個壞人的社會。由于文物行業豐厚的利潤,許多人就走歪門邪道,將大批的贗品混入文物市場,毀壞文物市場的清譽,全然不顧職業操守甚至道德底線。
二是相互拆臺。收藏或經營文物,本應有兩個基本前提:眼力和德行。許多人都在做些損人不利己的事:凡是別人的文物,不管真假,先是閉眼喊假,在實在無法喊假時,便說價位太高。如果說喊假有提高自己水平的動機而有利可圖的話,那喊價太高的人就是作死。首先,真品文物無法用標準市價來衡量;其次,別人的真品價太高,將來自己的真品又該如何盈利?其結果是,每次讓買文物的人都覺得上當了,一來再來的次數自然變少;這種負面信息的散布會讓收藏隊伍出現減縮。
三是各類專家的忽悠。要么把文物忽悠成國寶,評估出天價,讓許多原本安分守己的心躁動不安,想一夜暴富,遂改行買賣文物,且專做贗品買賣;要么見物就喊假,砸成一地碎片,嚇得大家覺得文物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屠宰場、騙人窟。
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物買賣情況類似于十字路口的堵車。不同在于,交通堵車會有交警出現,而文物市場的交流不暢卻沒有人疏通,結果是大家都玩不成。
同樣,在文物市場外面常聽到的另一句話是“這行的門檻太高,入門太難”。這話也有問題,因為,被摔死在文物(古玩)市場的,肯定不是門外漢,而大多是那些經過艱難的努力,終于及格剛剛爬進這行的人。文物門檻,的確不低,但你若有知識及眼力作基石,則再高的門檻,同樣會夷為平地,然后便可如閑庭漫步,文物真品俯拾自如。只是,要到這一層面,是需要多種因素合成的。試問:當前活躍在文物市場的人(包括文物商販)有多少具備了知識和眼力的雙腿?在所有文物收藏的勸告聲中,我們經常能聽到各執一詞的偏見:“沒有眼力,別去收藏”和“沒有相關文化,別碰文物”。準確的勸告應該是:“知識及眼力是文物收藏的雙腿,雙腿有殘,別輕易踏進文物市場!”
“文物有風險,入行需謹慎。”這話同樣有誤:文物如若真品,永遠不會有任何風險;有風險的是文物市場,如果沒有充分的知識及眼力作前提,則進一個,倒一個,進兩個,死一雙。文物買賣真不是民工活,它有相當高的素質要求,當然也有沒素質發大財的好命之人。
雖然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春風中,當代中國的文物市場呈現出遍地開花的格局,但文化底蘊和經濟基礎是文物市場生長的陽光和雨露;只要調查一線發達城市文物市場的興盛火爆和落后地區文物市場發育不良的現狀,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前文物市場表面上繁榮興旺,實際上亂象叢生。這種亂象不僅表現在行內人對行外人的坑蒙拐騙,也表現為學術界對民間收藏的不承認,還表現在民間收藏內部的相互攻擊。行內人對行外人的忽悠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文博學術界對民間收藏的不夠尊重導致的基本后果有兩個:故步自封及民間同行的反抗,雖然文博學術界有相對正確的觀點,但是存在著心胸狹窄的局限性。民間行業內部的相互攻擊主要表現在有一群文物行家通過各種鑒寶類欄目想對文物的真偽作出正本清源的壯舉,這必然會損害許多文物作偽者、贗品專業戶們的共同利益,為此,他們的反擊方式便是組織一大批“御用文人”對行家們的人品及眼力進行狂轟濫炸,將他們搞臭便是為自己鋪路。雖然那些活躍在電視臺上的“鑒定家”們的確不是人品上的圣人,其中甚至也有個別的人品殘疾人,且眼力也不是傳說中的那么神,但相比之下,他們大多應該算是當代文物鑒定中的行家里手。
亂象叢生的結果是想收藏文物的人大多不敢入手進貨,想出售文物的人大多難以找到買家,真正的文物市場越來越衰弱,而那些作偽者及贗品專家卻反而能渾水摸魚,財源滾滾。
眼力斷定真偽,知識解讀文化。文物工藝的新老、包漿的自然、作舊、出土或傳世的屬性斷定,皆屬于眼力范圍。但文物的紋飾內涵一定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如出現了道教文化內容——其文物年代下限就必然在東漢;如宋代瓷器為何在單色釉上能做到盡善盡美——宋人典雅內斂的審美意向及彩瓷精制技術的不成熟;元代瓷器為何會出現大型規整的器物——民族性格的粗放及二元配方的出現;明代成化朝瓷器會出現“成化無大器”的說法——成化個人性格的柔弱使然;宋代青銅鏡的厚度為何明顯變薄——“歲貢”用銅導致銅資源的匱乏。
人們常說學收藏最主要是要跟對了人。即要跟上那些人品及眼力雙優的師傅,此話很對。問題是這種“師傅”本來就少,且就算你能有幸遇上,那對方能否認同你的人品、收你為徒就成了一個特大的問題,除非血緣關系,否則得要有類似“前世的緣分”才行。
同樣,收藏家本身也要有與自己的收藏品類及人品相近的朋友圈。文物收藏中的相互切磋及共同提高是極為重要的。中國人的傳統理念中有種根深蒂固的“秘籍”意識,這一意識最直接的意義便是確立個人“獨霸武林”的時代地位,以謀取個人的名利雙收。但文物收藏作為一種關乎學術的研究行為,同等水平的真心交流十分重要,雖說這種交流經常難以做到“全民皆知”:許多鑒賞高手實則是不折不扣的文盲,他們口中用得最多的詞是“感覺”。許多非文盲文物高手又無意于名聲,一生沉醉于自己那種“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個人境界,最多是與好友分享自己對文物的獨特感悟及怡情性的切磋探討。
當代文物市場存在三種基本的騙局平臺:文物地攤屬于低端平臺,文物店鋪為其中的中端平臺,而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無良文物拍賣公司當之無愧地成為當前文物市場高端的騙局平臺。但就欺騙性的強度及普遍性而論,情況恰恰相反:文物地攤的欺騙性最強,現象也最普遍。
在文物市場中的各種騙局中,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常勝法則,找不到經典教案。學校教育中有因材施教的原則,文物市場的騙局中同樣存在因材施騙的原則。若找一百個騙術高手,他們會說出一百零一種騙術,因為最后一種騙術在選用中或實踐驗證中。事實也是如此:法無定法,方為至法,唯一可以通用之法是“見人作法”: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騙法,同一階層的人可以有原理相同、技術細節不同的騙法。比如面對官員性質的買家,你必須拍胸大叫:“隨便拿給專家們鑒定,假一賠十!”因為他們輕易不敢拿自己的文物請別人鑒定。
文物是前人留給后人的歷史標本,通過這些標本,我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文物市場有商人給世人精心設計的商業陷阱,避免少遭算計的唯一途徑是學習、學習、再學習。文物市場無教父,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文物市場的各種騙局中,誰都不是最后的教父!
曾智泉,江西臨川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就職于西安美術學院,專業研究方向為中國古陶瓷文化及鑒賞,中國古代玉文化及鑒賞,發表專業論文幾十篇。
一、前言
二、文物漫談
三、收藏百味
四、坐鎮山頭、一線收貨
五、當代文物走私
六、文物市場商販隊伍的形成
七、當代中國文物地攤的形成和發展
八、當代中國文物市場的形成
九、文物收購的一線博弈
十、當代文物贗品的出現
十一、文物之殤
十二、文物名品的悲苦
十三、贗品殺客
十四、文物市場的獵客手法
十五、文物市場的同行相殘
十六、文物市場的撿漏——合理的欺騙
十七、殺反水——文物市場的深水炸彈
十八、調包計——文物交易中的傳統魔術
十九、地雷戰——文物市場的埋雷
二十、背包客和雇傭軍——文物市場的狙擊手
二十一、文物市場中的托邦同盟——傳統即經典
二十二、永不開眼的獵物永不開眼的獵物
——文物贗品的饕餮。
二十三、黃雀在后——文物市場的諜戰
二十四、新聞信息中的贗品風潮
二十五、客戶的買賣——殺客者的最后一筆交易
二十六、網絡商店的“文物”神話
二十七、無良的文物拍賣公司——發展中的騙局平臺
二十八、贈送名義下的文物騙局
二十九、騙子的代價
三十、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