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兩度亡于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弱宋”幾成歷史定論。但兩宋長達三百一十九年,以文治立國,在國家治理、制度文化、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北宋皇帝大都是有作之君,三度推行變法,王安石變法影響尤為深遠;宋代名士輩出,將星閃耀,士人風骨*盛,成就了我們民族精神發展史上的史詩般的記憶。
在殺伐、武力、開疆拓土方面,宋人留給后人引為自矜的功業甚少,但在國家治理,以及精神與文化之域,宋人留下了濃墨重彩。所謂的“弱宋”,其實堪稱“盛宋”:她創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
她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
她涵養了風骨凜然的士人。
她是一個值得我們駐足回望的非凡王朝。
一座古代政治文明的高峰
一個戰斗的王朝
一代風骨凜然的士人
宋朝值得后人駐足回望
秦漢以后,統治時間超過兩百年的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只有五個,即漢、唐、宋、明、清。與漢、唐、明、清的大一統王朝不同,兩宋長期與遼、西夏、金、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簽訂了一系列不平條約,始終都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并先后亡于金、元。而且,但凡看過《水滸傳》的人都會覺得,這還是一個奸臣當道、貪官污吏橫行的王朝。
明末王夫之有“孤秦”“陋宋”之說,認為宋王朝與殘暴的秦王朝一樣不堪。20世紀60年代,有一本很權威的教科書《中國史綱要》指出,宋神宗將“王安石召入政府,用為參知政事,要倚靠他來變法立制,富國強兵,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此后,“弱宋”之說幾成定案。
但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
南京的明孝陵矗立著一座“治隆唐宋碑”,這是1699年清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拜謁明孝陵時所題。“治隆唐宋”本來的意思是:明太祖的功業超過了唐太宗和宋太祖。我們就此可以推演說,在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眼中,宋王朝是可以與盛唐相提并論的。
當代宋史學家王立群認為:在中國古代封建帝國制度下,一個王朝想要“做長”,比“做大做強”更難。中國歷史上許多王朝很強,但命運不長。誰說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不強?但只有十五年;隋朝三十七年;元朝征服了歐亞兩個大陸,九十八年;一個“弱弱的”宋朝,先后有遼、西夏、金、元列強環伺,卻存在了三百多年,那是有很多道理的。一個民營企業,能存在三十年就不錯了,能存在三百年簡直就是奇跡,更何況一個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
陳寅恪斷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于趙宋之世。后漸衰微,終必復振。”
“弱宋”的看法并不全面,宋代的疆域遠不如漢、唐、明、清,且國家多難,兩遭傾覆,但文化繁盛,士人風骨凜然,站在精神層面、文化的立場,宋代堪稱“盛宋”。
這并非是對宋代的過度美譽,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看待精神與文化的價值。
因為珍視自己的宗教、文化與傳統,猶太人能在失國兩千年后重建國家。
因為復興了古典文化,歐洲迎來了近代文明。
馬克斯·韋伯說,新教倫理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興起的重要前提。
假如沒有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沒有柳永、晏殊、李清照、陸游、辛棄疾,沒有《寒食帖》《清明上河圖》、宋孩兒枕,沒有書寫宋人的《楊家將》《三俠五義》《包公案》《水滸傳》《岳飛傳》,對于我們民族的文學藝術史而言,那將是多么大的損失!
宋代也是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繁榮的時期,假如沒有指南針、活字印刷的發明,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定會失色不少!
假如沒有宋代的文人政治,沒有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我們的古代政治史、改革史將失去一筆多么豐厚的遺產!
假如沒有三呼“過河”的宗澤,投水殉節的江萬里,沒有揚州城頭橫刀怒目的李庭芝,崖山之戰中憤然蹈海的陸秀夫,以及在大都菜市口從容就戮的文天祥,我們民族的精神史將缺失多么壯烈的篇章!
假如10世紀中葉沒有大宋王朝的勃興,中原王朝在武人擅權、分崩離析的情況下進入草原民族崛起的十一二世紀,中國的歷史不知會被改寫成什么模樣!
我向一位朋友談及正在寫一本關于宋代、宋人的書。他說:好啊。傳統里其實有很多好的東西,比如丁憂,官做得再大,父母去世也要去官回鄉守孝,一守就是三年。今天,這個傳統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恢復,但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需要有一種精神——為了實現某種價值而肯于放下一切,這叫有信仰。宋人是有信仰的。
陳勝利,1992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院,獲文學學士。199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2009年在美國杜克大學桑福德公共政策學院進修。先后在文化部藝術司、人事司、公共文化司任職,2005-2007年任遼寧省莊河市副市長,現為文化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文化工作實踐及公共政策、文化學、歷史學研究,先后出版專著3部:《文化與社會》《和氣生財:和諧財富觀》《美國風物——杜克大學札記》,在思想文化界產生了一定影響。在**級報刊上發表散文、學術論文數十篇,《全球化與中國文化的兩個基本取向》《認識文化工業的另一種視角》等入選《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散文《冬日的思念》入選《語文讀本》。
第一篇 宋家天子
在統治時間超過兩百年的五個封建王朝中,兩宋歷時三百一十九年,僅次于兩漢。與中國大多數封建王朝亡于內部農民起義不同,兩宋均亡于外患。兩宋雖少有太祖趙匡胤這樣的雄主,南宋諸帝治國能力尤其不足,但亦未出現暴虐無道之君,這或許是她國運綿長的重要原因。
002 太祖是偉大的亂世終結者
007 太宗被譽為是五代最后的一位政治強人
011 真宗善始而未能善終
016 仁宗不愧“仁”的稱號
021 神宗勵精圖治
025 徽宗角色錯位
030 高宗是“中興之主”嗎
034 孝宗有恢復之志
039 寧宗優柔寡斷
042 理宗治國乏術
046 劉娥“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051 姨侄兩皇后
056 離亂中的女主
第二篇 文治巔峰
宋王朝自立國后,倡行文人政治,重用文人士大夫,發揮臺諫作用,以“祖宗家法”固化制度建設的成果,令唐末、五代以來武人擅權的痼疾徹底喪失了生存土壤,奠定了宋王朝長治久安的基石。兩宋文人政治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
064 政治穩定的“壓艙石”
068 “祖宗家法”定規矩
073 天下何物最大
077 京師流行“榜下捉婿”
081 兩宋無“閹禍”
084 權相的崛起標志著文人政治的異化
091 “文藝復興”與宋型文化
096 儒釋相向而行
099 《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走進千家萬戶
103 文化下移與宋人的世俗生活
107 宋室南渡改變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版圖
第三篇 戰斗王朝
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王朝像宋代一樣,從立國一開始便長期處于嚴重的外來威脅之下,與強大的北方游牧民族纏斗了三個世紀。從公元979年太宗第一次北伐,到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宋遼之間打了二十六年。從宋初太宗朝開始至北宋亡,宋與西夏的戰爭斷斷續續打了近百年。宋金戰爭自北宋末開始,一直打到金亡,亦持續百年之久。南宋與蒙古(元)的戰爭前后也打了四十余年。宋朝誕生于抵御契丹的中途陳橋驛,終結于抗元戰場的崖山海面,堪稱是一個興于戰、亡于戰的戰斗王朝。
114 宋遼戰和
119 楊家將
123 宋夏百年戰爭
127 王韶復河湟
130 章惇熊本在南方的用兵
134 郭逵伐交趾
138 種家軍
142 宋金結為世仇
147 李綱與宗澤
152 “精忠”岳飛
159 采石大捷
163 孟珙與杜杲
167 余玠經營四川
172 遼金統治下的漢人
177 宋元的最后一戰其實是兩位燕云漢人間的決斗
180 武力的征服者成為“文化戰爭”的被征服者
第四篇 士大夫精神
立宋之初,太祖趙匡胤大力表彰韓通、衛融,“勒石三戒”,將“不殺士人及上書言事者”列為祖宗家法。“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直言敢諫的臺諫官員不僅不會因言獲罪,而且受到朝廷的庇護。這些因素對提振士人精神或者說士大夫精神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程朱理學將傳統綱常學說理論化和通俗化,既有強化封建主義思想的消極一面,也有培育士人忠節意識的積極一面,對宋代士人精神產生了更為持久和根本的影響。
186 忠臣與貳臣
193 舊臣與勛故
200 賢相
207 諫官
212 小臣撼重臣
217 一憂一樂
223 慶歷“四諫”與“箭垛式人物”
229 范鎮與薛奎
233 “鐵面御史”與“真御史”
238 發現蘇軾
245 進退出處,無不相同
249 世道之頹,吾心如砥柱
253 當“拗相公”遭遇“司馬牛”
257 “非典型性官員”蘇頌
261 范純仁有其父之風
266 “殿上虎”劉安世
270 “黑暗時期”的敢言之士
276 三名臣
282 無官御史臺
287 范成大治蜀
290 陸游與辛棄疾
298 吏隱者
303 朱熹的沉浮
311 余雖不在位,當與國為存亡
315 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
319 我只有一死報國
322 國亡我當速死
325 陛下當為國死
328 唯有一腔忠烈氣,碧空常共暮云愁
337 主要參考文獻
338 附錄一:宋朝皇帝年號
341 附錄二:宋朝大事記
第一篇宋家天子
太祖是偉大的亂世終結者
中華民族歷盡磨難。但中華文明具有一種強大的修復能力,無論受到何等程度的打擊,她總能浴火重生。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續下來的古老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都曾出現過輝煌文明,但由于外族入侵等種種原因,這些文明都中斷了,唯有古老的中華文明歷經波劫而“大難不死”,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宋王朝便是在五代亂世基礎上恢復重建并大放異彩的。
五代又稱為“五代十國”,是“墻頭變幻大王旗”的年代,短短五十四年間,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中原王朝,有八姓十三人登上皇位,戰亂不斷,人民水深火熱。
前人往往把五代稱為“五季”,意思是“末代”“最差”的時代。歐陽修在《五代史記一行傳敘》中就感嘆道:五代亂到極點了!做臣子的殺害他的國君,做兒子的殺害他的父親,而那些士大夫們卻安享著國家俸祿,占據朝堂,不知廉恥的人到處都是。
然而,“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在中國亂到極點的時候,歷史舞臺上出現了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榮、宋太祖趙匡胤這三位英主。
后唐、后晉、后漢都是沙陀人建立的,被稱為“沙陀三王朝”。而郭威是漢人,出身平民,由普通一兵逐步成長為后漢最高軍事將領,最后代漢自立。他上陣打仗時,著短裝,“臨矢石,冒鋒刃,必以身先,與士伍分甘共苦”。在軍中接見賓客時,穿寬袍大袖,風度儒雅,是一位重視文治、勤政愛民的好皇帝。
柴榮是郭威的妻侄,后被郭威收為養子。郭威的兒、侄均被后漢隱帝所殺,接班人有三個:養子柴榮、外甥李重進和女婿張永德,郭威經過反復權衡,決定傳位于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柴榮。柴榮沒有辜負郭威的重托,任人唯賢,勵精圖治,南征北討,使國家在短時間內得到了強勢發展,被譽為是“五代第一明君”。可惜天不假年,當了四年皇帝、不到四十歲的柴榮病死,他七歲的幼子恭帝柴宗訓繼位。柴榮死后不到一年,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了宋王朝。
趙匡胤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三月生于后唐禁軍屯駐之地洛陽夾馬營。趙匡胤在夾馬營生活了二十一年,后唐、后晉相繼滅亡,趙家逐漸衰落,于是辭別父母、妻子外出闖蕩。趙匡胤先投靠復州防御使王彥超,此人與他的父親趙弘殷是同僚好友。但王彥超并沒有收留他,只給了他十貫錢,打發他走了。趙匡胤立宋后,王彥超先后任永興軍節度使、鳳翔節度使。一次,趙匡胤在酒宴上問王彥超:“朕昔日來復州投卿,卿因何不納?”王彥超一路小跑到臺階下跪倒,邊磕頭邊說:“淺水豈能藏神龍,當日陛下不留滯小郡,實乃天意也!”趙匡胤聽后哈哈大笑。
失敗和挫折,不過是上天考驗強者的小小伎倆。
趙匡胤又去投隋州的董宗本,雖被收留,但并不得志,不久便返回洛陽,在城中長壽寺暫住。寺中一位老僧為他指點迷津,要他北上。趙匡胤按照老僧的指點一路北上,途中恰好遇見后漢樞密使郭威的軍隊,便應募在郭威帳下當兵。他作戰勇猛,很快被從一般將校提拔為滑州副指揮使。郭威當了后周開國皇帝后,將柴榮提拔為開封尹,趙匡胤轉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成為柴榮的嫡系。
柴榮即位后,北漢主劉崇勾結契丹興兵來討,在關鍵的高平之戰中,柴榮冒著矢石親臨戰場。危急時刻,趙匡胤挺身力戰,幫助柴榮扭轉了戰局。趙匡胤因功升殿前都虞侯,成為禁軍高級將領。
柴榮第一次征淮南時,趙匡胤跟隨南下,先在渦口之戰、滁州之戰、六合之戰中大敗南唐軍。柴榮再征淮南,趙匡胤在攻克壽州的戰斗中立下首功,凱旋回京后改領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兼殿前都指揮使。柴榮第三次親征淮南時,趙匡胤任前鋒,連破濠、泗、楚州,又在瓜州大破南唐水軍,成為平淮南的第一功臣,改領忠武軍節度使。
趙匡胤不僅是一個能打仗的孔孔武夫,他具備相當的政治頭腦。
柴榮第二次親征淮南時,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為前軍副都指揮使,領兵先入揚州,不久在前線染病,先行北返。他夜半行經壽州時,得知趙匡胤率軍守城,便傳呼趙匡胤開放城門,入城住宿。趙匡胤不但不開門,還在城頭上說,父與子雖是至親,但城門的開閉是王事,要按規定等天亮后打開。趙弘殷本已抱病在身,次日進城后便臥床不起,兩月后不治而死。柴榮得知此事非常感動,按禮,官員父母故,得免官守喪三年后才能復用,柴榮打破常規,在他守喪幾天后,即由殿前都虞候擢升為殿前都指揮使。
趙匡胤破壽州城后,有人在柴榮跟前誹謗說,趙匡胤掠取的金銀財寶裝了好幾車。柴榮派人去查,卻發現是數千卷書籍。柴榮召問趙匡胤:卿正為朕任職將帥,擴張疆土,理當以治戎裝磨刀劍為急務,用這些書做什么用?趙匡胤叩頭回答說:臣沒有奇謀可以幫皇上,既受重任,常感到力不能勝,因此廣購書籍,以廣博見識,增加智謀。
淮南戰事結束后,南唐李璟憂懼趙匡胤的文韜武略,便施離間計,遣密使送書信和白銀三千兩給趙匡胤。趙匡胤識破他的陰謀,把白銀全部原封未動地交給內府。
柴榮對統軍大將們疑心很重,見到方面大耳的就殺,但卻從來沒有懷疑過趙匡胤。一次,柴榮與趙匡胤對飲,君臣都喝了不少酒。柴榮突然對趙匡胤說:你長得方面大耳,好一派帝王氣象啊。趙匡胤立即跪下說:為臣不僅是肥頭大耳,而且心肝也很肥厚,如果皇上需要,也愿意一并奉獻。柴榮哈哈一笑說:我說的是戲言,你不要當真。
五代有兵變的傳統,郭威發動澶州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后漢。陳橋兵變與澶州兵變在形式上如出一轍。
關于澶州兵變的細節,《舊五代史·周太祖紀》描述說:“軍士登墻越屋而入,請帝為天子。亂軍山積,登階匝陛,扶抱擁迫,或有裂黃旗以被帝體,以代赭袍,山呼震地。”“裂黃旗以被帝體”這幾個字很關鍵,軍士們撕下的黃色軍旗披在郭威身上,這符合臨時起意的特點。
在宋代官方文獻中,陳橋兵變被說成是趙匡胤在事先完全不知內情的情況下,被軍士們強行披上了象征皇權的黃袍。因此,陳橋兵變被稱為宋初的一大疑案。《宋史·太祖本紀》做了以下記載:“諸校露刃列于庭,曰:‘諸軍無主,愿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即掖太祖乘馬。”請注意,披在趙匡胤身上的是黃衣而非黃旗,這里的隱喻是:兵變是事先就準備好的。
后人其實并沒有過多地探究陳橋兵變的細節,因為,太祖趙匡胤是最沒有爭議的明君,他雄才大略,代表“天命”的歸附。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提出過“孤秦”“陋宋”說,認為宋王朝羸弱,與殘暴的秦王朝一樣不堪,而對于太祖趙匡胤,卻給予了極高評價。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后來的“康乾盛世”他還來不及看到。在其著名的史論《宋論》中,他說:自堯舜禹三代之后,中國的盛世只有三個。第一個盛世是文景之治,但只堅持了兩代。第二個盛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但李世民一死,這個盛世也宣告結束。第三個盛世,就是北宋的盛世,這個盛世從太祖趙匡胤,到太宗趙光義,真宗趙恒,仁宗趙禎,英宗趙曙,歷經五世,歷時最長,有一百余年之久。王夫之感嘆道:“光武以后,太祖其迥出矣。”意思是說,自漢光武帝劉秀之后,趙匡胤是最優秀的。
與郭威相比,趙匡胤在兵變過程中顯得更為從容、淡定,給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覺。早在后漢末年,他就與同在郭威帳下的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赟、王政忠,結成“義社十兄弟”。這些人后來都成為后周重要將領,是陳橋兵變的重要推手。趙匡胤還利用主持整頓禁軍的機會,將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等親信安排在殿前司諸軍任中層將領。趙匡胤還重視交結文人謀士,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人先后被他招到麾下,成為心腹幕僚。趙匡胤率領部隊返回開封時,負責京師守備的石守信、王審琦立即打開城門。京師開封很快安定。
但地方上還有忠于后周的勢力,最強的有兩股,一北一南。北面的是鎮守潞州,防御北漢、契丹的昭義節度使李筠;南面的是出鎮揚州的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不久,李筠、李重進發動叛亂,趙匡胤親自督師,很快彈壓了他們。看到李筠、李重進輕而易舉地被平定,其他那些手握重兵、猶疑觀望的節度使們都老老實實地接受了趙匡胤的統治。
趙匡胤沿襲柴榮確立的“先南后北”戰略,先后平定荊南和湖南,又以荊、湖為突破口,攻滅后蜀、南漢以及南方實力最強的南唐,為其后太宗繼續推進統一大業,結束唐安史之亂以來長達兩個世紀的諸侯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太祖最重要的歷史貢獻,后人所謂“唐宗宋祖”,將他與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論,主要就是基于這一點。
柴榮在病危時認為,趙匡胤忠誠可靠,資望較淺,對兒子威脅相對較小,可以托付后事。歷史將機會給予了趙匡胤,事實上,趙匡胤從大頭兵做皇帝,只用了十年時間。稍后的歷史發展則證明,趙匡胤是真正能治平天下的一代偉人,柴榮沒有實現的理想,由趙匡胤替他實現了。因此,除去柴氏一家一姓的損失,站在天下人的角度看,柴榮選擇趙匡胤,是英明的決定,是歷史的選擇。
立宋后,以趙匡胤為首的宋初統治集團勸獎農桑,減輕徭役,澄清吏治,很快醫治了近兩個世紀的戰爭創傷,迅速把宋朝推向繁榮,出現了所謂“建隆之治”。
趙匡胤極具人格魅力,寬仁大度,好學不倦,勇于納諫,不近聲色。趙匡胤據說還是歷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打得一手好拳。
趙匡胤奪取后周天下后,對后周皇室及舊臣沒有展開血腥殺戮,而是妥為安排。在其后的統一戰爭中,趙匡胤不殺降王,并一再要求將帥不得濫殺無辜。
為防止五代亂世的重演,趙匡胤確立右文抑武方略,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剝奪宿將兵權,以分權制衡為要,對軍事、行政體制進行大幅改革,將軍政大權牢牢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在約束武將的同時,趙匡胤重用、優容文人士大夫,他在太廟勒石,立誓保全柴氏子孫,不殺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
趙匡胤生活節儉,痛恨腐敗。他立誓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但這道免死金牌不適用于貪官污吏,他在位期間,處死了不少貪官。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日,在位十七年的趙匡胤暴亡,《宋史·太祖本紀》中只留下了簡略的記載:“癸丑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由此也留下了一樁千古疑案。
太宗被譽為是五代最后的一位政治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