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國際史研究》No.27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周邊國家研究院/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中蘇(俄)建交七十周特邀專論、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專論、“經濟冷戰”特邀專論、“經濟冷戰”專題研究、青年學者論壇、檔案研究信息、口述歷史及檔案文獻等。出版此集刊的目的在于推動中國冷戰史研究的深入,并進一步提高學術研究水平。檔案文獻欄發表的材料,為保留解密檔案的原貌,本集刊未作任何刪改。本集刊中文章的觀點只代表作者本人,僅供讀者研究參考。
卷首語
本輯從冷戰年代對□□格局變化發生重大影響的兩組國家關系的視角進行觀照,以中國與蘇聯(俄羅斯)建交□□□□和中國與美國建交四十周年紀念為契機,特邀中、俄、美三國專家回顧和評說中俄及中美關系的歷史、現狀及其未來發展走向。
其中,“中蘇(俄)建交□□□□特邀專論”欄發表俄國著名外交家、學者、曾任俄羅斯駐華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的S.N.貢恰羅夫(S.N.Goncharov)和□□□□□□□□□原副部長、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副會長周力聯合撰寫的文章《關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背景、商談與簽署》。該文的兩位作者,以中蘇(俄)關系發展歷程中這一重要環節的親歷者和見證人的身份,回顧、評估了中俄雙方談判此條約的背景、進程,以及□終簽署該條約對中俄兩國關系的發展所擁有的重大意義。文章于展示兩國在相互尊重這一□基本理念下不斷加深理解和信任的談判過程的同時,總結提出了國家關系談判中有高案,也可有妥協;有原則的堅守,也要相互照顧彼此的關切和利益的重要經驗。
2018年9月末至10月中,筆者作為上海高校智庫華東師范大學周邊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代表團成員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其間,在參加與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的座談時,筆者向與會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陸伯彬(Robert S.Ross)約稿,希望他能在中美建交四十周年之際,為本刊提供一篇評估中美關系發展變化問題的文章。本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專論”欄發表的即是陸伯彬先生惠賜的文稿《暗流涌動:應對中國崛起的治與亂》。該文從當今中美兩國在東亞地區的挑戰與因應狀態入手,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論點,即美國應適應自己在東亞區域霸權衰退的現實狀況,接受美國已不再是東亞海上的主導力量,進而認可中國在東亞的合法安全利益,并且允許中國在這一區域的安全秩序中與美國分享領導權。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作者集中闡釋了其“權力轉移”的理論,并在“和平權力轉移論”的框架下,進一步向美中兩國□□提出了一些建議。尤為重要的是,作者關注到了美中關系未來發展中的一個潛在的、危險的不確定因素——民族主義問題,強調指出:美中兩國領導人需要行使國家決策方面的□□,確保文官□□掌控軍事決策,抵御來自社會公眾或反對派的民族主義壓力。建設性的美中沖突管理要求兩國領導人頂住這類壓力,抗拒利用民族主義外交以加強其在國內的正當性的誘惑。應該說,有鑒于目前中美關系的變化趨向,這一意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傮w觀之,作者對中國意圖和行為的認知當然是美國人的,未必完全正確和符合實際,但其觀察問題的態度更為理智,考察的視角較為客觀,評估的基點也較為積極。在目前美國朝野上下、所謂的左中右各派對華負面評價趨向一致,麥卡錫主義有卷土重來之勢的情況下,顯得尤其特殊。盡管由于美國這一屆□□重用的都是□□保守派學者,像陸伯彬這樣的專家有被邊緣化之嫌,但它卻反映出,在美國學界還是存在有這樣一種不同的聲音的,值得引起中國□□的重視。
目前,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呈現不斷升溫的態勢。面對這種狀況,將考察的視線投向“經濟冷戰”,即冷戰年代前期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后期美蘇兩大集團之間的經濟博弈,其間的“經濟施壓”“經濟外交”“經濟合作”“經濟競賽”等方略和行為所引起的矛盾沖突、挑戰及因應等,就顯得十分必要,并且也具有現實意義。為此,本輯分別設立了兩個專欄,集中重溫相關史事,探討和總結其經驗教訓。
其一,“‘經濟冷戰’特邀專論”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周邊國家研究院教授姚昱應邀為本欄撰文《二戰后美國經濟冷戰政策的演變》,檢視評說戰后至1991年末蘇聯解體、冷戰終結期間,美國□□“經濟冷戰”政策形成、激化、調整、轉型、收縮、再激化的歷史過程,其針對蘇聯、中國等國家所采取的經濟施壓手段,以及各種因素在此演變進程中所發揮的作用。該文所做的闡釋、剖析和評估,為中國□□冷靜觀察美國□□對華施壓步步緊逼的勢頭,客觀研判其相關舉措的性質和戰略意圖,提供了頗具價值的歷史參考及借鑒效能。
其二,“‘經濟冷戰’專題研究”欄。此欄選譯并發表一組近年來俄國學者的研究成果:M.A.李普金的《二戰時地區合作與歐洲一體化的□初方案》《20世紀40年代蘇聯與世界經濟秩序的建立》《戰后蘇聯與西方的貸款問題》《1952年莫斯科經濟會議:策略還是新戰略》,K.V.明科娃的《蘇聯與□□貨幣基金組織(1943—1946)》《1945—1946年蘇美關系中的□□貿易與金融機構》,以及I.I.葉戈羅娃的《蘇聯領導人對“舒曼計劃”和“普利文計劃”的反應》。這七篇文章以俄國解密檔案文獻資料為基礎,梳理和探討了自二戰始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止,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圍繞戰后世界經濟新秩序建立問題所進行的角力過程。其展現了“鐵幕”落下、冷戰開啟后,蘇聯莫洛托夫計劃對美國馬歇爾計劃,蘇東經互會、同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協調委員會對北約、巴黎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蘇聯構建世界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對西方籌劃戰后歐洲一體化,蘇聯嘗試打破“經濟鐵幕”對美國實施經濟封鎖的遏制政策等,一系列對應、摩擦、斗爭、多邊和雙邊經濟外交中的折沖、博弈的復雜圖景。另外,本輯“檔案文獻”欄配合刊發俄國學者V.G.布赫爾特以《建立新經濟體系:斯大林與經濟學家的對話》為題編發的一組俄檔文件:1950年2月至1952年2月斯大林就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編纂中的問題同蘇聯經濟學家幾次會談的記錄?梢哉f,上述這些文章是姚昱特邀專論文章的重要補充。至此,□□經濟冷戰舞臺上的兩大主角——美國和蘇聯,同時在本輯的論壇上亮相了。
“青年學者論壇”推出的文章為:烏力吉的《政權建設與聯盟政治:越南勞動黨和平統一政策的形成與演變(1954—1956)》、夏婷婷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根廷游擊運動發展動因探析——以蒙托內羅為例》、忻懌的《“讓中國人同我們站在一條船上”——論英國對華軍售(1973—1982)》。三篇文章皆以多國檔案文獻資料為基礎,較深入、細致、客觀地考察分析問題,或構建了新的研究視角,或提出了自己新的認識和見解。
本輯“檔案研究信息”欄的文章有兩篇:劉曉原的《開羅會議中美關于戰后亞洲事務會談史料辨析》,王珂、樊超的《關于1982年夏季外交決策會議的考證——兼論當代外交研究的史料與方法》。其中,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劉曉原教授對其在羅斯?偨y圖書館新發現的文件:開羅會議前中方向美方提交的訴求備忘錄,以及其他相關史料所做的辨析、解讀,可謂條分縷析、絲絲入扣,視野開闊、邏輯嚴謹,為實證性史學研究的深化樹立了指導性的樣板。
2018年年末,我們的朋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漢學家,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畢克偉(Paul G.Pickowicz)教授向我和沈志華推薦了他參與編寫的即將在美國出版的《中國之旅:在人民共和國的日常經歷》一書(注: Jeremy A. Murray,Perry Link,Paul G.Pickowicz eds., China Tripping:Encountering the Everyda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Maryland: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Inc.,2019).)。其中收入了一批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學者的訪華回憶文章,時間跨度為1971年至2016年。經美方作者及出版公司的允許,本刊選取了一組八篇事關中美關系解凍之初至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經歷的文章中譯發表,分別為《臟內衣》(1971)、《中國不是天堂》(1971)、《第三世界的留學生》(1977)、《權力的運作》(1978)、《新一代的新聞人》(1978—1981)、《買襪子》(1979)、《游客之死》(1979)、《單身宿舍》(1979)。每篇故事雖然簡短,卻涉及那個時間段內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司法等各個領域,其敘述客觀樸素,文筆活潑生動,頗具可讀性。整組文章從外國人的視角,展示了中美兩國結束敵對走向建交、中國結束“□□□□□”醞釀和實施改革開放進程之初,中國社會的基本面貌;仡櫜φ諜z視這些側影,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今日中國社會變化之巨大,感慨改革開放實為中國所應繼續堅持的□□發展道路。
主編 李丹慧
李丹慧,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史研究中心/周邊國家研究院教授,《冷戰□□史研究》雜志主編、《邊疆與周邊問題研究》(內刊)主編。研究領域:冷戰□□史、中蘇關系、當代中國外交史。著有Mao and the Sino-Soviet Split, 1959-1973: A New History(Th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Inc.2018,with Yafeng Xia)等;主編《北京與莫斯科——從聯盟走向對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中國與印度□□戰爭》(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等;發表中蘇關系史、當代中國外交史和冷戰史學術論文60余篇。
目錄
卷首語 / 李丹慧
中蘇(俄)建交□□□□特邀專論
關于《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背景、商談與簽署 / [俄]S.N.貢恰羅夫 [中]周力
中美建交四十周年特邀專論
暗流涌動:應對中國崛起的治與亂 / [美]陸伯彬
“經濟冷戰”特邀專論
二戰后美國經濟冷戰政策的演變 / 姚昱
“經濟冷戰”專題研究
二戰時地區合作與歐洲一體化的□初方案 / [俄]M.A.李普金 魏甜甜 譯 崔海智 校
蘇聯與□□貨幣基金組織(1943—1946) / [俄]K.V.明科娃 靳璽 譯 崔海智 校
1945—1946年蘇美關系中的□□貿易與金融機構 / [俄]K.V.明科娃 靳璽 譯 崔海智 校
20世紀40年代蘇聯與世界經濟秩序的建立 / [俄]M.A.李普金 呂雪峰 譯
戰后蘇聯與西方的貸款問題 / [俄]M.A.李普金 李冠群 譯
蘇聯領導人對“舒曼計劃”和“普利文計劃”的反應 / [俄]I.I.葉戈羅娃 師建軍 譯
1952年莫斯科經濟會議:策略還是新戰略 / [俄]M.A.李普金 呂雪峰 譯
青年學者論壇
政權建設與聯盟政治:
越南勞動黨和平統一政策的演變(1954—1956) / 烏力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根廷游擊運動發展動因探析
——以蒙托內羅為例 / 夏婷婷
“讓中國人同我們站在一條船上”
——論英國對華軍售(1973—1982) / 忻懌
檔案研究信息
開羅會議中美關于戰后亞洲事務會談史料辨析 / 劉曉原
關于1982年夏季中國外交決策會議的考證
——兼論當代外交研究的史料與方法 / 王珂樊超
口述歷史
遇見中國?熟悉中國 / [美]畢克偉等 衛民 譯
檔案文獻
建立新經濟體系:斯大林與經濟學家的對話 / [俄]V.G.布赫爾特 崔海智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