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布迪厄的文化生產理論,以場域、慣習和資本這三個概念作為理論分析工具,著重考察了民國時期軍事翻譯場域的發展歷程、譯者的資本構成、譯者的慣習特征、軍事翻譯政策的流變、軍事翻譯場域的規范、軍事翻譯的策略和西方軍事著作在中國的接受等問題。研究發現,民國時期的軍事翻譯場域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特點,即階段性、階級性、斗爭性和依附性。民國時期的西方軍事著作漢譯活動是在多個層面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從翻譯的內容上講,這一時期對西方軍事著作譯介的廣度和深度是史無前例的,極大地推動了西方軍事理論本地化,加速了中國軍事現代化的進程,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軍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周華北,男,1981年9月生,河南欒川人,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文學博士。現為貴州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社會學、翻譯史、術語翻譯。主持中央民族大學博土研究生科研項目1項,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一般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項;在《中國翻譯》《翻譯史論從》等期刊發表科研論文近 15篇
緒論
第一節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相關概念的界定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第五節研究的創新點與意義
第一章文獻綜述與理論視角
第一節軍事翻譯史研究文獻綜述
第二節布迪厄的文化生產理論
第三節譯者慣習、譯者資本與翻譯場域
第二章民國時期西方軍事著作漢譯的內容
第一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概況
第二節軍事翻譯沉寂期
第三節軍事翻譯繁榮期
第四節軍事翻譯深化發展期
第五節軍事翻譯衰退期
第三章軍事翻譯場域的變遷與譯者資本
第一節甲午戰后的軍事翻譯場域
第二節北洋政府主導的軍事翻譯場域
第三節南京國民政府主導的軍事翻譯場域
第四節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翻譯場域
第五節解放戰爭時期的軍事翻譯場域
第六節軍事翻譯場域的特點
第四章西方軍事著作漢譯譯者群像與譯者慣習
第一節“譯者群”的定義及劃分
第二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譯者群劃分
第三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譯者群的慣習
第四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譯者群的慣習特征
第五章民國時期的軍事翻譯政策
第一節軍事翻譯政策的界定
第二節軍事翻譯政策與翻譯場域規范
第三節清末軍事翻譯政策
第四節北洋時期的軍事翻譯政策
第五節土地革命時期的軍事翻譯政策
第六節抗日戰爭時期的軍事翻譯政策
第七節解放戰爭時期的軍事翻譯政策
第八節民國時期軍事翻譯政策的特點
第六章民國時期軍事翻譯標準的嬗變
第一節“簡潔性”標準
第二節“時效性、忠實性”標準
第三節“價值性、簡潔性、精當性和順暢性”標準
第四節軍事翻譯場域規則與“信、達、雅”標準
第七章譯者慣習與西方軍事著作漢譯的策略
第一節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
第二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的翻譯方式
第三節軍事翻譯中的歸化策略
第四節軍事翻譯中的異化策略
第八章民國時期西方軍事著作在中國的接受概況
第一節甲午戰后對西方兵學譯著的接受
第二節北洋時期對西方兵學譯著的接受
第三節土地革命時期對西方兵學譯著的接受
第四節抗日戰爭時期對西方軍學譯著的接受
第五節解放戰爭時期對西方軍學譯著的接受
第六節本章小結
第九章個案研究:《戰爭論》在中國的譯介
第一節《戰爭論》漢譯本概況
第二節Vom Kriege不同漢譯本的成因及翻譯策略
第三節Vom Kriege漢譯本譯者之間的競爭
結論
第一節民國時期軍事翻譯場域的特點
第二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活動的學術價值
第三節研究局限性和后續研究必要性
第四節西方軍事著作漢譯活動的啟示
附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