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西方人如何在中國研究長城和倡導保護長城方面取得了諸多的成就?在這本書里,威廉?林賽第一次揭曉,在這27年中,他的所見所聞和所作所為:1987年在中國絕大部分國土“不對外開放”的時候,他如何獨步長城2470千米;他如何在9次被抓、1次被驅逐出境,換得新護照之后,又重新開始探險長城;他被驅逐出境的遭遇又怎樣戲劇性地演變成了一段“浪漫史”;他如何成為中國家喻戶曉的“長城清道夫”;他怎樣與百年前的老威廉相遇,并且同心協力去影響長城的未來;他如何為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跟著威廉走長城》;他如何探索中國境外的“成吉思汗邊墻”;他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名人推薦:威廉·林賽是個瘋狂、憨厚、忠實的家伙。他怎樣,以及為什么要將自己整個成人的歲月及其余生交給長城?請讀這本書。
代序
緣系長城(吳琪)
27年前(1987年)的5月30日是個星期六。下午4點半左右,我正在北京龍潭湖附近的龍潭賓館大廳門口等候朋友一起出去吃飯。那年,我在北京一家日本證券公司打工,臨時住在每天每床10元的龍潭賓館里。這時,我看見迎面走來一位年輕的“老外”,他身材高大、臉面黝黑,一雙圓圓的眼睛帶著孩童般的稚氣。再看他那身打扮:橘紅色的背心、灰色的短褲、雪白的襪子,露在他那雙大船似的運動鞋上面格外顯眼。看樣子他是要出去跑步。為了練習我那半生不熟的英語,我主動和他打招呼:“你好!你……做什么在中國?”“我在跑長城。”他用只有在BBC英語廣播電臺里才聽得到的標準女皇英語回答我。“跑長城?”我不理解地問。“我正在寫一本關于中國長城的書。”“書名是什么?”我緊追不舍。他想了想說:“從沙漠到海洋。”這時,我的朋友到了,我給他留下了姓名。他也告訴我,他叫威廉。
我和威廉在龍潭飯店的這次見面,開始了我們的“合作”的旅程。第319天之后的1988年4月14日,我們在西安——我的戶口所在地登記結了婚。因為威廉不喜歡數字13,我們不得不把領證時間由13號向后推遲了一天。
婚姻對我們現代女性來說,也不能不算一件大事。與我在西北大學歷史系的同窗好友們的經歷不同,我婚后沒有和她們一樣照常工作,更沒有像她們那樣,從機關或者大學的底層做起,一步一步地從一般職員、助教,爬到廳局級干部或教授的位置。應當說我壓根兒就沒有再工作。我是一個家庭婦女,用現在話來說叫全職太太。這25年來,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相夫教子。
1988年7月,“蜜月”旅行之后,我們回到威廉的家鄉——英國利物浦附近的一個叫瓦勒塞(Wallasey)的小鎮,他家鄉的地名也帶有一個墻字(wall),看來我們和長城的緣分就是天注定的。在那里的兩年半時間,除了陪伴和幫助威廉撰寫《獨步長城》之外,我還得上學,提高我的英文水平,從而適應新的環境。當威廉到處為出版圖書做演講時,我就勸說聽演講的人購買他的書。
1990—1991年威廉為了在毛澤東誕辰100周年之際出版《與毛澤東一起長征》的書,重走了紅軍長征路的經典地段。我就為這個“洋紅軍”當翻譯,尋找老紅軍和老革命做訪談。在他撰寫該書時,我還學會了用電腦打字(那時個人電腦還沒有普及)。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威廉騎單車考察長城、拍攝長城、和其他山友探險長城的時候,我在家帶孩子做飯,為他解決后顧之憂。同時我也學會了電腦的更多的操作功能,還有掃描和處理圖片等技能,為日后圖書和展覽的策劃做好了準備。
后來,他每次從長城考察回來都抱怨長城上垃圾越來越多時,我提醒他,要不然就閉嘴,要不然就行動。威廉不是嘴上抱怨說說就完了的人,他說干就干。1998年4月威廉就組織了100多個中外志愿者上金山嶺長城撿拾垃圾,我則邀請各大報刊的記者在頭版頭條做報道。
千禧年國際長城之友協會成立伊始,威廉和我都是創始人(一共三個創始人)。威廉是會長,我則是會長助理。十年來,協會的每個項目和每次組織的活動都是我和威廉共同商量和一起做的,我們可以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Team(組合)。當2006年7月12日威廉從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手里接過“帝國勛章”的時候,他說這里也有你的一半。當時我就毫不謙虛地說:“那是自然!”
威廉眾多的朋友之一張丹是他在新華社工作時結識的同事。他在一篇博客文章里這樣描述了我和威廉的組合:“威廉擅于尋找理想和方向,吳琪擅于管理將理想變成現實的過程;威廉的親和力聚攏了許多朋友和社會人脈,吳琪則負責將這些人脈轉化成生產力;威廉的朋友們躍躍欲試地想參加他的事業,吳琪就給他們分配具體的工作并且堅定而且禮貌地督促大家按時間表完成任務;威廉出門去野外遠足探險,吳琪在家負責管兩個孩子和做飯……”
27年間,我們并不是孤立無援的一對。我們得到了無數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士以及政府機構和中外企業的關注和幫助。 盡管,直到寫這個序的時候,我還沒見過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徐穎經理本人,但是她對威廉和國際長城之友已經關注很久了。一年前我和她開始用郵件溝通。她說她很想做一本有關威廉的書。特別是最近諸多破壞長城環境的事情發生,以及近期協會遇到資金瓶頸問題的時候,我把自己在我愛山野網站(www.5ishanye.com)上的一篇相關文章發給她看。她的回復充滿了理解和同情,并伸出了援助之手:“謝謝你讓我分享你們的現況。看過之后,心情很復雜,個中滋味,你比我更有體會,做這樣公益性的民間保護活動,多么不易。更多的人是圍觀。我想,還是多做宣傳,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愿意,我們做這樣一本書……”
這時候讓我馬上想到的是,2012年是威廉探險長城25周年,2013年是我和威廉的銀婚紀念。威廉在這些年里,除了出版了6本關于長城的著作之外,還有不少散見于各個報紙和雜志的文章和未發表的文字。有的是關于早期長城探險的,有的是關于20世紀90年代的長城考察的,還有的是有關2001年國際長城之友協會成立之后所做的項目和活動的。我想,為何不把這些文字匯集成冊呢?況且威廉的故事寫得生動有趣,也基本概括了他27年的“長城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8月于北京順義
1. 《獨步長城》節選
2. 奇遇吳琪
3. 在西安當英語老師
4. 野長城
5.“騎兵”
6. 重返長安之旅
7. 金秋時節
8. 深藏不露的九眼樓
9.“ 裝備佬”
10. 再見,新華社
11. 我是國際長城之友
12.“ 兩個威廉與長城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13. 二十年后老朋友重逢
14. 做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跟著威廉走長城》的主持人
15. 用“大歷史觀”來研究長城
16. 深入“毫無憐憫心”的南戈壁
17. 行駛在“成吉思汗路”上
18. 成功的秘訣
通往長城之路
致謝
漫長的驚訝(陳丹青)
由于自然條件嚴酷,土地貧瘠,人們不得不放棄開墾土地,這樣對長城的生存倒是有點好處。在山丹縣城周圍,長城被窯洞、道路分割得支離破碎。然而,在沙漠地帶,只有風沙威脅著長城,因此至今仍能看到相對完整的長城段。這些長城高4米半、寬3米,人是爬不過去的。沙漠地貌平坦,基本上沒有自然障礙物迫使長城改變路線;由于地勢平坦,長城看起來十分凸顯。縱目遠眺,天空、沙漠和長城一覽無余。
沙漠的寧靜令人心悸,暴烈的陽光像是探照燈,從天空直射在大地上。這里人跡全無。太陽光照在我身上,照在長城上。我像是身處夢境。從我醒來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還在做夢,每向前走一步都像是在做夢。我被周圍的一切陶醉了,沙漠只屬于我一人。瞧,這些是我的腳印。我的忍耐,我的孤獨終于得到了回報——在今天的旅行者中,有幸欣賞沙漠長城景象的,恐怕只有我一人。
在地圖上,無論中外地圖,都正確地標出了絲綢之路的走向。然而,當年由駝隊踏出的絲綢之路,如今成了穿過長城的柏油馬路。鋪路的瀝青在陽光暴曬下發軟并反射出刺眼的光芒。一座高大的烽燧就在路邊拔地而起,烽燧旁的行人車馬看上去像是活動的小玩具。我在長城腳下觀察周圍,注意到30分鐘內只有一輛驢車、一輛綠色吉普車還有一輛解放牌大卡車從烽燧旁通過。
現在,應當考慮一下今天下午和晚上該怎么度過了。封城村看來太遠,傍晚怕是趕不到那了。除了距離外,我還發現隨著長城向胭脂山延伸,地勢也越來越高。從地圖上看,胭脂山是龍首山向南的延伸,一直延伸到河西走廊的腹地。我精神依舊振奮,覺得今夜在星空下露營那是再棒不過了,于是打算先吃飯。我最喜歡吃饅頭,尤其是剛出籠的饅頭。飽飽地吃上一頓,然后在長城腳下露營,那該多美。想到這里,即使晚上乃至明天只能靠饅頭、清水充饑,我也覺得心滿意足了。在英國每天進行長跑訓練的距離,不過是我今天走過的路程的一半。那時餓了有面包吃,還有牛奶喝。然而這里只有饅頭。對于我來說,能吃到饅頭就算是赴宴了。
隨著地勢的升高,沙漠中的山坡上出現了小塊植被。這是綿羊和山羊的“糧食基地”。長城朝著胭脂山的方向延伸,巨大的身軀大體完整,在人煙相對稠密的地方,卻有些破碎。這時,從山上吹來的涼風拍打著我的臉,我的身后,夕陽在碎石小道兩旁投下了長長的陰影。我來到長城的北側,想先找個避風的地方休息片刻,然后吃點東西。
長城墻體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洞,那是牧人為了照看羊群遮蔭蔽雨的地方。洞外散落著石頭和燒過的樹枝。然而周圍的嘈聲太大,在這里過夜明顯不合適。狗在叫,而且是兩條狗,邊叫邊向我撲來。我立刻背起背包,順手抓起幾塊石頭。這兩條狗邊叫邊跑,揚起一路煙塵,在距離我大約20米的地方停了下來,蹬起后腿伸直脖子朝我吼叫,露出滿嘴獠牙。我的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兒了。直覺告訴我,為了生存,必須戰斗。我用力扔出石頭,擊中了領頭的那條狗,兩個畜生稍微后退幾步,隨后猛撲過來。我又踢又喊,奮力搏斗。我知道,弄不好,我會被啃成一堆骨頭。我拼命地踢,左右兩條腿輪換著踢,就像引擎上的兩個活塞。狗終于后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