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共鳴相酬是為“和” 1
一、“和”字詮解 2
二、“和”從遠古走來 4
三、“和同之辨”與“和”思想形成 8
四、“和”之特質 12
第二章
孔孟奠基中國傳統和諧思想之主體 16
一、孔子:和為貴 16
二、孟子: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31
第三章
和:紛爭割據時代的眾生祈盼(上) 38
一、將相和 39
二、儒家思想與和 41
第四章
和:紛爭割據時代的眾生祈盼(下) 58
一、道家思想與和 58
二、墨家思想與和 68
三、《管子》思想與和 71
四、《呂氏春秋》與和 74
第五章
統一大勢與天人感應的盛行 82
一、漢初諸位思想家與和 83
二、董仲舒:心平德和 88
三、揚雄:動化天下,莫尚于中和 95
四、王充:瑞氣皆因和氣而生 98
五、昭君出塞,漢匈和親 103
第六章
蒿目時艱與風骨清流 106
一、王弼:知和得常 107
二、肆意酣暢之“竹林七賢” 111
三、劉勰《文心雕龍》:率志委和 121
第七章
隋唐盛世的“和”思想 124
一、王通與《中說》 124
二、柳宗元:守“大中之道”的和 127
三、李翱:《復性書》論和 129
第八章
和在宋代形而上的發展 132
一、宋初思想家論和 132
二、司馬光《中和論》與和 138
三、周敦頤:和為天下之達道 142
四、張載:氣本論基礎上的和 146
五、二程:天理本然意義上的和 151
六、朱熹:事事恰好處便是和 155
七、陸九淵:心和即宇宙之和 163
八、陳亮、葉適:中和足以養其誠 167
第九章
和在元代的發展 174
一、六月飛雪竇娥冤:元曲所體現的和 174
二、許衡:率性之道即為和 177
第十章
明清時期“和”思想不同的發展路向 184
一、和與中為一物的心學 185
二、劉宗周:慎獨即致中和 195
三、具有實學特征的和 199
第十一章
呼風喚雷時代和的回響 206
一、嚴復:閱歷為采和 212
二、康有為論和 215
三、蔡元培“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意識 219
結 語 228
參考文獻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