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術界關于民國時期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本書以1927-1937年為考察時段,運用歷史學、教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采用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突破昔日成果分散與零星的局限,采用歷史比較法,對高校進行分類對比,對不同專業與區域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對策進行橫向比較,探討畢業生就業的異同與特點,客觀公允地評價國家、社會與學校的作用;從社會轉型的宏觀視域,系統闡釋大學生就業的總體走向與特點,力圖還原當時大學生就業的真實狀況,即:中國大學畢業生因所屬學科不同,其就業呈現諸多差異。 此書的出版能夠推動此領域的進一步深入,豐富了民國社會經濟史與民國教育史的研究內容。特別是這一時期治理大學生就業的措施與經驗為當今中國應對大學生就業問題提供史鑒,彰顯其應用價值與社會影響。
譚玉秀,1975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后,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民國社會經濟史;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民國時期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1927—1937)(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民國時期城市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1912~1949)(2009年))、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項目6項;出版專著《民國時期城市失業問題及其對策研究(1912-1949)》(人民出版社2014年)1部,以獨撰或第一作者在《光明日報》《史學集刊》《南京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戰線》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