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解紛機制的起源和發展與互聯網的發展軌跡相匹配,是一種能獨立于當事人所在的物理場所、大部分或主要過程利用互聯網信息和通信等新技術進行的解紛機制,其最早適用于電子商務糾紛,隨后逐漸推廣到名譽權、肖像權、著作權權屬等民商事糾紛類型,成為數字時代解決糾紛、預防糾紛的有效途徑。智慧法院建設的工作目標是實現現代科技與人民法院各項工作的高度融合,打造以新技術為依托、以法治理念為核心的全業務辦理網絡化、全流程依法公開化、全方位服務智能化的人民法院現代化審判體系。在這一目標下,在線解紛機制適應數字時代發展需要,作為“網上楓橋經驗”而成為智慧法院建設的重要創新實踐,也是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中國化路徑。由此,我們尋求數字時代新技術、解決糾紛與實現正義之間更多的連接點,探討完善、發展在線解紛機制過程中所要面對與解決的一些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制度和具體規則問題,同時,豐富、深化智慧法院建設,推進人民法院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應是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未來法治研究院研究員,未來法治研究院數據跨境流動與域外在線糾紛解決研究中心主任。曾獲吉林大學法學學士、英國萊斯特大學法學碩士、吉林大學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中國人民大學發展規劃處副處長(掛職)等學位或經歷。先后在《中國法學》、《法學家》、《法制與社會發展》、《當代法學》、人民日報理論版、光明日報理論版、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等中外報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著有中文專著、英文合著,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北京市教學改革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重大科研基金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