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是一種流傳于中國西北地區的民間歌謠,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 遺產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名錄。“花兒”語篇一般呈上下兩段四句或 六句式構造,具有以歌為體、詩為用的顯著特征,其所使用的詩性手段主 要包括韻律群、語詞重復和句法的平行式等程式性語法結構。百年“花兒” 學術史顯示,學界已從多學科角度對其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從語言學 視角所開展的“花兒”研究主要關涉結構語言學、歷史語言學、認知語言 學和計量語言學等。總體來看,語言學視角下“花兒”研究以靜態分析為 主,存在“重形式、輕語義”的特點,尤其缺乏語義的動態分析,認知語 言學范式下“花兒”語篇的語義動態構建研究更是鮮見。有鑒于此,從認 知語言學視角出發,基于 O?stman(2005)對語篇構式的理論界定,本研究 將“花兒”語篇界定為一種語篇類型和語篇樣式相匹配的語篇構式。形式 極為語篇類型,即通過韻律群和句法的平行式等信息前景化方式組織語篇 的一種記敘文體;語義極為語篇樣式,即歌謠主題框架的相關信息。本研 究以體驗式哲學為基礎,從語言的認知體驗觀入手,探討“花兒”語言的 認知體驗性,力求在更深層次上研究“花兒”語言文化,并在探究的基礎 上,以翻譯的構式觀為指導,嘗試探索“花兒”英譯的指導性原則和基本 策略,旨在為“花兒”的傳播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本研究通過“花兒”語篇構式的認知研究,探索口頭傳統認知研究的 新方法,走向認知口頭詩學,有助于構建獨具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 基于翻譯的構式觀探索“花兒”語篇構式的英譯策略,有助于拓展翻譯構 式觀在語篇層面的實踐,也可為“花兒”的傳播與發展研究提供一種新的 視角和路徑。
馬俊杰,男,中共黨員,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科研處副處長(掛職),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認知詩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北京外國 語大學校友事務會理事。近年來,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 項,主持在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1 項,省級 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 1 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 1 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