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總論和專題兩篇。總論比較系統地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背景及路徑等問題,同時對社會生產力尤其是先進生產力的歷史進行了簡要回顧。專題篇主要是圍繞新質生產力的若干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探討,主要分為三大板塊,其邏輯關系如下圖所示。第一板塊主要是要素和條件支撐,包括建設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加強人才支撐,建立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等。第二板塊主要是創新主體,包括培育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和鏈主型大企業,發展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弘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營造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等。第三板塊是重點方向,包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數字經濟及低碳循環經濟等。
王昌林,男,漢族,1967年1月生,重慶市人,畢業于武漢工業大學,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中共黨員,研究員。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結構生物學家,無黨派人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 現任西湖大學校長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西湖大學結構生物學講席教授 ;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清華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