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延續前作《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①》,以對談的形式,用跨文化研究的視野和方法,深入淺出地講解了2012-2014年嘻哈文化的演變,此外,兩位作者提出了“爵士一嘻哈”的新穎視角。嘻哈(Hip-Hop)是1970年代誕生于美國貧民區街頭,然后迅速傳布于全球的一種青年亞文化形式。2017年,一檔名為“中國有嘻哈”的網絡綜藝節目意外走紅,許多人由此認識了這種有著眾多實踐者和觀賞者,卻長期處于地下狀態的亞文化。2020年,除了“中國新說唱”(從“中國有嘻哈”更名而來),國內還相繼推出了“說唱聽我的”、“說唱新世代”等綜藝節目,由此可見其影響力。而嘻哈本身是多元文化的產物,其發展歷程錯綜復雜,要想理解這種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形態,我們必須回顧它的歷史、理解它的當下。
作者簡介:
長谷川町藏(Hasegawa Machizo),生于1968年,成長于不良少年團全盛時期的東京“臟南”——町田市。1990年代末開始從事文字工作。從電影、音樂、文學到八卦,以作家身份在跨流派的領域里hustle不輟。個人著作包括《內城藍調》(『インナー.シティ·ブルース』,Space Shower Networks,2019)、《原聲國度——通過原聲音樂看電影》(『サ.ン.;ト·ランド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で観る映畫』,洋泉社,2017)、《我們的未來一定會》(『あたしたちの未來はきっと』,taba books,2017)等。合著作品包括《美國熱烤三明治——2010年代美國電影指南》(『USムービー·ホットサンド——2010年代アメリカ映畫ガイド』,Film Art社,2020)、《美國年輕人》(『ヤング·アダルトU.S.A.』,DU BOOKS,2015)等。
大和田俊之(Ohwada Toshiyuki),生于1970年,represent神奈川,成長于最終沒能發展成瘸幫和血幫的本地暴走族驅車狂飆的日本“西海岸”——湘南。博士(文學)。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教授。2011年drop下個人著作《美國音樂史——從黑臉滑稽戲到嘻哈》(『アメリカ音楽史——ミンストレル·ショウ、ブルースからヒップホップまで』,講談社選書Métier,第33屆三得利學藝獎獲獎作品)。編著有《談論流行音樂的十種視角》(『ポップ.ミュージックを語る10の視點』,ARTES PUBLISHING,2020)。合著作品包括《我們是如何面對著西洋音樂一路走來的?——日本流行音樂的西洋音樂接受史》(『私たちは洋楽とどう向き合ってきたのか——日本ポピュラー音楽の洋楽受容史』,花伝社,2019) 、《村上春樹100曲》(『村上春樹の100曲』,立東舍,2018)、《說唱反映著什么?》(『ラップは何を映しているのか』,每日新聞出版,2017)等。
譯者簡介:
耳田(a.k.a. mimida),生于1980年代。音樂愛好者。譯有“別再問我什么是嘻哈”系列、《流行音樂與資本主義(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