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英國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的最新作品,對流亡者與客居者在知識史上的貢獻做了廣泛的思考,充滿了逸聞趣事和引人入勝的發現;講述了流亡者與客居者即使在背井離鄉的陰影下,也能創造新的知識。伯克認為,歷史上不同文化背景學者之間的相遇,對雙方都是一種教育,讓他們接觸到不同的思維方式。流亡者用疏離超然的眼光看待祖國和客居國,使他們能夠注意到兩國學者所忽略的東西;與此同時,兩種不同的思想風格有時經過他們的融合會通后,也會產生創造性的混合,產生新的知識。
本書作者彼得·伯克是劍橋大學榮休教授,引領新史學的史學巨擘、新文化史研究的重要旗手,在國內學術界和讀者群體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書是他在知識史領域的最新力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反映了歐美學術界知識史和移民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觀點新穎,前沿性強,拓展了史學史研究的思路。
彼得·伯克是劍橋大學榮休教授、新文化史研究的旗手,在國內外史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書是他近年的新作,全面介紹了16至20世紀的西方流亡者和客居者在寄居國所創造的新知識,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反映了知識史、移民史領域的最新成果,觀點獨特,前沿性強,同時具有較強的可讀性。
古希臘的德爾斐神諭認識你自己揭示了人文的核心內涵。一部浩瀚無窮的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不斷認識自己的人文史。不同的時代散發著不同的人文氣息。古代以降,人文在同自然與神道的相生相克中,留下了不同的歷史發展印痕,并把高蹈而超邁的一面引向二十世紀。商務印書館20世紀人文譯叢,通過借鑒漫長的二十世紀的優秀人文學科著作,使我們深刻地理解人文本身。
彼得·伯克(Peter Burke,1937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博士,現為劍橋大學榮休教授,專長歐洲近代早期歷史,尤其專長社會史、文化史和思想史,其大量著作都出版了中譯本,如《歷史學與社會理論》《什么是文化史》《法國史學革命》《語言的文化史》《圖像證史》《制造路易十四》等。
譯者簡介:
周兵,原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世界史、西方史學史,主要著作有《西方史學通史》第六卷《現當代西方史學》、《新文化史:歷史學的文化轉向》等,譯作有《當代社會問題》等。
前言德洛爾·瓦爾曼
序言
導論
咬文嚼字說流亡
個人的問題
銀鑲邊
聚焦
研究方法
第一章來自邊緣的視角
流亡作為一種教育
歸土還鄉
去地方化
轉介調和
疏離超然
融合會通
雙焦視野
理論
接受
第二章全球議題
拜占庭、波斯和阿拉伯人
基督教和佛教的云游僧侶
新聞傳媒
第三章近代早期的流亡者
希臘人
猶太離散
穆斯林離散
天主教離散
伊麗莎白時代的流亡者
新教離散
意大利
荷蘭
英國
中歐
法國
世紀年代的大離散
失與得
醫生和書商
改行轉業
歷史學家與新聞記者
公正性
流亡時刻
第二代人
文化交流
第四章三種類型的客居者
商務客居者
商業公司時代
實用知識:語言和法律
純知識與應用型知識
宗教客居者:傳教士
耶穌會士
發現印度教
客居學者
在俄羅斯的教授們
近代晚期的客居者
在巴西的法國人
第五章大逃亡
革命與流亡
俄國移民
大逃亡
意大利流亡者
西班牙流亡者
德國和奧地利
兩所移民學術機構
兩個學科:社會學與藝術史
雜陳的接受
其他學科
轉介調和
疏離超然
綜合?
威權人格
失與得
尾聲:年后
論英國脫歐
附錄:人文科學領域位女性難民學者,年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