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選題擬創作為一部讀性較強的學術性傳記。充分關注關于張之洞研究的新成果,并在創作中對此作妥適、合理的借鑒,同時更追求將寫作過程作為研究過程,在書稿中呈現出作者的學術創新和亮點,較高程度上保證了學術質量。寫作中強化傳主與時代、社會的有機融通,以及其人“社會”和“人文”兩大方面要素的有機融通(關于這一點,以往傳記中存在明顯不足)。在對傳主主要經歷做到不失相對全面的脈絡性交代的同時,更凸顯在其“節點”性關鍵事項的較細展開,避免散點過多的平鋪直敘。在篇章結構、標題設計、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比較具有特色,有較廣的讀者適應面,使學人和社會一般讀者在不同層面有所收獲,較常規學術著作有更好的銷售預期。
董叢林,1952年出生,河北鹽山人,歷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義和團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常務理事。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以晚清政治史、文化史為主要研究方向(晚清湘淮派系及相關人物為所涉主要方面之一)。在大陸和臺灣多家出版社出版《龍與上帝——基督教與中國傳統文化》、《晚清社會傳聞研究》、《百年家族——曾國藩(家族)》、《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等十余部著作;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光明日報》等多家刊物發表《吳汝綸棄官從教辨析》、《領袖導向與湘淮系勢力的異流》、《胡林翼與湘系勢力的崛起》、《“迷拐”、“折割”傳聞與天津教案》、《論晚清名士李慈銘》、《晚清三大軍政集團的“環鏈關系”說略》等百余篇論文。
引 言 我看張之洞 / 1
第一章 童年時光到蟾宮折桂 / 5
一、“張南皮”生長在黔地 / 5
二、受業初階與“神童”妙筆 / 14
三、秀才·解元·探花 / 22
第二章 學官生涯文教花 / 31
一、翰林前后的世事歷練與家事 / 31
二、從浙“副考”到鄂學政 / 40
三、“天府之國”學臺舞步 / 47
四、一“語”一“答”見學旨 / 55
第三章 鷹揚虎視的“清流”干將 / 64
一、“清流黨”中“青牛角” / 64
二、皇家事情上的建言 / 70
三、力爭四川“東鄉案” / 79
四、持正激議因“崇約” / 85
第四章 躋身封疆開“晉場” / 95
一、飭吏與舉賢 / 95
二、理財與濟困 / 103
三、整軍·“改制”·禁罌粟 / 111
四、向“洋務派”的轉型 /119
第五章 遷督兩方試身手 /125
一、身在北國憂南徼 / 125
二、抗法衛國的運籌指撥 / 131
三、與前敵將帥及勝敗終局 / 139
四、治下政情面面觀 / 147
五、洋務舞臺上的孜孜入戲 / 158
第六章 移督楚地續新篇 / 169
一、“鐵”字號的創業單 / 169
二、洋務經濟事尚多 / 180
三、教育新花開更艷 / 187
四、教案成了大難事 / 197
五、接待俄皇太子的花絮 / 208
六、被劾風波與幕府情狀 / 215
第七章 在甲午風云的激蕩之下 / 227
一、首次署理江督的戰事準備 / 227
二、痛憤“倭約”與應對策議 / 237
三、對策籌劃與“新軍”建設 / 248
第八章 戊戌政潮中的微妙角色 / 257
一、維新興起中的“正”“反”態度 / 257
二、《勸學篇》的問世及影響 / 267
三、維新高潮和政變后的表現 / 275
第九章 庚辛變局中的應對 / 284
一、力持“剿拳”及主局“東南互保” / 284
二、出手鎮壓“自立軍” / 293
三、堅持贊同“兩宮西幸” / 302
四、對“議和”訂約的態度 / 31 3
第十章 “清末新政”中的不凡亮相 / 327
一、“會奏三折”的系統策議 / 327
二、為“新學制”建章的大工程 / 341
三、探花力拆科舉臺 / 350
四、其他“新政”事宜概說 / 358
第十一章 置身樞府的最后歲月 / 368
一、政潮影響和親臨朝變 / 368
二、“立憲”態度和其他政事 / 376
三、“高處不勝寒”中凋謝 /387
第十二章 此公習性實堪品 /398
一、“書生本色”與“儒臣”風格 / 398
二、由相關軼事看其“無時” / 405
三、或謂“一部習氣大全” / 413
主要征引書(文)目 / 421
后 記 /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