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學所做的查爾斯·艾略特·諾頓系列講座,作者回溯歷史上的教學事跡,闡述師生間的沖突與遭遇,對各種教育形式中的情結、權力、信任與激情進行了精辟的闡釋與分析。書中列舉了眾多典范人物,如蘇格拉底與柏拉圖、耶穌與其門徒、維吉爾與但丁、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及阿倫特等。斯坦納宏闊的視野與深入淺出的論述反復圍繞著三個主題展開: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的權力;老師為學生顛覆與背叛的威脅;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與關愛,指導與學習。
◎ 《大師與門徒》基于斯坦納在哈佛大學所做的六次諾頓講座,探討文化技藝傳承的核心環節——教學。
◎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眾多的典范人物,包括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維吉爾與但丁、耶穌和其門徒、胡塞爾與海德格爾及阿倫特、布羅德與卡夫卡等,旁征博引與精審辨析相結合。
◎ 作者始終圍三個主題展開論述,老師剝削學生信賴感與獨立性、老師受學生背叛與顛覆的威脅、師生之間的信賴與關愛及指導與學習。
◎ 作為歐美評論大師的喬治·斯坦納,批評視野寬廣,創作活力巨大,在此系列講座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
喬治· 斯坦納(George Steiner,1929—2020),20 世紀杰出的人文主義學者、批評家。出生于巴黎,父母為來自維也納的猶太人。1940 年納粹即將占領巴黎前,隨家人移居紐約。在其就讀的法國學校里,只有兩名猶太學生在大屠殺中幸存下來,他正是其中之一,這深刻地影響了他后來的著述。
斯坦納先后就讀于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 任教于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日內瓦大學。代表作有《托爾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語言與沉默》《悲劇之死》《巴別塔之后》等。他精通多種語言,又對語義語境高度敏感,在20 世紀理論轉向的批評風潮中,憑著對哲學思考和批評使命的深刻理解,力圖恢復人文主義的批評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