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知識產權系列教材:知識產權法總論》介紹了知識產權法的一般性規則,歸納了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的不同觀點,并結合技術。文化、經濟和法律的理論分析乃至哲學探究,為讀者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意義的思考指向。
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總論是法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法總論是關于知識產權法一般性規則的總結。知識產權法總論體現了知識產權法學知識的精髓。知識產權法總論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助于深刻領悟知識產權法的基本理念、價值、原則。在沒有理論的時候,現象永遠都是隨意的、雜亂無章的。總論對于弘揚知識產權法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過對知識產權法總論進行研究,才能對知識產權法各單行法中具體制度的設計及運用有更深切的掌握和領會,才不至于停留在表面,或者錯誤地理解以至運用這些制度。二是有助于整體把握知識產權法的體系框架。基于體系化的總論思考,才使得知識產權單行法的體系性更強。知識產權法總論應概括出知識產權法的一般規則,并對基礎概念做出明晰的界定,以普遍適用于知識產權法各個單行法,充分體現理論對實踐的高度指導價值。因此,通過研究總論能夠有效地掌握知識產權法的體系,從宏觀上把握知識產權法的全貌。三是有助于培養和訓練良好的法律思維方法。總論有助于培養歸納演繹、抽象思考方法的能力,同時它也便于運用演繹式教學方法,從一般到具體,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產權法知識。四是有助于應對法律空白與漏洞,促進知識產權法的發展。知識產權法總論是應對知識產權發展變化的重要手段。知識產權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此時就有必要通過把握知識產權法總論中的基本原則、制度加以彌補,從而產生出填補法律漏洞與法律空白的新思路。
知識產權法的研究仍處于一個體系基礎認同分歧的時代,一大堆極富挑戰性的問題懸而未決。本書歸納總結了知識產權基礎理論的不同觀點,并結合技術、文化、經濟和法律的理論分析乃至哲學探究,盡可能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為讀者提供一系列富有啟發意義的思考指向。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知識產權法體系基礎認同分歧現狀
第二節 引發體系基礎認同分歧的原因
第二章 知識產權及相關概念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概念
第二節 知識產權的特征
第三節 知識產權法的體系
第四節 知識產權單行法比較及其與其他法律的關系
第三章 知識產權的對象
第一節 對象與客體之爭
第二節 知識產權對象的范圍
第三節 知識產權對象的特征
第四節 知識產權對象的本質
第四章 知識產權的主體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主體范圍
第二節 知識產權主體的特點
第三節 知識產權主體制度的演進趨向
第五章 知識產權的屬性
第一節 知識產權屬于私權
第二節 知識產權與人權
第三節 知識產權的民事權利性質
第四節 知識產權與其他財產權的關系
第六章 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第一節 古代社會知識財產的權利觀念
第二節 近現代社會知識財產的私權化
第三節 知識產權的國際保護
第七章 知識產權制度的正義性
第一節 正義與非正義的系統觀理解
第二節 財產權勞動學說
第三節 人格理論
第四節 激勵論
第八章 知識產權的取得與歸屬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取得
第二節 知識產權的歸屬
第九章 知識產權的效力
第一節 知識產權的時間效力
第二節 知識產權的空間效力與內容效力
第十章 知識產權的轉移
第一節 知識產權轉移概述
第二節 知識產權轉讓
第三節 知識產權許可
第四節 知識產權的其他轉移方式
第十一章 知識產權的限制
第一節 知識產權限制概述
第二節 知識產權權利構成因素的限制
第三節 知識產權行使的限制
第十二章 知識產權的權利沖突
第十三章 知識產權的保護
第十四章 知識產權的資本化
知識產權以制度文明為杠桿,尋求著恰當的利益支點,試圖一方面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另一方面把個人的知識財富轉化為無盡的社會財富,以高效優質地推動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進步。正是知識產權問題凝聚了難以抗拒的時代魅力和理論潛能,自其誕生以來吸引了很多理論領域,特別是法學界的關注。致使當代知識產權法學批評同早期法學著作相分離的,是它涉及范圍的特殊性和它的方法、對其他學科領域研究的依賴和借鑒,以及對細節前所未有的注意。
當代知識產權研究繁榮與體系基礎認同分歧并存。多學說競立表象下的中國知識產權缺乏體系化基礎的一般性共識,知識產權法體系化不足。“到目前為止,知識產權法若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尚沒有形成自己的完整構架,許多基礎性的重大理論課題尚無定論”,而“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的爭論變得比以前更加具有爭議性”。
第一節知識產權法體系基礎認同分歧現狀
自20世紀末期開始,由于受到種種政治、經濟和文化因素的綜合作用,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轉型,后現代思潮泛起,知識產權法體系化的基礎研究呈現如下一種情景:舊的學說尚未消退,新的觀點已經凸顯,現存的理論正在被盤剝。認同分歧也就成了知識產權法體系基礎研究的一個鮮明的問題。一、認同分歧的總體表現在法學的視野中,知識產權法體系基礎認同是指在現代社會中塑造成的、以體系化為主軸展開和運轉中對自我身份的確認,它圍繞各種不同的軸心——比如制度正當性、激勵論、私權與公權的關系、知識產權管理、公共政策、產業經濟發展等進行展開,其中每個軸心都有一個中心的向度,知識產權通過彼此之間的差異而獲得歸屬差異,從而對知識產權的自我身份進行識別,實現知識產權法體系的和諧有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