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代重要的史學家,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 。 《白話本國史》是呂思勉先生在歷年教學講稿和史學研究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容框架由緒論和五篇構成,在每一篇里又分若干章,詳細敘述了從遠古時代到民國十一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的中國歷史,既有政治史事又有社會經濟、文化現象,而且還敘述了東南亞中西亞各國、各民族與中國的關系。這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具有完全意義的通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也正因為此,現在喜歡閱讀中國歷史知識書籍的讀者越來越多。但這樣的讀者時常會遇到如下問題。
首先,在大量關于歷史方面的書籍中,為了闡述史實,保證內容的原汁原味,就不得不頻繁引用史書上的內容,但正是由于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的各種變遷,史書中的大量古漢語詞匯中有較多生僻字,這對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而言,只知其音,不知其意,甚至不知其音。
另外,有些生僻字現在已經不再使用,在很多歷史方面的書籍中都留出空白,現代讀者已經很難看到古文的原貌。
再者,編者在梳理文稿的過程中,有感于中央電視臺于2013年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充分認識到現在中國人中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并且,從節目的現場情況來看,有些漢字的讀音似乎也與人們通常記憶中的讀音相差甚遠。可見現在中國人在文字語言能力方面的逐步弱化。由此想到了國學大師呂思勉先生曾在《白話本國史》中引用《世宗本紀》的一句話(參看原書第二章:南宋金元的興亡第三節金朝的滅亡):
至于文字語言,或不通曉,是忘本也。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編者進行了大量閱讀、對比工作,翻閱各類古書文集,依靠自己所掌握的辨識繁體字及生僻字的能力,以《白話本國史》繁體本為基礎,充分尊重原著,盡可能的保留原書內容,并通過查閱《康熙字典》,對文中的生僻字單獨標注了拼音,迎合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更能夠深入了解歷史知識。
編者認為,喜歡讀書的人、尤其是喜歡閱讀歷史知識的人,一定不是易于忘本之人,但現階段大多數國人的文字、語言能力卻也不容樂觀。如果讀者通過閱讀本書能夠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對文字、語言能力有所裨益,對于編者而言,又何嘗不是一件幸事。
最快速、最系統、最經典的國史教材,了解中國歷史公認的權威版本。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生詞注音:讓更多的人真正讀懂中國史,深入了解歷史文化。品本國史,圓中國夢。讀歷史,就是讀人心。 呂思勉先生是我國現代重要的史學家,與陳垣、陳寅恪、錢穆并稱“史學四大家”。本書是最快速、最系統、最經典的國史教材,了解中國歷史公認的權威版本。
中國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以嚴謹求證的態度,剖析那一場場擊鼓傳花式的王朝更替,觥籌交錯的剪影中,承載著一個民族鮮活的記憶。
中國通史的寫作,迄今為止,出版的書雖已不少,但很少能夠達到理想的地步,本來以一個人的力量來寫通史,是最困難的事業,而中國史上須待考證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屬千篇一律,彼此抄襲。其中較近理想的,有呂思勉的《白話本國史》。
——顧頡剛
呂思勉先生,字誠之,筆名駑牛、程蕓、蕓等。一八八四年二月二十七日(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日)誕生于江蘇常州十子街的呂氏祖居,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農歷八月十六日)病逝于上海華東醫院。呂先生童年受的是舊式教育,六歲起就跟隨私塾教師讀書,三年以后,因家道中落而無力延師教授,改由父母及姐姐指導教學。此后,在父母、師友的幫助下,他開始系統地閱讀經學、史學、小學、文學等各種文史典籍。自二十三歲以后,即專意治史。呂先生夙抱大同思想,畢生關注國計民生,學習新文化,吸取新思想,與時俱進,至老彌篤。
呂先生長期從事文史教育和研究工作。一九〇五年起開始任教,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一九〇七年)、常州府中學堂(一九〇七年至一九〇九年)、南通國文專修科(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一年)、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四年)等學校任教。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九年,先后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編輯。其后,又在沈陽高等師范學校(一九二〇年至一九二二年)、蘇州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五年)、上海滬江大學(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光華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任教。其中,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最久,從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五一年,一直在該校任教授兼歷史系系主任,并一度擔任該校代校長。一九五一年,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呂先生遂入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被評為歷史學一級教授。呂先生是教學與研究相互推動的模范,終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中國江蘇武進(今常州市)人,出生于書香世家,15歲入縣學。12歲以后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讀史書,了解中國歷史。16歲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戰期間,歸鄉閉戶著書。抗戰勝利后,重返光華大學。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生教授。
史學代表作品:《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為代表的四部斷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等。
編者說
前 言
序例
緒論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
第二章 中國的歷史
第三章 現在研究史學的方法
第四章 本書的分期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漢族的由來
第二章 古史的年代和系統
第三章 三皇五帝
第一節 三皇五帝時代社會進化的狀況
第二節 黃帝和蚩尤的戰爭
第三節 堯舜的禪讓
第四節 禹的治水
第四章 三王時代
第一節 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
第二節 夏殷的興亡
第三節 商朝的事實
第四節 商周的興亡
第五節 西周的事跡
第五章 春秋戰國
第一節 春秋
第二節 戰國
第六章 漢族以外的諸族
第一節 獯粥
第二節 東胡
第三節 貉
第四節 氐羌
第五節 粵
第六節 濮
第七章 中國古代的疆域
第八章 古代社會的政治組織
第一節 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
第二節 封建
第三節 官制
第四節 教育和選舉
第五節 兵制
第六節 法律
第九章 古代社會的經濟組織
第一節 農業
第二節 工商業和貨幣
第三節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經濟的變遷
第十章 古代的宗教和文化
第一節 古代的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文字的起源和變遷
第三節 東周以后的學派
第二篇 中古史(上)
第一章 秦始皇帝的政策
第二章 封建政體的反動
第一節 豪杰亡秦
第二節 項羽的分封和楚漢的興亡
第三節 漢初功臣外戚宗室三系的斗爭
第三章 漢初的休養生息
第四章 漢朝的武功
第一節 匈奴
第二節 西域
第三節 朝鮮
第四節 閩粵南越和西南夷
第五章 前漢的衰亡
第一節 漢武帝的內政
第二節 霍光廢立和前漢的外戚
第六章 社會革命
第七章 后漢的興亡
第一節 光武的中興
第二節 后漢的武功
第三節 后漢的外戚和宦官
第八章 秦漢時代的政治和文化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賦稅
第四節 兵制
第五節 法律
第六節 學術
第二篇 中古史(中)
第一章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第一節 后漢的亂源
第二節 漢末的割據和三國的興亡
第二章 兩晉和五胡
第一節 晉初異族的形勢
第二節 八王之亂
第三節 西晉的滅亡
第四節 胡羯的興亡
第五節 鮮卑的侵入
第六節 東晉內外的相持
第七節 苻秦的盛強
第八節 淝水之戰和北方分裂
第九節 拓跋氏的興起
第十節 宋篡東晉和魏并北方
第三章 南北朝
第一節 宋齊的治亂
第二節 北魏的盛衰
第三節 東西魏的紛爭和侯景亂梁
第四節 周齊的興亡和隋的統一
第四章 軍閥和異族
第二篇 中古史(下)
第一章 隋朝的內政外交
第一節 隋文帝的內治
第二節 回族的起源和分布
第三節 高車和柔然
第四節 突厥的起源
第五節 突厥的盛強和隋朝與突厥的交涉
第六節 朝鮮半島三國和中國的關系
第七節 隋唐的興亡
第二章 唐朝的初盛
第一節 唐太宗滅突厥
第二節 藏族的興起
第三節 印度阿利安人入藏
第四節 唐朝和朝鮮日本的關系
第五節 從魏晉到唐中國和南洋的關系
第六節 武韋之亂和開元之治
第三章 從魏晉到唐的政治制度和社會情形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教育和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賦稅制度和民生
第六節 學術和宗教
第七節 門閥的興廢
第三篇 近古史(上)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異點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滅亡
第一節 安史之亂
第二節 唐中葉后的外患
第三節 肅代到穆宗時候的藩鎮
第四節 宦官的專橫
第五節 黃巢之亂和唐朝的滅亡
第三章 五代的興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節 梁唐晉的爭奪
第二節 契丹的興起和侵入中國
第三節 周世宗的強盛和宋朝的統一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
第一節 宋初和遼夏的交涉
第二節 宋初的政策和后來腐敗的情形
第三節 王荊公的變法
第四節 神宗的武功
第五節 元祐紹圣的紛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 北宋遼金的興亡
第一節 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節 遼朝的滅亡
第三節 北宋的滅亡
第三篇 近古史(下)
第一章 南宋和金朝的和戰
第一節 南宋初期的戰事
第二節 和議的成就和軍閥的翦除
第三節 海陵的南侵和韓侂胄的北伐
第二章 南宋金元的興亡
第一節 蒙古的由來
第二節 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節 金朝的滅亡
第四節 南宋的滅亡
第三章 蒙古的武功
第一節 大食盛強以后西域的形勢
第二節 蒙古的西征
第三節 蒙古和朝鮮日本
第四節 蒙古和南方諸國
第四章 元朝的衰亡
第一節 汗位繼承的紛爭
第二節 元朝的政治
第三節 元朝的滅亡
第五章 宋遼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刑制
第五節 租稅制度(上)
第六節 租稅制度(下)
第七節 鈔法
第八節 學術風俗
第四篇 近世史(上)
第一章 明朝的對外
第一節 明初的武功
第二節 瓦剌的強盛
第三節 蒙古的再興
第四節 倭寇和豐臣秀吉
第二章 明朝的內治
第一節 宦官的專權
第二節 權臣和黨禍
第三章 清朝的興起
第一節 清朝的先世
第二節 建州女直的盛衰
第三節 海西女直的南遷
第四節 清太祖的興起
第五節 遼東西的戰爭
第四章 明朝的滅亡
第一節 流寇和北都陷落
第二節 福唐桂三王的滅亡
第三節 鄭氏和三藩
第五章 清朝的盛世
第一節 滿洲內部特殊勢力的消滅
第二節 清朝對待漢人的政策
第三節 順康雍乾四朝的政治
第六章 近代的蒙回藏
第一節 種族和宗教的變化
第二節 黃教的盛行和天山南路的回教
第三節 衛拉特的盛強和清朝征服蒙古
第四節 清朝平定西藏
第五節 清朝平定衛拉特
第六節 清朝平定回部
第七節 清朝征服廓爾喀
第七章 近代的西南諸族
第一節 湘黔的苗族
第二節 滇黔的濮族和金川
第三節 兩廣的粵族
第八章 近代的后印度半島
第一節 平緬麓川的滅亡和緬甸建國
第二節 清朝和緬甸的交涉
第三節 黎莫新舊阮的紛爭和清朝討伐新阮
第四節 暹羅的建國
第九章 清朝的中衰
第一節 乾隆時的衰機
第二節 嘉慶時的內亂
第四篇 近世史(下)
第一章 中西交涉的初期
第一節 西人的東來
第二節 基督教初入中國的情形
第三節 中俄初期的交涉
第四節 西南最初對待外人的情形
第五節 五口通商
第六節 英法兵攻破京城和東北的割地
第二章 咸同時的大內亂
第一節 太平軍
第二節 捻軍
第三節 回事
第三章 藩屬的喪失
第一節 英俄的亞洲侵略和伊犁交涉
第二節 安南和緬甸暹羅的喪失
第三節 中日甲午之戰和朝鮮的喪失
第四節 教士保護權的變遷和德據膠州
第四章 清朝覆亡和民國的興起
第一節 革新的原動力
第二節 咸同光三朝的朝局
第三節 戊戌政變和庚子之亂
第四節 滿蒙藏的危機(上)
第五節 滿蒙藏的危機(下)
第六節 清朝的末運
第五章 明清兩代的政治和社會
第一節 官制
第二節 學校選舉
第三節 兵制
第四節 法律
第五節 賦稅制度(上)
第六節 賦稅制度(下)
第七節 幣制的變遷
第八節 學術思想的變遷
第五篇 現代史
第一章 從武昌起義到正式政府成立
第一節 武昌起義和各省光復
第二節 臨時政府的成立和北遷
第三節 大借款宋案和贛寧之役
第四節 正式總統的舉出和國會解散
第二章 俄蒙英藏的交涉
第一節 俄蒙交涉
第二節 英藏交涉
第三章 五月九日的國恥
第一節 五口通商以來外交上形勢的回顧
第二節 日占青島和二十一條的要求
第四章 帝制復辟和護法
第一節 帝制運動
第二節 對德宣戰和復辟
第三節 護法戰爭和南北議和
第五章 南北分裂后的變故
第一節 皖直戰爭
第二節 軍政府的絕續和北方下統一令
第三節 贛豫陜的戰事和川湘鄂之爭
第四節 直奉戰爭
第五節 北方黎徐的更迭和南方廣州之變
第六節 各省的紛擾
第七節 裁兵廢督和自治的潮流
第六章 最近的蒙藏
第一節 蒙古的取消獨立和再陷
第二節 六年后的英藏交涉
第七章 最近的交涉
第一節 巴黎和會的失敗
第二節 華府會議的參與
第三節 魯案的解決
第四節 共同出兵和中東路
第五節 松黑航權和尼港事件
第六節 中俄的新交涉
第七節 中國和德奧的新交涉
第八節 日本在東北的形勢
第八章 最近的財政
第一節 民國時代的財政情形
第二節 中國的內外債
第三節 新銀行團的復活
第四節 最近的關稅問題
第一章
歷史的定義
歷史究竟是怎樣一種學問?我可以簡單回答說:
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系者也。
原來宇宙之間,無論哪一種現象,都是常動不息的,都是變遷不已的。這個變遷,就叫做“進化”。
因此,無論什么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法子。
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借助于別時代、別地方的人,就要有“紀載”。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各種學問都有的。但是從前的人,研究學問的方法粗,常把許多現象混合在一起。后來的人,知道這種法子是不行,就把宇宙間的現象,分析做若干部分,各人研究其一部分,就各部分研究所得,再行想法子合攏起來。這個便喚做“科學”。研究社會進化現象的一部分,就喚做“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