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國革命的圣地、延安精神的發祥地。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開創了中國革命新局面,建立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了西北抗日大聯合的實現,為爭取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后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擺脫困境積蓄力量,走向輝煌的關鍵時期。
“政治方針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跟黨走是延安時期黨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為了提高宣教效果,黨在延安時期積極嘗試將當時最先進的電教媒體(如電影、廣播、攝影幻燈等)引入解放區,發揮其圖文聲像并茂、傳播范圍廣,形象具體等優勢;同時在革命根據地改編創編了一大批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民間藝術(如民歌、民謠、秧歌、板畫、說書等)形式,推動新文藝新文化運動,并將其用于革命宣傳、教育培訓和群眾掃盲,寓教于樂,深受根據地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喜愛,在黨的宣傳教育和干群培訓中取得了顯著效果。本書系統總結了延安時期黨利用各類電教媒體和地方民間藝術等影音藝術形式開展干群宣傳教育的歷史經驗,提煉出各具特色的宣教培訓模式、特點及時代價值。
本書屬于跨學科研究。從教育學(教育技術學)和教育藝術學角度切入,結合中國黨史、教育傳播學、文藝學等學科,以黨在延安時期如何利用廣播、電影、攝影等電教媒體以及音樂、陜北說書、民謠、木刻板畫、戲劇(新秧歌劇)等民間藝術形式開展黨的干群教育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充實、豐富延安時期黨的干群宣教史。對于深化中共黨史(延安時期)研究,填補中國電化教育(教育技術)史空白,傳承紅色教育基因,發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更好地開展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黨的干群宣教培訓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