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對物流強國建設進行總體戰略設計。俯瞰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圖景,立足全球產業變革浩蕩之勢,直面物流業大而不強難題,全面研判中國物流業發展形勢趨勢、機遇挑戰,從宏觀國家戰略、中觀任務抓手到微觀企業策略,系統提出推動中國物流業由大變強,引領發展,實現物暢其流,通達天下理想境界的系統性變革思路與方案。
破解中國物流大而不強難題
系統設計中國物流強國建設方略
序
以系統性變革推動物流強國建設
物流業是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引領性產業,其發展關乎生產、流通、貿易、消費、生活,關乎綜合國力、國家競爭力、國家治理能力,關乎新發展格局構建,影響著國家與世界發展格局變化。作為全球有影響力的物流大國,中國在邁向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中,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物流業該如何率先由大變強,為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全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中國是物流大國,但還不是物流強國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快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流大國、最大物流市場。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快遞、配送等貨運量、貨運周轉量、吞吐量、包裹量、配送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物流基礎設施取得重大成就,物流服務網絡不斷擴展。形成了以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為主骨架的綜合交通網,八縱八橫為主骨架的高鐵網絡,首都連接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接主要地市、覆蓋重要縣市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兩橫一縱兩網十八線為主體的內河航道體系。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基本實現了縣縣通。郵政基礎網絡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
物流裝備與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物流技術裝備的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柔性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數智技術大大推進了智能物流發展,大數據智能分單、分倉、庫存前置、末端配送,及時送達、定時送達、智能終端服務等越發普及,差錯率越來越少,消費者體驗不斷提升。
物流市場不斷擴大,市場主體日趨多元。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場,也是最重要的物流市場之一,是物流模式創新最活躍國家。國內物流市場主體眾多。有一批大型骨干物流企業集團、大量中小物流企業群體。國有、民營、外資物流企業三足鼎立。民營物流企業大量涌現、富有活力。國內物流市場競爭激烈,市場不斷細分,新需求催生新業態、新模式,電商物流、快遞、即時配送、平臺物流、智能末端物流等發展迅速。
物流與產業、地區進一步融合。物流深度融入農業、工業、服務業,提高了生產流通效率,提升了供需對接能力。物流增強了地區與外部市場連接能力,改善了地區發展環境,為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創造了條件。
物流不斷融進供應鏈體系。物流與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耦合度增加,物流與生產、流通、消費融合加深,促進了國內國際物流供應鏈發展。
同時要看到,中國物流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
粗放式發展。市場集中度低。企業多小散,行業利潤率低,質量效益不佳。
集約化水平不高;ヂ摶ネā⑸鐣䥇f同、組織化程度、綜合性系統性有待提升,全社會物流成本偏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多式聯運、綜合物流等發展滯后。
結構性矛盾突出。鐵路物流、航空物流、冷鏈物流發展嚴重滯后。農村、西部地區物流發展滯后,質量體系、標準體系、物流大數據平臺等建設有待加強。
國際競爭力不強。國際連接能力、國際資源整合能力弱,難以提供高水平國際物流服務,物流國際化能力亟待提升。
應急物流薄弱。應急物資保障效果不理想。難以實現第一時間把合適數量、質量的應急物資以合適的方式送達目的地。
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如安全、環境污染問題。
供應鏈發展滯后。供應鏈體系韌性不足。供應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供應鏈管理水平、供應鏈創新等存在短板。供應鏈運作效率低,供應鏈敏捷化、數字化、生態化、綠色化、安全化、平臺化水平不高。
……
魏際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管理學博士后、博士生導師,國際物流與運輸學會院士,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牛津大學政府學院高級訪問學者,兼任中國物流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一帶一路建設高級顧問。
長期從事產業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參與百余項重大課題研究與文件起草。多份報告得到中央領導批示。3次獲得中國發展研究獎一等獎,獲得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改革開放40年物流行業專家代表性人物稱號,獲評交通運輸部交通強國戰略研究成績突出個人榮譽。出版《邁向產業強國:中國產業高質量發展戰略與政策》(2023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等專著。
序 以系統性變革推動物流強國建設/001
戰略篇
第1章中國物流業現狀、形勢與任務/3
一、 中國物流業發展現狀/4
二、 中國物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9
三、 中國物流業發展面臨的形勢/13
四、 建設物流強國的戰略思路/16
五、 建設物流強國的戰略任務/17第2章構建強大國家物流系統/23
一、 國家物流系統的內涵/23
二、 國家物流系統的構成/24
三、 國家物流系統的特征/27
四、 國家物流系統的功能/33
五、 國家物流系統建設路徑/39第3章打造連接世界的全球物流體系/43
一、 世界進入全球連接的時代/43
二、 中國連接世界的物流能力亟待加強/44
三、 中國連接世界的全球物流體系構想/45
四、 打造全球物流體系的保障措施/48第4章推進物流現代化/51
一、 推進物流理念和模式現代化/51
二、 推進物流基礎設施現代化/52
三、 推進物流管理體制機制現代化/53
四、 推進物流組織運營現代化/54
五、 推進物流市場現代化/56
六、 推進物流要素與技術裝備現代化/57
七、 推進物流可持續發展/58
國內篇
第5章物流成本為什么高/63
一、 體系層面原因/63
二、 產業層面原因/66
三、 企業與要素層面原因/67
四、 體制與政策層面原因/68
五、 自然地理原因/69第6章推動貨運物流化/70
一、 推動貨運物流化的意義/70
二、 推動貨運物流化的總體思路/71
三、 推動貨運物流化的路徑/73
四、 推動貨運物流化的保障措施/81第7章推動倉儲業轉型升級/82
一、 中國倉儲業發展現狀/82
二、 中國倉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84
三、 倉儲業轉型升級思路/85第8章推動快遞業由大變強/90
一、 多重力量塑造快遞大國地位/90
二、 中國成為快遞強國尚需過五道關/91
三、 快遞業由大變強需建好七大體系/93第9章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97
一、 中國物流數智化取得明顯成效/98
二、 物流數智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103
三、 推動物流數智化的思路/105第10章推動物流綠色化發展/108
一、 物流與可持續發展/108
二、 中國物流綠色化進展及其挑戰/111
三、 推動綠色物流發展的思路/117第11章推動物流平臺高質量發展/119
一、 物流平臺的內涵與主要特征/119
二、 物流平臺的發展現狀/120
三、 物流平臺興起的原因/121
四、 物流平臺發展中的問題與挑戰/122
五、 促進物流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建議/124第12章協調推進多式聯運發展/127
一、 多式聯運進展與存在的問題/127
二、 從七大方面協調推進多式聯運發展/130第13章加快應急物流體系建設/142
一、 應急物流體系存在的突出問題/142
二、 建設應急物流體系的思路/144
三、 加快應急物流體系建設的建議/146
四、 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149第14章推動物流與產業聯動協同發展/151
一、 物流業與產業聯動協同成效與問題/152
二、 推動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154
三、 推動物流與電子商務聯動發展/158第15章推動物流與區域融合發展/167
一、 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167
二、 建設航運經濟區/172
三、 建設臨空經濟區/174第16章推進物流統一大市場建設: 以煤炭物流為例/178
一、 煤炭物流市場建設取得明顯進展/178
二、 煤炭物流市場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180
三、 推進煤炭物流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建議/181
國際篇
第17章推動中歐班列持續健康發展/185
一、 中歐班列的建設發展歷程/186
二、 中歐班列建設發展的成就和意義/189
三、 中歐班列建設發展的基本經驗/192
四、 中歐班列建設發展方向研判/195第18章保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安全/199
一、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現狀/199
二、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主要安全威脅/201
三、 保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安全面臨的問題/202
四、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安全保障的重點/204
五、 增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道安全保障的建議/205
政策篇
第19章物流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209
一、 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的基本原則/209
二、 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本架構/210
三、 綜合評價的方法/225第20章構建物流強國政策體系/227
一、 完善物流管理體制與治理機制/227
二、 建設高標準物流市場體系/228
三、 優化物流財稅金融市場監管交通海關政策/229
四、 優化物流產業組織政策/229
五、 優化區域物流政策/230
六、 完善物流國際合作政策/230
七、 完善物流創新政策/231
八、 完善物流標準化政策/231
九、 完善綠色物流政策/232
十、 完善物流人力資源政策/232
后記 厚德載物道法自然/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