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灌溉農業、畜牧業和小麥種植業為重點梳理1788-1901年殖民地時期澳大利亞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演變的整體進程,發掘澳大利亞農業系統建立過程中長時段與大尺度的環境變化、環境認知、殖民科學、種族關系等多重因素之間的動態關系,解析殖民農業的發展敘事與殖民帝國的擴張神話。一方面要把農業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將農業的發展置于歐洲拓殖者在全新的生態條件下開展農牧事業,借此把澳大利亞建設成全新的白人公民社會的歷史背景中來討論。另一方面,澳大利亞的農業環境史又受制于英帝國的世界殖民和全球移民,因此本書還需要在這一層次上呈現景觀與生態知識的聯動,并在此基礎上重建澳大利亞殖民地時期重要農業生產部門的發展圖景,展現不同種族的傳統生態經驗和殖民地環境之間的碰撞,并分析農業發展進程中產生的話語體系,以及與農業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的生產與傳播;力爭不停留于簡單的生態批判,而是厘清這一歷史進程中自然與社會歷史之間具體而復雜的互動。
喬瑜,歷史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本科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世界史基地班,博士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曾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于墨爾本大學歷史系聯合培養一年。教學與科研側重于環境史、大洋洲史。在《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等期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項(已結項),北京市教委一般項目一項(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