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影史經典名片精讀 第2輯》收錄了電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讀文章,由作者葛穎、陳黛曦逐個鏡頭反復觀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經典的拉片教案。所謂拉片,就是精細地研讀一部影片,逐個鏡頭分析畫面及視聽語言背后暗含的線索。本書配有大量精美的電影插圖,帶領讀者穿越銀幕內外,探尋電影奧秘,體驗視聽盛宴。此外,通過作者葛穎、陳黛曦對《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讀,讀者得以窺見不同時代背景下的愛情樣本,看清社會結構、人性欲望,更準確、更專業(yè)地理解影片。
你真的會“看電影”嗎?
① 一本電影學院的拉片秘籍,破解鏡頭背后的視聽密碼!讓愛電影的人,換個角度看電影,看懂導演拍了什么,更看懂導演為什么這樣拍!
② “行走的電影百科全書”葛穎、“陳小姐的十五樓”主理人陳黛曦誠意之作!經典電影拉片實戰(zhàn)第二彈!
③ 《非常公寓》《海上花》,拆解電影里的愛情樣本,解讀飲食男女的真情假意。
④ 四色印刷,裸背線裝,500+全彩電影插圖,沉浸拉片,解碼光影。
2002年,我在悶人的梅雨季參加一門叫作“視聽元素分析”的電影專業(yè)考試,整張試卷就一道題:“用三層意義場閱讀方法闡釋電影《椅子》。”全班傻掉。開考半小時后一女生從后排起身,走上講臺問授課老師:“有煙嗎?”如此挑釁的一幕,在20多年前的電影學院可不算是小場面,不想老師竟沒有半點猶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為女生點燃一支煙。這位老師名叫葛穎,那一年他33歲,剛出版了專著《電影閱讀》。這篇前言將要介紹的電影閱讀方法既是20多年前難倒我的考題,也是現在做“陳小姐”劇評播客時我使用的批評原理。這是一套為電影量身定制、適配于電影本體研究的美學思想,它成形于《電影閱讀》,為葛穎所創(chuàng)。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電影的三層意義場——表層意義場、深層意義場、核心意義場,分別對應“拍了什么”“如何拍的”“為什么拍”。葛穎將電影視為一個獨立的表意系統(tǒng),而非諸多藝術樣式的綜合體,極具創(chuàng)見地提出了闡釋該系統(tǒng)的方法論。《電影閱讀》由上海大學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2007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更名為《電影閱讀方法與實例》再版,可惜的是,一直以來它并沒有引起學界、電影創(chuàng)作界應有的重視。雖然也獲得過全國與上海市的獎項,但它鮮少被引用、被使用的情況,顯然與它的理論貢獻價值存在巨大反差。而今,當我重新梳理這套方法,追憶似水年華,洄游溯源,最先闖入思緒的竟是那支考場上的煙。那一幕讓我覺得這人能處,并燃起了對他思想的興趣。
在世紀之交,用“閱讀”兩個字來表征電影的審美活動,在國內無疑是超前的。在人們當時的觀念中,電影是用來看和聽的,文字才是用來閱讀的。據說,為此《電影閱讀》出版前還有一番舌戰(zhàn)。但事實卻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便進入一個如火如荼的結構主義時代。在結構主義學者的視野中,作品不再稱作品,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會被他們看作是一個具有某種結構的文本(TEXT)。既然是文本,便可閱讀。閱讀一詞在此語境下的意指已脫離其約定俗成的含義,指的是對文本結構狀況的找尋與破譯。我將葛穎的那套研究方法置于現代電影理論的研究譜系中,發(fā)現它或多或少地繼承了電影第一、第二符號學,葛穎的“三層意義場”閱讀方法甚至可說是電影第三符號學。然而,無論是先出版的《電影閱讀》,還是后修訂的《電影閱讀方法與實例》,在我看來都存在巨大的遺憾。這個遺憾便是當初年輕的葛穎未將研究成果(三層意義場閱讀方法)一步到位地寫成美學新思想(第三符號學)。他似乎刻意繞開了對觀念本身的溯源與界說,存心隱去它在電影符號學譜系中的位置,導致《電影閱讀》在理論的建構上,本質上只是個半成品。它貴在呈現了批評的實戰(zhàn)方法,缺在呈現思想的脈絡。
專業(yè)的影評不是觀影后的隨感,而是用一套科學的方法對創(chuàng)作所做的校驗。法國電影理論家克里斯蒂安·麥茨所創(chuàng)立的電影第一符號學,是首個將結構主義語言學作為方法去研究電影語言系統(tǒng)的批評理論。麥茨將索緒爾的現代語言學作為一種工具,用它來科學地闡釋電影。在麥茨眼中,電影也是一個語言系統(tǒng),有特定的語法與修辭,他認為電影的創(chuàng)造一定也有某種可循的規(guī)律。正如物理學家一度想找出一個可以解釋萬物的公式一樣,電影學者也總是想找到一套用來詮釋電影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批評方法。在第一符號學時期,麥茨為分析影片的敘事結構提出了八大組合段,另一位意大利的學者翁貝托·埃科提出了電影影像的十大符碼與三重分節(jié)。分歧在所難免,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電影第一符號學的誕生使電影批評邁入了嚴謹、規(guī)范的現代學科的行列。從此,解讀電影文本的工作就是將構成影片的視聽元素視為語言符號,并對這些符號在文本結構中所發(fā)揮的功能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進行剖析與評判。評價電影不再是僅僅依托觀者的感性經驗去抒發(fā)感受,而是有了科學的分析方法。葛穎的“三層意義場閱讀方法”就是在這一理論思潮下結出的一顆科研果實。
隨著電影符號學研究的深入,第一符號學作為批評方法漸漸地露出了明顯的短板,無論是八大組合段還是三重分節(jié)說都太過機械、僵化,說穿了就是批評方法過于粗糙,無力因應電影文本的豐富性以及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差異,人的能動性被封閉的結構扼殺了。正是意識到這個問題,包括麥茨在內的結構主義學者們開始嘗試將意識形態(tài)理論和精神分析理論引入電影符號學,將研究視野從封閉的文本結構進一步拓展至觀看心理。自20世紀70年代初期起,電影符號學的研究對象開始從結構轉向結構過程,從表述結果轉向表述過程,從靜態(tài)系統(tǒng)轉向動態(tài)系統(tǒng),電影第二符號學也由此慢慢成形。我之所以認為葛穎的那套方法可被命名為電影第三符號學,既因其與第一符號學系出同根,皆可追溯至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又與第二符號學的路徑相似。但它對第二符號學的修正,或
···
葛穎:著名電影學者,被稱為“行走的電影百科全書”。1991年至1994年任職于上海電影制片廠文學部、創(chuàng)作二部。1995年至今,任教于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各國名片讀解課程。出版專著《電影閱讀》《漂移在影像的河流上》《電影閱讀方法與實例》《葛穎點電影之世界影史50名人傳奇》《世界影史經典名片精讀》(第1輯)等。
陳黛曦:“陳小姐的十五樓”電影專業(yè)評論品牌欄目主理人,專欄作家、文藝評論家、前上海電視臺導演、制片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校外導師、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特聘教授。
節(jié)選自《非常公寓》一章
0∶00∶09 — 0∶01∶16
開場即命運。這個位于片名之前出現的珠寶店場面,在劇情層面上呈現了即將大婚的馬克斯前來挑選婚戒,是對主人公當下狀況的重要說明。同時,珠寶商對三枚戒指的介紹,無疑是對尚未出場的三個特征各異的女性的隱喻式解讀,而馬克斯的難以取舍,簡直就是對后續(xù)情節(jié)的預告,更可理解為對主人公性格中選擇障礙的揭示。
我們完全有理由得出以上結論,有一定觀影經驗的觀眾,尤其是對所謂視聽元素敏感的觀眾,不難看出導演沒有采取那種常規(guī)的表現買賣的調度方式,或者干脆說吧,這場戲的設計要領是假買賣之名,行算命之實。由此,無論是室內偏于低調的照明效果,還是私密的環(huán)境氣氛,甚至對珠寶商的飾演者在年齡、容貌、氣質、語音、語調等諸多方面向巫師形象的靠攏(圖4),以及拍攝談話時不斷收小景別(圖3、4、5、6),企圖帶動觀眾進入人物內心世界的鏡頭語匯,都成功地延伸了選購婚戒的直接意指,探入了命運的疆域。
然而僅將三枚戒指視為是對三位女角的解讀,未免低估了作者(吉勒·米穆尼既是導演又是編劇)處理愛情題材的野心。我們當然非常同意本片中的三名女性角色代表了現今生活中相當一部分女性的特質,借用恩格斯對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的概括,即她們都是典型人物。但作者顯然更愿意以她們的特質來映射構成這種特質的社會思潮與背后的社會結構,這一創(chuàng)作動機完全可以從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契科夫的《海鷗》等戲劇情節(jié)為什么被嵌入影片,形成與《非常公寓》深度的互文關系得以印證。也就是說,《仲夏夜之夢》《海鷗》《非常公寓》分別對應了資本主義萌芽、壟斷資本主義、晚期資本主義三個歷史階段中有關男女關系的思考。在此意義上,所謂開場即命運就不僅是針對馬克斯的個人命運,而是企圖揭示愛情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多舛的歷史性命運,這才是三枚戒指的真正指涉。
當然,明了以上結論,需要通觀全片,我之所以提前揭曉,是為了提請諸位打起十二分精神,以高度的注意力來面對這部高密度的影片,切莫將之視為一部類型化的通俗愛情電影,雖然它在敘事上顯然運用了類型策略。作者對這場開幕戲的設計,其實并不苛求首次觀影的觀眾即時了然, 而是留待觀影完畢或多次研讀后回味。
我們將要穿越的這個迷霧重重的故事,每一處分叉點都有作者精心設下的暗記,我們置身其中,并不擁有全知的優(yōu)勢,而是和所有人物一樣, 只得到局部的信息。就像馬克斯出場時的框式構圖(圖2),這種將人物封閉于畫面局部、暗示其只知其一的拍攝手法,幾乎運用于本片的所有人物,且貫穿全片,很好地配合了以意識流結構的懸疑式敘事,有效地調動了我們雙向縫合的欲望。即隨著影片的播放,觀眾在橫向上拼接敘事碎片,在縱向上置換敘事意義,一個不斷朝向完整(故事的真相),一個不斷朝向深刻(表達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