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戲曲劇本呈現出“獨重節烈”的潮流,不僅時間跨度長,范圍廣,而且作者的身份非常多元復雜——儒林、遺民、遺臣、貳臣、夾縫人、無名氏、托缽山人、仕清作家……這些不同“身份”的作家選擇了相似的表現主題,即“貞節烈女”,然而在不同作家的筆下,又有著不同的內涵,既有誓彼柏舟,之死矢靡他的貞,也有一與之醮,終身不改的節,既有為主殞身的義烈,亦有為夫殉身的節烈,也有為父復仇的孝烈,以及為國雪恥的忠烈。明末清初戲曲中這些各自獨立、豐富多元的形象,構成了恢弘的圖景,造成前呼后應、此起彼落的效果,形成了事實上的“復調”,使得這種現象成為一種值得深思的存在。 戲曲中的“貞節烈女”潮流在這個特定時期,受到父權式期待的“凝視”(Gaze)形塑而成。劇作家以貞節烈女自比自勵從而實現救國救世的愿望有前代強有力的思想倚籍。此時期的“貞節大辯論”以及社會的亡國反思的整體氛圍,也促使劇作家期借“貞節烈女”形象以救世。 然而,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劇作家最終并未收到他們意想之中的效果。本書從演出和現實,以及理論對理想與現實背離做出了探究。看似紛繁復雜的文化現象背后正有經濟規律之手的撥動,明末清初戲曲“獨重節烈”的潮漲潮消也和經濟學中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密切相關。
張惠,廣西大學文學院教授,廣西大學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聯合培養博士,中國社科院博士后,香港紅樓夢學會會長。專著《紅樓夢研究在美國》榮獲中國博士后優秀學術成果獎,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等12項課題,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等4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