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種學是動物科學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之一。
《家畜育種學(第二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十三五”規劃教材》廣泛吸取國外家畜育種學教學體系的成功經驗,綜合繼承我國迄今各種版本家畜育種學教材的優點,形成了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既有先進性又有實用性的教材,以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本教材是在第一版的基礎上,經過深度修訂而成的。全書共包括10章內容。本版教材保持了第一版的知識框架,即系統地介紹家畜育種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包括家畜的起源、馴化與品種,家畜主要性狀的遺傳規律,生產性能測定,選擇原理與方法,個體遺傳評定,個體選配,家畜新品種與新品系的培育,雜種優勢利用,家畜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以及生物技術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等。在修訂過程中,優化了章節結構,增添了許多第一版出版以來出現的新理論、新成果與新案例。特別是將近10年來家畜育種領域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成果,基因組選擇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納入教材中,充分體現了本教材修訂時“將繼承與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指導方針。
本教材可作為全國高等農業院校動物科學專業本科教材,也適用于作為研究生和科技人員的參考書。
《家畜育種學》第一版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作為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教材,被全國大部分高等農業院校選用,同時許多畜牧科技工作者也使用本書作為參考書或工具書,得到普遍肯定。為滿足需求,本教材已印刷10余次。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我國畜牧生產現代化進程的需求,急需對本教材進行修訂再版。2017年,本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農業部(現更名為農業農村部)“十三五”規劃教材,仍由中國農業出版社組織出版。為了做好修訂工作,編寫組自“十二五”期間就著手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廣泛征求了使用者的意見和建議,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國外相關院校家畜育種學的教學體系和教案,就修訂版的整體結構、內容增減、細節修改等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形成了詳細的修訂方案。經過編寫組各位作者共同努力,終于完成了預定的修訂計劃。
第二版教材在整體結構與第一版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做了如下調整:
1.不再將“數量遺傳學基礎”單獨列為一章。相關的數量遺傳學知識分別安排在第二章“家畜主要性狀的遺傳規律”,第三章“生產性能測定”,第四章“選擇原理與方法”和第五章“個體遺傳評定”等有關章節中。
2.將第一版中有關個體遺傳評定的兩章內容,即“個體遺傳評定——選擇指數法”和“個體遺傳評定-BI。UP法”合并為一章,即第五章“個體遺傳評定”。
3.不再將“家畜育種規劃”單獨列為一章,其中有關“育種目標的制定”內容安排在第四章的第五節“育種目標與綜合選擇指數”。
4.在第十章中,增添了家畜育種技術最新成果“基因組選擇”相關內容。
5.對于各章節中所引用的數據、例題、案例以及法規、標準、規程等文件,進行了認真的核對和必要的更新。
此外,對于第一版中的文字表述進行了全面的審核修飾,使之更加準確規范,并改正了原書中存在的文字、數字、計算方面的錯誤。
本教材參編人員均是多年從事家畜遺傳育種學教學科研第一線的教師,具有較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這為保證質量奠定了基礎。盡管如此,鑒于水平有限,錯誤和不當之處仍然在所難免,懇請使用本教材的教師和同學以及其他讀者不吝賜教,提出寶貴的意見。
本教材從第一版編寫到本次修訂,始終得到已故著名家畜遺傳育種學家盛志廉教授熱情的支持和悉心的指導,僅此對遠在天國的盛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
中國農業大學張勝利、俞英、孫東曉、王雅春、張毅五位老師對本教材修訂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緒論
一、農業、畜牧業與家畜育種
二、家畜育種學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三、《家畜育種學》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家畜起源、馴化與品種
第一節 家畜的起源
一、家畜的概念
二、家畜在動物分類學中的地位
三、家畜的祖先
第二節 動物的馴化
一、動物馴化的歷史
二、動物馴養與馴化
三、動物馴化的時問與地點
四、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變異
第三節 家畜品種及其發展
一、品種的概念
二、品種的形成與演變
三、家畜品種的分類
習題一
第二章 家畜主要性狀的遺傳規律
第一節 家畜性狀概述
一、家畜性狀的定義
二、家畜性狀的分類
第二節 家畜的質量性狀
一、表征性狀
二、遺傳缺陷
三、血型與血液蛋白質型
四、伴性性狀
第三節 家畜的數量性狀
一、數量性狀的遺傳學基礎
二、主要家畜數量性狀的遺傳
習題二
第三章 生產性能測定
第一節 生產性能測定的一般原則
第二節 性能測定的基本形式
一、按照測定場所劃分
二、按照被測個體親緣關系劃分
三、按照測定的目的劃分
第三節 牛生產性能測定
一、產奶性能測定
二、擠奶能力測定
三、功能性狀測定
四、生長發育及肥育性能測定
第四節 豬生產性能測定
一、繁殖性能測定
二、生長發育性能及活體胴體組成測定
三、胴體品質測定
第五節 雞生產性能測定
一、產蛋性能的測定
二、產肉性能的測定
三、繁殖性能的測定
第六節 羊的生產性能測定
一、綿羊的生產性能測定
二、山羊的生產性能測定
第七節 體型鑒定
一、體型鑒定方法的發展
二、體型鑒定的基本要求
三、家畜體尺測量方法
四、奶牛體型線性評定
五、其他畜種的體型鑒定
第八節 記錄系統
一、性能記錄
二、系譜記錄
三、育種資料的傳遞——計算機網絡系統
習題三
第四章 選擇原理與方法
第一節 選擇的概念
一、自然選擇
二、人工選擇
第二節 質量性狀的選擇
一、質量性狀選擇的遺傳效應
二、隱性基因的選擇方法
三、顯性基因的選擇方法
四、伴性基因的選擇方法
五、生化和分子遺傳技術檢測質量性狀
第三節 數量性狀的選擇
一、選擇差與選擇反應
二、選擇反應的基本公式
三、影響選擇成效的因素
四、相關選擇反應
第四節 選擇的方法
一、單性狀選擇的基本方法
二、多性狀選擇方法
第五節 育種目標與綜合選擇指數
一、確定育種目標的定量化方法
二、綜合選擇指數
習題四
第五章 個體遺傳評定
第一節 育種值的基本概念
一、個體遺傳評定與育種值基本概念
二、育種值估計方法
三、育種值估計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 育種值估計基本方法——選擇指數法
一、單性狀選擇指數
二、多性狀選擇指數
第三節 育種值估計常規方法——BLUP法
一、BLUP的基本原理
二、單性狀動物模型BLUP
三、多性狀的BLUP育種值估計
四、關于動物模型BLUP的幾點說明
習題五
附錄1BLUP的有關基礎知識
一、隨機向量、期望向量與方差一協方差矩陣
二、個體問的加性遺傳相關
三、線性模型基礎知識
附錄2線性混合模型應用于遺傳參數估計
一、最大似然法的一般原理
二、約束最大似然法的基本方法
第六章 個體選配
第一節 選配的概念與分類
一、選配的概念
二、選配與選種的關系
三、選配的分類
第二節 個體選配
一、品質選配
二、親緣選配
第三節 近交程度的分析
一、個體近交系數計算
二、群體近交系數計算
三、個體間親緣系數的計算
習題六
第七章 家畜新品種與新品系的培育
第一節 育成雜交方法分類
一、根據育種所用的品種數量分類
二、根據育種目標分類
三、根據育種工作的起點分類
四、根據參加雜交品種的育種貢獻分類
第二節 育成雜交的步驟
第三節 品系培育
一、品系的分類
二、培育新品系的意義
三、品系培育的條件
四、品系培育的方法
習題七
第八章 雜種優勢利用
第一節 雜種優勢的概念
一、雜種優勢的特點與分類
二、雜種優勢發生的機理
三、雜種優勢的度量
第二節 雜交親本
一、雜交親本群的類別
二、雜交親本群的選擇
三、雜交親本群的選優提純
四、雜種生產性能的預測
第鼉節雜交繁育方式
一、終端雜交
二、輪回雜交
三、終端輪回雜交
四、各種繁育方法效率的比較
第四節 配套雜交繁育體系
一、配套系的概念與特點
二、配套系育種
三、配套雜交繁育體系的組織
習題八
第九章 家畜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
第一節 家畜遺傳資源保護概述
一、家畜遺傳資源保護的緊迫性
二、全球家畜遺傳資源管理戰略
三、我國基礎遺傳資源保護概況
第二節 家畜遺傳多樣性
一、生物多樣性與家畜遺傳多樣性的概念
二、國內外家畜遺傳多樣性概況
三、家畜遺傳多樣性保護的意義
四、家畜遺傳資源保存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遺傳資源保護理論與方法
一、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理論
二、保種群的保護效果
第四節 新技術在遺傳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
一、種群遺傳變異分析
二、冷凍保存
三、繁殖生物工程技術
四、基因定位和DNA文庫
第五節 家畜遺傳資源的管理與利用
一、家畜遺傳資源的監測
二、家畜遺傳資源數據庫
三、我國畜禽遺傳資源管理制度
四、畜禽遺傳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習題九
第十章 生物技術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
第一節 生物技術的概念
一、生物技術的定義
二、生物技術的特點
三、動物生物技術研究領域
第二節 繁殖生物技術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
一、人工授精與AI育種體系
二、人工控制母畜繁殖周期
三、胚胎移植與MOET核心群育種體系
四、體外受精
五、性別控制與胚胎性別鑒定
六、克隆技術
七、動物轉基因
第三節 分子遺傳標記在家畜育種中的應用
一、連鎖與連鎖不平衡
二、數量性狀基因座及其檢測
三、標記輔助選擇
四、基因組選擇
習題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