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第三版)》從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領域的效率、可持續三個主題出發,介紹了資源優利用、環境保護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闡述了資源與環境問題分析的基本理論,諸如效率、市場失靈以及外部性等。針對不同類型的資源利用與環境問題提出具體的分析方法,如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共享資源、生物多樣性等,同時也介紹了環境管理的政策、目標和手段。與第二版相比,本教材體系更加完整,內容更加完善,尤其針對近年來我國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管理的需要,增加了生態補償機制理論與實踐分析,環境管理的公共參與案例講解、跟蹤治理手段等新進展實踐,如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環境督查、環境限批等制度案例。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最初是回應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心以及對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而從發展經濟學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其理論基礎是帕累托討論資源配置效率時提出的“帕累托最優”以及庇古和馬歇爾提出的外部經濟理論。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化國家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污染治理等問題的實踐,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隨之建立。經過二三十年大量學者的深入研究,此學科得到長足發展,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被視為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中資源配置規律以及環境保護的經濟規律問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課程一直是國外大學經濟、管理、資源環境和農學等專業的主要課程。伴隨著全球人口、資源、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和教學變得越來越重要,一些著名大學還設置了專門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系。20世紀90年代以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在中國高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體系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大學都相繼開設了這方面的課程,一些甚至設置了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相關專業。本教材是在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資源經濟學》的基礎上,經歷了從2001年到2016年的教學實踐,重新組織第一線教師編寫的一本教材。除了對第二版相關內容進行修訂外,新版本還補充了生態補償機制以及低碳經濟等當前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領域的熱點內容。
如何實現資源配置效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環境保護是全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中國高速經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形成的壓力,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教學和研究面臨巨大而且不斷增長的需求。建立中國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體系,以現階段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問題為研究對象,不僅要探索資源和環境配置與利用的基本規律,闡述其基本理論和方法,而且也要對主要資源和環境經濟關系或制度問題進行分析,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在第二版《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原有體系的基礎上,本教材完善各章節內容,更新并充實理論分析和實踐案例,以更好地適應當前的教學工作。本教材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①資源與環境經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包括資源與環境的基本概念,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實踐,資源配置目標和優化配置的基本方法,資源配置和環境保護的外部性、社會成本和效率標準等原理和方法。②資源配置以及解決環境問題的經濟政策工具和手段的基本原理。針對不同類型資源的特點,建立不同類型資源的優化配置準則和決策模型,包括可再生資源、不可再生資源、共享資源等的優化配置與實現的經濟手段,應對不同環境問題的經濟政策工具的效率。在此部分,本教材增加了環境管理的公共參與案例講解,以使激勵和管制手段等能夠滿足應對各類環境問題的要求。③資源與環境價值核算與評估、生態補償機制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包括資源和環境價值體系、資源實物和價值核算方法、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環境倫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學分析。對此,本教材增加了典型案例,增強學生對自然資源核算方法等的整體認知;增加了生態補償機制理論與實踐分析,從生態補償的概念、類型、理論基礎和制度構成以及生態補償的典型實踐等方面展開。④貿易、全球氣候變化、低碳經濟與環境,包括貿易過程中伴隨的環境問題以及日益增長的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實現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來應對全球氣候的變化。⑤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制度與管理。此部分主要講解如何通過制度安排和利用管理的調整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包括產權制度,資源利用的價格、利率(匯率)、稅收等政策體系以及資源與環境管理體制。對此,本教材增加7跟蹤治理手段等最新進展實踐以及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環境督查、環境限批等制度案例。
由此看出,本教材是一本主要闡述資源與環境經濟基本原理與方法且體系較為完整的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教科書。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教材帶有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通論的特點,適應于不同院校經濟、管理等本科專業對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教學的需要。
本教材編寫的具體分工是:第一章由曲福田、石曉平編寫,第二章由曲福田、諸培新、馬賢磊編寫,第三章由馬賢磊、藍菁編寫,第四章由陳新軍編寫,第五章由鄒偉、盧娜編寫,第六章由馮淑怡編寫,第七章由韓洪云、藍菁、盧娜編寫,第八章由高艷梅、梁流濤編寫,第九章由蔡銀鶯編寫,第十章由趙亞莉、龍開勝編寫,第十一章由張春暉編寫,第十二章由歐維新、高平、劉向南編寫,第十三章由盧娜編寫,第十四章由石曉平、劉洪彬編寫。在本教材的編寫過程中盡可能地借鑒了第二版教材各章節的內容,在此對原章節編寫人員表示感謝。全教材由曲福田和馮淑怡任主編,韓洪云和馬賢磊任副主編,曲福田、石曉平、韓洪云和馬賢磊共同統稿。在這里也要感謝關長坤和史艷華兩位研究生在統稿過程中的辛勤工作。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有許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特別是在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階段,各類資源與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更多的案例來豐富教學的實踐。作為教材,本書廣泛吸收了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所利用的部分,我們在書中盡可能加注和書后列出參考書目,疏漏之處,敬請原諒。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資源與環境的概念與基本特征
一、資源的概念
二、環境的概念
三、資源與環境的關系與基本特征
第二節 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資源與環境問題的產生與發展
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產生與演變
第i節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框架體系
一、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三、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四、本書的主要特點
第二章 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資源、環境與經濟系統
一、傳統經濟系統
二、經濟一環境大系統
第二節 經濟發展中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一、資源退化
二、環境變化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
一、從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三、可持續發展的分類
四、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含義
一、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含義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實現的路徑
一、將資源、環境價值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二、推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政策
三、改進經濟增長模式和轉變消費方式
四、實行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五、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第三章 效率與資源配置原理o
第一節 效率與資源最優配置
一、靜態經濟效率
二、靜態社會福利函數與最優資源配置
三、代際經濟效率
四、代際社會福利函數與代際最優資源配置
第二節 資源有效配置原理
一、市場經濟與靜態效率
二、市場經濟與代際效率
三、邊際分析對經濟效率的解讀
第三節 市場失靈與資源配置
一、市場失靈及原因
二、市場失靈與資源配置效率
第四節 政府失靈與資源配置
一、政府失靈及原因
二、環境與資源管理的政策工具概述
第四章 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配置
第一節 可再生資源的概念與基本特征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特征
第二節 可再生資源的種群數量增長模型
一、可再生資源的種群數量增長過程
二、可再生資源的種群數量增長模型
第三節 可再生資源開發利用的經濟決策模型
一、無限環境條件下待開發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基本特征
二、有限環境條件下待開發種群數量動態變化的基本特征
三、資源開發與種群平衡
四、資源的最優利用
第四節 森林資源優化配置
一、森林資源的概念及其特性
二、Faustmann模型
三、實例分析
……
第五章 不可再生資源的最優配置
第六章 共享資源的最優利用
第七章 環境政策設計:目標與手段
第八章 自然資源核算
第九章 資源環境價值評估
第十章 生態補償機制
第十一章 貿易與環境
第十二章 生物多樣性保護
第十三章 全球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
第十四章 資源與環境管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