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智慧 前言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是一部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jīng)典。它是兩千年來所有讀書人的必讀書之一,對無數(shù)人的成長和思想產(chǎn)生了非同尋常的影響。它已然成了讀書人做人做事的教科書,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一本被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歷史、哲學(xué)和宗教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大到治國,小至日常起居,無不飽含著精警的啟迪,充滿著哲理和智慧。書中既有對社會、人生美好藍(lán)圖的描繪,又有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碰撞而出的智慧火花,對我們今天仍有很大的啟發(fā)。
趙普是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他在逝世前也非常自信地對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冊,一半的東西可以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的東西可以用來助君治天下。”《論語》作為儒家傳承經(jīng)典,其所蘊(yùn)含的為人道理和處世謀略可見一斑。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已經(jīng)很少有人肯花時間來讀書了。加之越來越多的文化垃圾充斥生活,許多人甚至對書有了一種抵觸心理。然而,書是前人為我們指明的道路,這樣一本充滿思想性、智慧性的好書無疑成了我們?nèi)松缆飞系闹赶驑?biāo),指引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行。
《論語》雖然產(chǎn)生于久遠(yuǎn)的年代,卻蘊(yùn)含了無數(shù)的智慧,指導(dǎo)了無數(shù)人成就人生的輝煌。優(yōu)秀的文化,卓越的思想理應(yīng)得以傳承。本書旨在用《論語》里的人生智慧來啟迪讀者的思想,讓讀者朋友減少人生道路上的徘徊和迷惘,從而節(jié)約“生命成本”——時間,使得大家更有效率地生活。
本書從修德、管理、仁義、待人、處事、做人、修身、為學(xué)八個方面,為讀者深刻解讀了《論語》里所蘊(yùn)含的豐富的人生智慧,幫助讀者在人生道路上撥云見日,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第一章
仁義之道——寬仁為本,懷仁有魅力
無論是遙遠(yuǎn)的古代時期,還是現(xiàn)代的文明時代,最具魅力的人不一定是那些懷有大才的人,而是那些心懷仁義的人。一個人只有心懷仁義,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與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只有心懷仁義,才會擁有卓越的人格魅力。
《論語》的智慧
第一章仁義之道——寬仁為本,懷仁有魅力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原文】
子曰:“知①者樂②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①知:同“智”,智慧。
②樂:喜歡,愛好。
【譯文】
孔子說:“聰敏的人喜歡游山玩水,仁義的人喜歡觀山。智慧聰明的人喜歡動態(tài)美,仁義禮智的人喜歡靜態(tài)美。聰敏的人感受快樂,仁義的人健康長壽。”
【人生智慧】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也是孔子對智慧和仁德深刻的體驗和感悟,以及對智和仁兩種形象的解讀。通過孔子形象化的解讀,我們可以更加準(zhǔn)確地理解什么是“智”,什么是“仁”,然后在自己所理解的基礎(chǔ)上去培養(yǎng)自己的美德。
仁者的品格如同山那樣穩(wěn)定和可信賴,智者的品格如同水那樣千變?nèi)f化,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樣子,并不總是柔弱和平靜的,他們會在暗中蓄積能量。所以孔子才會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句話來形容智者和仁者的品德。
縱觀華夏歷史,論豁達(dá)程度當(dāng)以蘇軾為好,職位升遷,境遇變動都不能左右他的超然樂懷。宋神宗熙寧七年秋天,蘇東坡由杭州通判調(diào)任密州知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一樣的杭州在北宋時期是個繁華富足、交通便利的大都市,而相比之下,密州屬古魯?shù)兀降仡H多,交通極為不便,環(huán)境也極其惡劣,天災(zāi)人禍也經(jīng)常發(fā)生。加上那時正趕上大旱,連年收成不好,到處都是盜賊,吃的東西十分欠缺,蘇東坡剛到密州的時候,他和家人還時常以枸杞、菊花等野菜做口糧。如此艱苦惡劣的條件,人們都認(rèn)為蘇東坡過得肯定不快活。
但蘇東坡說:“這里民風(fēng)淳樸,官員百姓也都樂于接受我的管理。這讓我有閑情整理花園,清掃庭院,修整破漏的房屋。在我家園子的北面,有一個舊亭臺,既高又安靜,夏天涼爽,冬天暖和。一年四季,早早晚晚,我時常登高望遠(yuǎn),放任自己的思緒,做無窮遐想。我會南望馬耳山和常山,隱隱約約,若近若遠(yuǎn),那里大概是有隱君子吧;東看廬山,這里是秦時的隱士盧敖得道成仙的地方;西望穆陵關(guān),隱隱約約像城郭一樣,師尚父、齊桓公這些古人好像都還在;北瞰濰水河,想起淮陰侯韓信過去在這里的輝煌業(yè)績,又想到他的悲慘命運(yùn),不免慨然嘆息。這般摘自己園子里的蔬菜瓜果,捕池塘里的魚兒,釀高粱酒,煮糙米飯,與兩三好友吟詩作樂的逍遙自在生活,我何苦之有呢?”
或許正是這樣的豁達(dá),使蘇東坡在這里過了一年后,長胖了,白頭發(fā)有的也變黑了。
古人言“錢財乃身外之物”,真正有修養(yǎng)、高品位的人,他們活得快樂,樂在一種不受物役的“知天”“樂天”的精神境界。一個人倘若只以理想為高,就能夠放寬心境,不為物累,心底無私、無欲,隨時隨地去享受人生,也就苦亦樂、窮亦樂、困亦樂、危亦樂了!
心向仁義,完善品格
【原文】
子路問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③,公綽之不欲,卞莊子④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⑤不忘平生⑥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注釋】
①成人:完人,人格、才德等各方面都完美無缺的人。
②臧武仲:魯國大夫臧孫紇(hé)。他很明智,在齊國時預(yù)見到齊莊公被殺而拒絕了齊。
③知:同“智”。
④卞(biàn)莊子:魯國大夫,以勇氣著稱。
⑤要:同“約(yāo)”,窮困。
⑥平生:平日。
【譯文】
子路問怎么樣才算是完人。孔子說:“像臧武仲那樣的有智慧、像孟公綽那樣沒有貪心,像卞莊子那樣有勇氣,像冉求那樣的有才藝,再用禮樂來使他的文采增加,他就可以稱為一個完人了。”一會兒后,孔子又說:“現(xiàn)今的完人又何必一定要這樣?只要看見利益能想到道義,遇到危難的時候能心甘情愿地付出生命,長期處于窮困之中也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他也可以算作完人了。”
【人生智慧】
孔子認(rèn)為,具備完善人格的人,應(yīng)當(dāng)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藝和禮樂修飾。談到這里,孔子還認(rèn)為,有完善人格的人,應(yīng)當(dāng)做到在遇到危險和久居貧困的時候,能夠思義、授命、不忘平生之言,這樣做就符合于義。尤其是本章提出“見利思義”的主張,即遇到有利可圖的事情,我們要考慮是否符合義,不義則不為。這句話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
自古以來,我國都提倡重義而輕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實在歷史中,有許多重義而利,見利思義的人物。梁朝時期的甄彬就是這樣的人。
甄彬年輕時家里很窮,但他有著高尚的品質(zhì)。有一次,他用一束苧麻做抵押,向長沙寺觀當(dāng)鋪借了一些錢用。后來拿錢贖回苧麻時發(fā)現(xiàn)里面藏有五兩金子。五兩金子對于一個貧困者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誘惑,但是甄彬想:這些金子不是我分內(nèi)該得的,我決不能無緣無故占為己有。于是他立即將金子送還給了當(dāng)鋪。當(dāng)時當(dāng)鋪的人非常吃驚,說:“前幾天有人用金子抵押換錢,因為太忙了,竟然忘記放到哪里了。您拿到后,還能送還,真是難得啊。”說著還拿出一半的金子作為酬謝。甄彬堅決不肯接受。
這件事很快傳播開來,連當(dāng)時還是平民的梁武帝都聽說了甄彬見利思義的美名,對他的人格修養(yǎng)非常贊賞。梁武帝即位后,便起用了甄彬,派他到郫縣當(dāng)縣令。臨上任前,同等官位的幾個人一起去向梁武帝辭行,武帝一一告誡其他人,當(dāng)?shù)胤娇h令要以說法慎重為要,唯獨(dú)對甄彬說:“你往日有還金的美名,所以對你就不用囑咐這些話了。”從此,甄彬的聲望德行傳遍了天下,直至今天還在傳承弘揚(yáng)。
人都是有私心的,當(dāng)今社會是個經(jīng)濟(jì)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不要求全民都以義為先,這也不太可能,也不利于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但是,我們一定要切記取財有道,要做到見利而思義,對不屬于自己的財富一定不能納入私囊。我們的心中要把握道義的標(biāo)尺,要平衡利與義的天平,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才能真正做到見利而思義。
以人為本,以仁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