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不愿認錯 全新編譯修訂 卡羅爾·塔夫里斯 兩位心理學家聯手打造社會心理學經典 當當網正版書籍
定 價:¥69
中 教 價:¥41.40 (6.00折)
庫 存 數: 8
沒有人可以不帶偏見地活著。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塔夫里斯和艾略特·阿倫森基于多年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在本書中聯袂揭示傲慢與偏見的運轉規律及其危害,并提供克服的方法。
為什么承認我犯了一個錯誤這么難?在這本極具洞察力的社會心理學著作中,作者深入家庭、醫療、學術、商業、司法、政治、沖突和戰爭等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分析人們如何為自己的失誤、有害行為或錯誤決定進行自我辯護,由此消解動搖自身價值感的認知失調,為自己免除責任。我們總是在不自覺地編造謊言,以迎合聰明、品德高尚、不會犯錯的自我認知,而這一頑固的認知往往讓我們走上愚蠢、違背良知、錯誤的道路。
自我辯護會加劇偏見,扭曲記憶,讓我們在錯誤的信念里越陷越深。它會將專家的職業自信轉變為傲慢,持續制造不公現象;會讓愛情扭曲變形,加深伴侶間的嫌隙和仇怨;會讓醫生無法改變過時的態度和做法,做出錯誤的臨床判斷。
我們如果拒絕承認錯誤,又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呢?十幾年來,作者不斷更新和完善認知失調方面的研究。最新版不僅針對美國近年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剖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清現象背后的社會心理機制,更在增補的自我寬恕部分,深入探討了我們如何面對認知失調,鼓勵我們別怕犯錯,勇敢走出自我辯護的閉環,人們在盲目的自我辯護和無情的自我鞭撻之間,找到一條值得努力探索的中間道路,最終原諒自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聯手打造社會心理學經典,全新編譯修訂重版出來本書上一版《錯不在我》于2014年出版,已斷售多年。2020年,兩位作者對本書做了全新修訂,不僅增補了大量新近案例和議題,也對觀點進行了完善。修訂版采用全新譯本,經過精心審校和包裝設計,讓這部社會心理學經典之作得以在十年后以全新面貌重版出來。在全新修訂版出版之際,我們力邀王崇穎等國內心理學、社會學專家背書,為媒體與大眾普及社會心理學相關知識。
※精彩揭示自欺欺人的社會心理學原理,看穿趨利避害的心理防御機制面對自己的愚蠢看法、糟糕決策和傷害行為,即使證據確鑿,人們也往往會不自覺地為自己展開辯護,而不愿承認自己犯了錯。兩位心理學家基于多年的實驗、觀察和研究,分析并總結了這一普遍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原理,揭示人們趨利避害的心理防御機制,解讀自我辯護的本質、運作方式和有害后果,從而帶領我們認清自己是如何巧妙地蒙蔽自己的雙眼的。
※消解認知失調,突破固化思維,優化個人決策的啟發性經典自我辯護的慣性無所不在,支配著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決策。小到日常用品的購買,大到職業規劃的選擇,我們下意識地都會打心底里相信,自己已經盡力做出了最好的決策,因而拒斥一切與之相悖的確鑿論據。兩位心理學家通過精彩的分析和自我揭露,幫助讀者卸下心防,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消解認知失調,突破固化思維,改掉先入為主的思考習慣,從而優化個人決策。
※與自己和解,與他人和解,改善人際關系的起點之書自我辯護遍及我們身處的每一段人際關系之中:親密關系,婚姻關系,親子關系,職場關系等。父母不愿向孩子認錯、男性不愿向女性認錯、領導不愿向下屬認錯,自我辯護的心理機制也反映了不同權力關系的構成,而情感、道德或金錢層面的風險越高,我們就越難坦承錯誤。兩位作者在本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際關系的矛盾往往是雙方自我辯護的慣性在作怪,進而引導我們意識到自身存在的認知失調,勇敢走出自我辯護的閉環,打破自說自話的無效溝通循環,實現人際關系的改善。此外,本次最新修訂版還在第八章中增補了此前版本中未涉及的自我寬恕部分,盡管我們需要認識并意識到自我辯護的危害,但無須過分苛責自己,鼓勵我們在盲目的自我辯護和無情的自我鞭撻之間,找到一條值得努力探索的中間道路,最終原諒自己。
※透視美國司法不公、民主失序的社會熱點問題最新修訂版中,兩位作者增補了第九章,以川普現象為索引,從社會心理學層面探討美國社會存在的司法不公、民主失序等問題的來源,由此我們可以窺見,為了對政黨忠誠,選擇支持危險的政黨領袖時,人們會產生哪些認知失調與自我辯護,以及認知失調如何催生了這些現象和問題。在如火如荼的美國大選年,這本書可以作為一面鏡子,讓我們更清晰、更透徹地理解美國存在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
[美]卡羅爾·塔夫里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演說家和作家,曾為《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科學美國人》和其他一些刊物撰寫心理學專欄文章。她是美國心理學會和美國心理科學學會的成員。 [美]埃利奧特·阿倫森,當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社會心理學家之一,其著作《社會性動物》暢銷全球。他被同時代的人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名心理學家之一,并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由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杰出著作獎、杰出教學獎和杰出研究獎三項最高獎項的心理學家。
附內文或者目錄
修訂版序言引言 無賴、傻瓜、惡棍和偽君子:他們為何能做到心安理得?第一章 認知失調:自我辯護的驅動力第二章 傲慢與偏見……和其他盲點第三章 記憶:自我辯護的歷史學家第四章 真善意,偽科學:臨床判斷中的閉環思維第五章 司法中的自我辯護第六章 愛情殺手:婚姻中的自我辯護第七章 創傷、裂痕和戰爭第八章 放下執念,勇于承擔第九章 認知失調、民主和煽動者致謝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