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運用語言哲學的語法分析和概念分析方法對魏晉南北朝文論中十個(對)文學理論范疇進行分析和澄清,這些范疇分為五組。 第一組是道和情志,這是“本體論”層面的范疇。本書對“道不可說”這一命題進行了語法批判,認為它是一個沒有經驗意義的形而上學命題。關于創作中緣情與言志,發現緣情的事實大量出現在創作之中,但以政治教化為中心的言志說并未失去統治地位,同時還有一種被忽視的無情觀。 第二組是言意、形神和文質,這三對范疇描述的是文學作品的邏輯結構。本書認為,言意、形神和文質之間是一種語法上和邏輯上的必然關系,但形而上學往往把這種關系類比成經驗中兩個具體事物之間的關系。 第三組是神思和比興,這兩對范疇涉及的是創作的心理現象與創作方法。本書認為,神思的形成依賴于語言的分解—組合機制。區分了比興的三種不同意義,即毛鄭義、本義和變義,并指出興的變義與隱喻具有同樣的深層語法,都是把尚未獲得表達的情感經驗凝結為語言從而形成詩歌的蘊含狀態。 第四組隱顯和剛柔,是關于作品形態或風格的范疇。隱和秀是作品的不同審美形態和風格而不是指同一對象的內在意蘊和外在表現。陽剛—陰柔與崇高—優美這兩對范疇大致是能夠對應的,但其外延又不完全重合。 第五組是通變,這組范疇綜論文學的變與不變、普遍與特殊的問題。通變不僅涉及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同時也包括同與異、一與多、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后者是邏輯上和概念上的關系,而前者是時間上和經驗上的關系。
趙建章,男,生于1969年11月,青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2002年6月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文學理論和美學研究。在《文藝理論研究》、《人文雜志》、《山東社會科學》、《學術論壇》等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桐城派文學思想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魏晉南北朝文論范疇的現代闡釋》。 趙迎芳,山東社會科學國際儒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長期從事文化管理、文化旅游及文學方面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主持或參與各類課題30多項,參與多項規劃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