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等諸多風云人物的精神導師;2.中國歷史上一位沒有爭議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圣人;3.讀懂王陽明,成就大事業;4.“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大道至簡,知易行難。”王陽明從道德高度提出“知易行難”:認識事情的道理較易,行事卻難;知曉事物的規律是一回事,能夠做到做好是另外一回事。這并非是讓人畏難而退,而是要勇于立行。深諳此理,方能協調好知行關系,成就大業!
富杰,大學教師,暢銷書作者。主修歷史專業,愛好文學寫作,業余時間研究明清歷史,致力于為古代名人作傳,其史學淵博,文筆細膩。現已出版多部著作。
第七章首立軍功
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江西南部的山賊叛亂此起彼伏,達到頂峰。南贛巡撫剿賊不力,屢戰屢敗,被迫下臺。在兵部尚書王瓊的力薦之下,朝廷任命王陽明為新任南贛巡撫,負責清剿漳南、贛南等地的山賊。在此之前,他沒有帶兵的經驗。事實表明,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任務。在他的一生中,在南贛巡撫任上建立的事功有著特別的意義,如果龍場悟道是他“成圣”的關鍵,那么在南贛圍剿山賊的經歷則是他“成雄”的關鍵。
1.踏上輝煌的仕途生涯
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四五月間,王陽明由南京太仆寺少卿轉任南京鴻臚寺卿。在南京的官員當中,除了兵部尚書等個別官員有重要任務外,其他絕大部分機構和官員都是無所事事的。他在南京的生活與滁州并無二致,除了游山玩水,就是聚集一群文友書生講經論道。江蘇的學子聽說他在南京講學,紛紛前來聽講。很快,他又在南京掀起了講學高潮。南京御史楊典覺得他不像是鴻臚寺卿,更像國子監祭酒,于是上書朝廷,請求讓他擔任南京國子監祭酒。朝廷原本就不認可他的學說,只是為了阻止他在北京講學,才將他調到南京的,怎么可能讓他到官方的最高學府講學呢?便沒有同意楊典的建議。
到了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王陽明擔任正四品官員已經滿三年了,按照當時“三年一升遷”的慣例,他應該升遷了,但卻遲遲不見升遷的跡象。當時還有一個規定,北京和南京的四品及以上官員每隔六年要接受一次考察。這種考察被稱為“大計”,始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起初只針對五品及以下的“兩京”官員,從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開始改為針對所有“兩京”官員。考察形式是官員自陳,向吏部述職,之后吏部再會同都察院對自陳內容進行核查,如果有隱瞞或造假,再交由言官彈劾,被彈劾的官員就不能再當官了,必須申請退休。
這一年正逢“大計年”,王陽明見升遷無望,決定以退為進,在自陳報告中提出退休申請,以引起朝廷的注意。事實上,這種做法也是當時的慣例,幾乎每一位自陳的官員都會申請退休,原因有二:如果被核查發現有隱瞞和造假,自己已經主動提出退休,也不至于尷尬和被動;如果政績突出,朝廷又無意升遷重用,主動提出退休申請,能引起朝廷的注意,還可能“要挾”朝廷,從而得到升遷機會。他的目的自然是以后者為主。然而,朝廷的反應出乎他的意料,既不升遷他,也不允許他退休。既然如此,他只能繼續在南京鴻臚寺“閑著”。
整整一年以后,他的命運迎來轉機,官運開始亨通。這一年的八月,在兵部尚書王瓊的極力舉薦之下,朝廷任命他為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這次任命對于他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后世的評論家認為,龍場悟道造就了哲學家王陽明,而這次任命則造就了軍事家王陽明,兩個王陽明互相結合,才有了堪稱曠世奇才的王陽明。
巡撫又稱為“撫臺”,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得名。巡撫最早出現于五代十國,當時只是中央政府臨時派往地方的職務,還沒有被列入正式官制序列。明代第一次出現巡撫
是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當時,朱元璋臨時派遣懿文太子朱標巡撫陜西。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創立巡撫制度,陸續向各省派出二十六位巡撫。九年后的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始在各省常設巡撫。明朝設置巡撫的初衷,是為了督辦稅糧、整治河道、撫慰流民和整飭邊務,后期更偏重于軍事目的。明代的巡撫雖然不是正式的地方軍政首長,但因為有節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的權力,因此在實際上掌控著地方的軍政大權。巡撫通常都要在都察院掛職,資格較高的巡撫掛職正二品的都察院都御史,其次掛職正三品的副都御史,最次掛職正四品的僉都御史。王陽明在擔任巡撫之前,是正四品的鴻臚寺卿,資歷較淺,因此只能掛職僉都御史。無論是哪個級別的巡撫,在權力、地位和影響力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南、贛指的是江西的南安和贛州。南安和贛州全都位于江西南部,歸江西布政使司管轄。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四省交界地區的山賊活動日益猖獗,為了鎮壓這些山賊,朝廷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正式設立南贛巡撫,管轄上述四省的交界地區。后來,南贛巡撫管轄區域多有變更,除了一直管轄江西的南安和贛州外,有時還管轄福建的汀州和漳州,湖南的郴州,廣東的韶州、潮州、南雄等地。作為贛南及周邊地區最高級別的地方軍政大員,南贛巡撫最重要的職責是消滅四省交界山區的山賊。他的職責又不僅僅是執掌軍務,還要消滅當地的為盜風氣,維持統治秩序。
王陽明的“伯樂”王瓊,是明朝歷史上一位極為重要的人物,與于謙、張居正并稱為“明代三大重臣”。自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考中進士,直至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病逝,王瓊從工部主事做到戶部、兵部和吏部的尚書,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位皇帝。尤其是在正德后期,由于顯赫的功績,在五年之內連進少保、少傅、少師“三孤”和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三輔”,創造了歷史。王瓊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治理運河,第二是總治西北邊防,第三就是堅持重用王陽明,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當時的大明王朝,正處在自開國以來內憂最嚴重的時期。朱厚照早年對劉瑾等宦官的重用,導致了宦官專權敗壞朝綱和社會矛盾的激化。自朱厚照繼位以來,四川、河北、山東、河南、湖北等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各地起義頻發的大背景下,“地大山深,疆域繡錯”的江西贛南地區也爆發了動亂,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被迫占山為王,對抗官府,官兵的鎮壓屢屢失敗,時任南贛巡撫的文森無計可施,只得稱病退休。消息傳到朝廷,朱厚照問計于王瓊,王瓊便就近取材,推薦了正在南京的王陽明。王陽明沒有帶兵經驗,但是王瓊早就聽說了他少年時獨闖居庸關、研讀兵書的事跡,再加上明代多有文官帶兵打仗的先例,王瓊愿意“賭”一把,相信自己沒有看錯人,一定能“賭”贏。他與王陽明沒有私交,從未見過面,但他相信王陽明的才能,堅持任人唯賢,以賢取人,力排眾議,舉薦了王陽明。
對于王陽明而言,這是他發揮才干、實現抱負的最好機會。考中進士以后,他被派往工部“觀政”,沒有被留在翰林院,就意味著失去了像父親王華那樣的晉升通道,只能轉而追求另一條晉升途徑。這條途徑便是先擔任獨當一方的地方巡撫,進而升任“上三部”的尚書,最終達到進入內閣的目標。如今被任命為巡撫,讓他看到了進入內閣的希望,覺得自己輝煌的仕途生涯就要開始了。
2.惶恐灘頭遇山賊
得到南贛巡撫的任命以后,王陽明便準備離開南京到江西上任。前往江西之前,他回了一趟余姚老家。這一次他沒有在余姚滯留太久,一方面,南贛局勢吃緊,朝廷希望他能盡快到任,“著上緊去,不得辭避遲誤”;另一方面,這次調動與以往不同,以往不是被貶謫就是被明升暗降,心情郁悶,情緒不好,自然不愿意盡快到任,這次卻是升遷和委以重任,心情愉悅,情緒亢奮,內心深處也希望能及早上任。因此,在接到任命的四個月后,他就出現在了贛州的巡撫衙門,從南京到贛州的路途,他只走了十三天。
王陽明是從水路坐船,經由長江、鄱陽湖和贛江前往贛州的。從水路到贛州,途經的最后一個大去處是萬安。盡管江西境內山賊流民橫行,但他一路經過南昌、臨江(即今江西樟樹)、吉安等地時,都暢行無阻。眼看著過了萬安就是贛州了,卻遇到了麻煩。
萬安位于江西中南部,南鄰贛州,歸吉安府管轄,是個山清水秀、風景綺麗的好地方,歷代文人在這里留下不少佳作,其中尤以南宋文天祥的《萬安縣》最為有名:
青山曲折水天平,不是南征是北征。
舉世更無巡遠死,當年誰道甫申生。
遙知嶺外相思處,不見灘頭惶恐聲。
傳語故園猿鶴好,夢回江路月風清。
文天祥最著名的詩作是《過零丁洋》,其中有“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佳句。這首詩也與萬安有關,惶恐灘就在這里。
惶恐灘又名“十八灘”,位于贛江的上游,是贛江上游最后一個鎖口,暗礁林立,水流湍急。“十八灘”指的是贛江自上而下分布的白澗灘、茶壺灘、良口灘、昆侖灘、武索灘、棉津灘、漂神灘等十八個險灘,惶恐灘是最后一個。王陽明就是在經過惶恐灘時,遇到麻煩的。
他的座船剛剛進入惶恐灘,就看到前方的江面上停滿了商船,擋住了他的去路。他不明白這些商船為什么停滯不前,便派隨從上岸詢問,原來,前方不遠處有一伙山賊正在江面上打劫,收取來往船只的“保護費”,商船們不敢經過,只好停留在這里。
他聽了,沉思片刻,令人升起巡撫的號旗,然后行駛到商船當中。商船們見有一只懸掛著巡撫號旗的官船靠了過來,知道是巡撫大人來了,紛紛站在船頭向巡撫大人喊話,請巡撫大人為他們做主。他走到船頭,要求所有商船聽他的號令,列成戰斗陣型,然后一起擂鼓吶喊著向前駛去。
船隊很快就行進到了山賊攔江打劫的地點。王陽明站在船頭上,望見前方的江面被山賊攔住了,兩岸站滿了手持棍棒的賊眾,他們衣著破爛,面容憔悴,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實在很難將他們與攔路搶劫的山賊聯系起來。這些山賊早就看見了巡撫號旗,正在遲疑,又望見幾十艘商船排著整齊的隊列,鑼鼓喧天地開了過來,以為船上都是巡撫帶來的官兵,大驚失色,紛紛逃竄。王陽明見了,急忙命令隨行衙役追上去,截住了他們的退路。山賊們見無路可逃,又不敢反抗,紛紛跪下投降,訴苦說只是因為生活窘迫,才不得不鋌而走險。
明朝建立初期,朝廷嚴格限制人口的遷徙和流動,為此專門出臺了嚴厲的法規。到了明朝中期,農民承擔的稅賦日趨加重,再加上連年不絕的自然災害,農民們為了活命,被迫離鄉背井,最終淪為流民。當時的贛南地區,還是地廣人稀的局面,有大量尚未開墾的荒地,吸引了來自贛中、閩西和粵北的大量流民。幾年之后,流亡到贛南落腳的流民越來越多,后來的流民無地可種,沒有生活來源,只好“相聚為盜賊”,成了占據山林打家劫舍的山賊。
到了正德年間(公元1505—1521年),贛南已經發展成為官府無法管控的“賊區”。據記載,這里的山賊“將家屬婦女什物俱各寄屯山寨林木茂密之處,其各精壯賊徒,晝則下山耕種,夜則各遁山寨”,“恃險憑高,巢窟其中,因而剽掠居民,攻陷城邑,害及四省”。最近幾年,贛南地區連年遭遇自然災害,大量原本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在自然災害的摧殘下,生活陷入絕境,被迫上山加入山賊團伙。本來按照朝廷制度,遇到自然災害,地方政府應該
盡快開倉賑糧,救助災民,但是由于災害頻發,地方政府力不能及,結果怠于賑災,導致民憤難平,占山為賊、對抗官府的人越來越多了。
王陽明認為,這些占山為匪的人里,有一些的確是專門以打家劫舍、對抗官府為業的“頑匪”,但大部分還是如在惶恐灘打劫商船的被迫占山為匪的流民。官府應該用不同的政策對付他們,對于職業“頑匪”,應該絕不手軟,堅決圍剿,斬草除根;對于被迫為匪的流民,應該予以撫慰,一面開倉賑糧,幫他們渡過難關,一面妥善安置,引導他們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想到這里,他站在船頭高聲說道:“本撫已經了解了贛南的災情,一定會想方設法開倉賑災。你們原本是安分守己的良民,了解朝廷的法度,竟敢聚眾鬧事,打劫商船,不怕本撫捉拿問罪嗎?本撫知道你們的難處,知道你們也是生活所迫,才做出這等不法之事,因此赦免你們的罪過,概不追究。你們應當盡快各回各家,靜候官府安置,不得再做違法亂紀之事。”
這些山賊本來就沒有反抗朝廷的膽量,只是被逼無奈,希望通過打劫商船獲得一些養家糊口的錢財,如今已經被巡撫大人包圍,按理必然會被逮捕治罪,但巡撫大人卻不逮捕他們,還許諾要安置他們,他們哪里再敢造次?于是,紛紛跪下磕頭,然后一哄而散了。
到了位于贛州的南贛巡撫衙門以后,王陽明又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查,發現南贛地區之所以山賊活動猖獗,除了流民眾多、天災頻發之外,還有“人禍”的因素:地方官不能秉公斷案,使百姓有冤無處伸;百姓負擔的稅賦太重,山賊反而能得到官府的“安撫金”等。針對這種情況,在寫給朝廷的奏章里他有如下描述:
夫平良有冤苦無伸,面盜賊乃無求不遂;為民者困征輸之劇,而為盜者獲犒賞之勸;則亦何苦而不彼從乎?是故近賊者為之戰守,遠賊者為之鄉導;處城郭者為之交援,在官府者為之間諜,其始出于避禍,其卒也從而利之。
這種局面令人震撼不已,相比于官府,百姓更愿意投靠山賊,因為投靠山賊不僅能避禍,還可以獲利。于是,膽小的人成了山賊的向導,而膽大的干脆加入了山賊團伙,就連官府的差役都成了山賊的間諜。如此一來,官兵剿匪,內有內鬼,外無支持,怎么可能取勝呢?這種局面已經關乎到了民心向背,朝廷不僅沒有了權威,甚至都要喪失統治基礎了。
如此種種,都說明一個問題:王陽明肩上的擔子不輕,可謂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