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按照旅游中“敬畏自然、聚焦人物、飲食冷暖、濡染風俗、行走天地”的思想脈絡,設置了自然、人物、飲食、風俗和感悟五大板塊,精選例文,分類賞析,輔以知識鏈接和拓展,突出思維、表達等技能訓練,引領學生學習、體驗、了解、思考、感悟個性話題,協作完成情境任務,探索旅游與文學的真諦。
本書在兼顧文學人文特性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在言語與旅游技能的培養,表現在教材體例上,就是突出“精(力圖剔除與旅游和文學工具性無關的內容)、深(注重教育學、旅游市場等新的理論知識為編排指導)、實(技能訓練與知識拓展上主要體現生活化與實踐性情境的設置、分析與模擬)、活(教材編排既考慮了教師教學之用,又兼顧了學生自學,在篇幅與內容上增加彈性,便于師生在實際應用中進行選擇)”的編排特點。
郭雪峰、葛成飛編著的《旅游文學(高職高專旅游與酒店管理專業規劃教材)》按照旅游中“敬畏自然、聚焦人物、飲食冷暖、濡染風俗、行走天地”的思想脈絡,設置了自然、人物、飲食、風俗和感悟五大板塊,精選例文,分類賞析,輔以知識鏈接和拓展,突出思維、表達等技能訓練,引領學生學習、體驗、了解、思考、感悟個性話題,協作完成情境任務,探索旅游與文學的真諦。
中國是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山水自然、亭臺樓閣、民俗風情等,種類繁多。“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漫長的歲月里,旅游始終是人們活動的一大主題乃至追求。黃帝“披山通道,未嘗寧居”,舜巡游各地,“崩于蒼梧之野”。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古代文人士子在樂山樂水中親近自然、修身養性,旅游之風盛行。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不滿足于單純的物質,越來越多的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游山玩水、賞物詠懷、尋覓古人足跡、感受風俗民情。旅游,不僅僅是眼睛的旅游,更是精神的一種旅游。
文學來源于生活,“旅游者在其旅游活動中,以旅游資源為對象,記述自己的旅游生活感受和感物詠懷、即景抒情”,于是產生了旅游文學。因此,可以說旅游造就了旅游文學,而在現實中,我們發現,旅游文學又極大地促進、推動了旅游業的發展,成為旅游資源中重要的人文資源。“山水借文章以顯”“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的經典詩句以及“山中觀花”公案中“你未看花時,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看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無不彰顯著文學給自然景物等旅游資源帶來的魅力。“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了文學,山水、建筑、花草等就有了名氣,不至于“養在深閨人未識”;有了文學,自然景物則多了審美、價值及品味,旅游者的感受更趨于博大與深沉;有了文學,自然山水也就有了人文內涵,旅游者在欣賞外在形態自然美的同時增加了對歷史和文化的了解,愛國之情就得以激發。
我國的旅游文學源遠流長,先秦以來幾千年間,其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萌芽到成熟。如今,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文化日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旅游文學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正在傳統的文學肥沃土壤上蓬勃生長。在高等學校,旅游文學是旅游專業學生不可少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其他文科專業普遍開設的一門人文素質選修課。但是目前旅游文學教材比其他課程教材的數量偏少,而且體例單一,作品雷同,特別是適合高等職業教育的旅游文學教材數量、質量都有待提高:有的簡單以文學課視角按照不同體裁進行課文選排,有的按照旅游對象簡單進行理論與知識的整合,其內容或者強調旅游的知識性,或者強調作品的文學性,忽視了旅游與文學二者的交融與契合,也沒有突出作品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國務院關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決定》(第十四稿)中提出,要“改革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堅持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加強學生職業技能、就業創業和繼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按照這種職教精神,本教材編寫組在廣泛吸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使教材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統一,并集中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具體如下。
一是理念的前瞻性。本教材以當前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為宗旨,豐富學生的旅游文學知識,培養鑒賞旅游文學作品的能力,提升人文綜合素質,培養旅游興趣,促進文化旅游發展。
二是體例的鮮活性。本教材在章節的編排上避免了文學史樣式,不以作品產生的時間順序,而是按照旅游資源設置了山水自然、景觀建筑、生物奇趣、名勝楹聯、民眾風情和感悟6大版塊。每個版塊中,設置學習導入、學習目標、作品賞析、閱讀鏈接和技能訓練,知識與技能融為一體,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三是使用對象的廣泛性。本教材在編寫上考慮了廣泛性、實用性等因素,不僅適合作為高職高專旅游專業的教材,也適合其他專業選用,對旅游從業人員、旅游愛好者和大、中學生來說,都有一定的學習參考價值。
本教材是省級教研項目“基于職業素質養成與服務產業能力提升的高職人文教育體系的構建研究”(2013jyxm447)的成果之一,安徽工商職業學院郭雪峰、葛成飛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整體結構設計及修改定稿工作。全書的編寫具體分工如下:朱麗老師編寫緒論部分,葛成飛老師編寫第一、第六單元,陳清清老師編寫第二單元,張浩老師編寫第三單元,汪禮霞編寫第四單元,夏芳莉老師編寫第五單元。
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參考了一些文獻資料,引用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謝忱。由于編寫時間倉促,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各位專家、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以期日臻完善。
編者
2013年11月10日
緒論單元一 山水自然篇 一、曹操《觀滄海》 二、吳均《與朱元思書》 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四、王維《山居秋暝》 五、孟浩然詩二首 六、李白《蜀道難》 七、杜甫《曲江二首》 八、柳宗元《小石潭記》 九、柳永《望海潮》 十、蘇軾詞二首 十一、張孝祥《念奴嬌·洞庭青草》 十二、胡適《廬山游記》 十三、徐遲《黃山記》 十四、周瘦鵑《聽雨聽風入雁山》 十五、堯山壁《陶醉壺口》單元二 景觀建筑篇 一、崔顥《黃鶴樓》 二、張繼《楓橋夜泊》 三、歐陽修《醉翁亭記》 四、陶淵明《桃花源記》 五、曹雪芹《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 六、余秋雨《風雨天一閣》 七、蘇軾《題西林壁》 八、杜牧《泊秦淮》單元三 生物奇趣篇 一、史達祖《雙雙燕·詠燕》 二、張炎《解連環·孤雁》 三、駱賓王《在獄詠蟬》 四、杜甫《房兵曹胡馬》 五、屈原《九章·橘頌》 六、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七、周密《觀潮》 八、林景熙《蜃說》 九、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十、 李賀《李憑箜篌引》 十一、白居易《花非花》 十二、韓愈《祭鱷魚文》 十三、鐘惺《夏梅說》 十四、馮至《蛇》單元四 名勝楹聯篇 一、阮元《杭州西湖平湖秋月聯》 二、楊慎《昆明西山華亭寺聯》 三、劉鳳浩《濟南大明湖小滄浪園聯》 四、李振鈞《安慶大觀樓聯》 五、黃琴士《采石磯太白樓聯》 六、松江女史《杭州岳飛墓聯》 七、佚名《頤和園諧趣園涵遠堂聯》 八、佚名《浙江天臺山方廣寺聯》 九、李漁《廬山絕頂聯》 十、薛時雨《南京秦淮河水閣聯》 十一、陶澍《上海豫園得月樓聯》 十二、常明《成都杜甫草堂前廳堂聯》 十三、徐渭《紹興青藤書屋聯》 十四、郭沫若《成都杜甫草堂聯》單元五 民俗風情篇 一、汪曾祺《胡同文化》 二、余秋雨《貴池儺》 三、洪昇《寒食》 四、王羲之《蘭亭集序》 五、黃裳《喜遷鶯》 六、張岱《西湖七月半》 七、舒婷《惠安女子》 八、史小溪《陜北八月天》單元六 感悟篇 一、左丘明《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二、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蘇軾《前赤壁賦》 四、史鐵生《我與地壇》 五、王小波《一只特立獨行的豬》 六、余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七、陳方《是什么讓我們失去了“晃蕩”的青春》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