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生》共七章,分別敘述孩提記、求學記、師生記、婚姻記、學術記、工作記、學友記,較為完整地敘述了一個知識分子新舊兩個社會的經歷。孩提記、求學記主要記述作者在舊社會家庭教育及成長的經歷,學術記、工作記敘述一個知識分子學術研究和工作以及學術征途迷惘的人生;橐鲇泟t反映了作者婚姻中悲歡離合的情境,師生記和學友記記述了師生的情誼和學友之間的相助。《歲月留痕 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生》全面地概述了作者八十余年的人生經歷,期求后學對作者人生閱歷獲得一些了解。
陳谷嘉,湖南大學教授,曾任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中國哲學》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和顧問等。著述計有《張拭與湖湘學派研究》、《儒家倫理哲學》、宋元明三部《理學倫理思想研究》等十七部學術著作。
引子
第一章 孩提記
一、故鄉情
二、不忘的家訓
三、記住的鄉愁
第二章 求學記
一、故鄉私塾
二、就讀長沙市一中
三、武漢大學學習
第三章 師生記
一、不忘的恩師
二、心中的學生
第四章 婚姻記
一、早到的婚姻
二、分居的日子
三、自首相聚
第五章 學術記
一、走上學術研究之路
二、學術征途上的迷惘
三、“文革”結束后的學術研究
四、退休后的學術研究
第六章 工作記
一、在政治理論課教師崗位上
二、參加黨的中心工作
三、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的策劃與成立
四、書院工作開創的日子
五、書院文化研究所大發展的日子
第七章 學友記
一、“岳麓山下三家”
二、不忘的友情
附錄
后記
《歲月留痕 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生》:
二、不忘的家訓 從我懂事的時候起,我的祖父經常以家規家訓教育我們:“三要三不”家訓,至今銘記在心。三要:要勤儉,要睦鄰,要孝道;三不:不懶惰,不偷盜,不嫖賭。違反家規,予以懲戒。十太公的孫子嫖賭不聽家教而被沉潭致死,因有違家規而把親生兒子沉潭,這在當地幾十里都讓人感到驚駭和可怕,這種殘酷之事,雖不可取,但陳家的家風可見一斑。我們家兄弟從小必須遵守家庭的不成文的規定,黎明即起,不許睡懶覺,吃飯不許掉飯,睡覺不許說話,說話必須起床,吃飯不許講話,說話必須停下碗筷,大人講話不許小孩子插話,等等。家庭成了我的第一所學校,家規、家訓成了教育我的教材,祖輩和父母成了我最初的老師。從娘胎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這是我學習的第一課,是我人生的最初開始第一步,雖然是人生的起步的一小步,但卻是我人生開步必不可少的一步。家教中,在我少年心中最不能忘懷的是,我的祖父向我們講授的曾祖父錫齡公感人至深的孝行事跡。曾祖父是本縣的一個有名的孝子,他的孝行事跡在寧鄉縣志有記載,聞名四鄉。在孝行中,他最重視的是對母親的孝道,兒子是母親的骨肉,兒子的第一個老師是母親,母愛是大愛,兒子對母親有血肉之親,有血親之愛。在古代夫權統治的時代,規定對父親要守孝三年,對母親卻不如此。據說唐朝武則天臨朝稱帝,改變了這個不平等的規定,對母親也要守孝三年。曾祖父行孝特別表現在對母親尊重和懷念。母親生前,百般孝順,母歿守孝三年。據祖父說,母親在世時,不管有事無事,曾祖父每天都要省問,叩問母安與母親談談話,以示孝心。即使白天外出,夜深也要回家探問母安。如果夜深母已入寢,他點燃一根香跪在母親寢房的門檻上,直待香燒盡為止,以示對母親的問安。母親得知兒子如此孝心,心里不安,以后兒子外出,即使到深夜,也要等待兒子歸來,母子一敘之后,她再入寢,以免兒子孝行之苦。
錫齡公的母親去世,曾祖父甚感悲痛,盡孝達三年六個月。在母親墳地搭一個棚子,住宿陪伴母親,我家居住地距墳地將近八華里,天晴下雨,每晚必至。寧鄉縣志記載說:“母沒哀毀,盡禮廬墓三年!庇终f:“廬居日毛蟲蝕山樹盡,獨墓周數丈,青蔥翳如!边@就是說,曾祖父墳地守孝期間,山地爆發了松毛蟲的危害,大片松樹林的針葉為毛蟲吃光死盡,唯獨錫齡公居住棚子墳地周圍數丈毛蟲不入,松樹林依然郁郁蔥蔥,青蔥翳如。縣志的記載,不是杜撰,鄉里都這樣說,這大概是巧合的自然現象,未必與人的孝行有關。人們把此二者聯系,無非是彰顯孝行力量。曾祖父三年六個月守墳盡孝,子孫們沒有必要去模仿,但先祖對父母一片孝心,卻感動了他的子孫,曾祖父為他的子孫樹立了尊重父母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沒見過曾祖父,對我講述故事的祖父也已去世五十多年,祖父對我們的教育,句句字字言猶在耳,每當想起,繼家風追先祖的思念不禁驟然而起。
曾祖父是一個好善樂施的道德高尚的人,我祖父對我們講述了令子孫們深為感動的一件事。曾祖父錫齡公就學的是著名的岳麓書院,離家有一百公里,有兩天的路程。頭年去岳麓書院上學,時值春節之后的二十天,天還很寒冷,挑夫肩挑箱擔(放被褥衣服和書)隨行,行至三十里大勝橋的地方,迎面來了一個蓬頭垢面的老者,滿臉皺紋,面帶饑色,曾祖父見狀不忍,給了幾吊錢。大概給的錢出乎乞討者意料,數額較大,乞討者猝不及防地跪倒在地,連聲致謝。曾祖父攙扶起老人,發現老者單衣破衫,全身冷得打戰發抖,曾祖父惻隱之心頓起,不假思索地把自己身上的棉衣脫下,給老人穿上。恰巧此時,箱擔的挑夫,因方便費時落在后面,無法取替用衣服,無奈之際,曾祖父跑到附近的山丘墳地墓廬躲避寒風,直到挑夫來到。當祖父把故事講到這里時,他加重了語氣,雙目凝視著我們兄弟:“你們太公一世清貧,不嫌貧愛富,看到窮人就想幫助,你們是錫齡公的子孫,要記住先祖樂人助人的精神!蹦暧椎奈译m不懂事,但好與壞還是分得清,祖父的囑咐:在我幼小的心靈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曾祖父對窮人如此,對兄弟也如此。在兄弟之間,他大度無私,不分彼此的品格,也給后人做出了榜樣。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古往今來,兄弟之間為了財產和權力的分配,兄弟、叔侄相殘,屢見不鮮。漢代景帝時,“七王之亂”就是這方面突出的例子。魏晉時期司馬氏家族內部傾軋而出現“八王之亂”,也因財產與權力之爭而起。唐代李世民兄弟的玄武門之變,同樣是權力與財產再分配引起相殘。曾祖父四兄弟,人丁興旺,家大人多,難免分家。這雖是農村的普通人家,不存在權力分配,家產小也有一個分配的問題,家產的繼承問題,在農村常引起兄弟不和。在曾祖父的父親主持下田產平分,四兄弟各得一份。田產是不動的地產,平分有困難,田士丘有大有小,難以搭配,為了平分,勢必要將大田劃小。我曾祖父所分田產中,其中一部分是與其弟共有一蚯六畝的大田。為了分界,在大田的中央以田泥臨時壘成一條分界線。這不是固定的田埂,經不起水泡雨淋,不到一年,泥糊起的分界的一些段落垮了,弟不斷蠶食,最后大田被弟占有了。我曾祖父不理家事,更不過問地產之事。曾祖母從其他兄弟處得知與弟共有蚯田完全被弟占有了,她很氣惱,向曾祖父訴說。曾祖父聽后,不但不動怒,反而滿懷親情地勸說其妻,對曾祖母說:“你知道什么叫胞弟,胞弟是我娘胎里生下的弟弟,同母所生,血肉相連,所謂親如兄弟,就是這個道理。兄弟之間不要分彼此,只要弟弟把田種好了就是了,我們家并不缺糧食!本瓦@樣,把叫豬肚子坵的半邊田產無償送給弟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