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講述了雜志社的幾個編輯一次外出旅行的經歷。作者不厭其煩,以宛似流水帳的方式記述了旅行途中的很多細節,展現了這群人在這段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生活狀態。這篇小說關心的不是起伏的情節,關心的是人的“存在狀態”,“人怎么和時間相處”。
“日食”,不僅是指他們在旅行途中確實遇到了一次日全食,也在講時間對人的侵蝕。就像題記中歌德所說的那樣:我在人世界生活的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不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日食》記錄的就是一群人的生活遺跡。 《日食》并不熱衷于淺露的抒情和議論,而是實事求是地記錄一件件事情,一次次交談,一場場風景,在不露聲色的敘述中表達了對時間、對生命的悲憫。
“我在人世界生活的歲月所留下的痕跡不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里。”歌德這句話,是整部小說題眼。
《日食》中所有人物都沒有名字,以1,2,3到16等數字編號,作者沒有著重描寫旅途中經歷的事情,日食只是旅途中一個很小的插曲,也沒有以長鏡頭刻畫每個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把重點放在一些不斷出現的細枝末節的觀察上。
讀《日食》,有種奇妙感受,作者宛如流水賬的記述,對細枝末節的描繪,讓人有點吃不消,甚至覺得無聊,但放下書本后,小說中的場景和人物,卻不自覺地縈繞腦海。這大概是因為,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和每一段旅程都充斥著大量細枝末節可有可無的內容,正是這些構成了一個人日常的存在;而存在是個既定事實,我們必須面對和感受,無從逃避也無法逃避。
孫智正用使徒和工匠般的精神來詮釋作品,小說本來就是人生的副產品,但人生何嘗不是小說的副產品?這是《日食》帶給我們的啟示。
1.海德格爾式哲思小說,探索時間與存在。永恒是否存在?時間如何對人造成傷害?在白駒過隙的世間,作為個體的人應當如何自處?
2.楊黎,趙志明,曹臻一,司徒推薦閱讀。
3.《日食》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橋段,但讀完后,其細節卻能深深烙在讀者心里,因為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刻,我們也是在“日食”的侵蝕下卑微而又堅韌的活著。
孫智正,男,1980年出生,浙江嵊州市人,被稱為“寫作領域的發明家”。
著有長篇《青少年》《南方》,小長篇《我們去干點什么吧》等,新文體作品《句群》,中短篇集《殺手》,拍有電影《90分鐘》。用350個常用字寫作。
目錄
壹 章 001
貳 章 034
叁 章 058
肆 章 091
伍 章 113
陸 章 137
柒 章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