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新模式——中國現代化之路(跨文化中國學叢書)
定 價:¥42
中 教 價:¥25.20 (6.00折)
庫 存 數: 2
叢 書 名:跨文化中國學叢書
這是一本別開生面的當代歐洲漢學研究著作。作者將哲學、海外漢學、科技史學與跨文化學相結合,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中國學,充分肯定中國為現代化奮斗的百年歷程,解釋中歐社會的互相影響與各種差異,重新闡釋儒學的天下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等古老概念的歷史意義、現代作用和未來價值。作者對中國繼承傳統文化、堅定走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的道路給予系統評價,對中西社會的文化差異和文化和解的可能性,從理念、精神與實踐等多方面,展開學術討論。全書思想深刻,表述簡潔明快,個案多元生動,對跨文化研究模式有重要的啟示。
吸引世界不同國家、地區的漢學家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跨文化研究中的陌生感。本書即從文化陌生感出發,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我認知與他者認知,勾勒歐洲對應的思想史和知識史,探究1920世紀歐洲看待中國的方式和態度。作者以中歐文化差異與和解為基點,討論全球史視野下跨文化研究模式的改變,以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國現代化之路。
巴得勝(Bart Dessein),比利時漢學家,皇家科學院院士,根特大學哲學語言學院原院長、東亞與南亞語言文化研究部中文部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學研究,推動中比學術文化交流,研究領域涉及中國先秦哲學、中國藝術傳統、唐宋文明社會、儒學經典、中印佛典交流等多個交叉研究方面,在荷蘭萊頓、美國紐約、英國牛津、法國巴黎等地出版學術著作多種。曾獲比利時王室設立并頒發的最高公民榮譽獎利奧波德勛章。
董曉萍,北京師范大學跨文化研究院院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所長、數字民俗學實驗室主任,教yu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青海師范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主要出版學術著作有《田野民俗志》《不灌而治》《全球化與民俗化》《中國民俗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專論》《鐘敬文與中國民俗學派》《跨文化民間文藝學》《跨文化民俗學》《跨文化民間敘事學》《跨文化技術民俗學》等,主編《鐘敬文全集》(全16卷30冊),發表中、英、法、日文論文近500篇。
導言:從歐洲中心論到跨文化研究
第一章 對自我與他者的認知
一、中國文化的自我認知
二、儒家中國與農民社會
三、法律與道德
四、中國文化的他者認知
五、歐洲的現代化歷程
第二章 中國的現代化歷程
一、鴉片戰爭后的轉變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轉變
三、日軍侵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四、中國在反殖民主義世界中的地位
第三章 中國重返世界舞臺的新思想
一、回歸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論
二、重興儒家的小康社會價值觀
三、一帶一路與中國夢
第四章 全球史視野下跨文化研究的新模式
一、用中國概念做解釋
二、中歐關系的再界定
結語
一、總結:走向多元化的世界
二、余論:化凍了就不能再封凍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