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鄰國之中,國人對印度歷史的求知熱情和了解程度恐怕是很低。而對于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更是知之甚少。《女王的寶石——日不落帝國南亞征服史》選取莫臥兒帝國崩潰至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之間的這段歷史,以相對全面的大視野為讀者展現南亞次大陸之上的風云變幻。
公元前273年,魏趙兩國聯軍十五萬進攻韓國軍事重鎮華陽,韓國告急于秦。秦國戰神白起率軍千里奔襲,八日而至華陽城下,一戰擊潰魏趙聯軍,粉碎了魏趙脅迫韓國合縱攻秦的圖謀,初步實現了秦國“示天下要斷山東之脊”的戰略。《華陽之戰——列國博弈中的兩強之爭》講述的就是這樣一段精彩的歷史。
西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屠各人劉淵起兵反晉,五胡亂華的大幕就此徐徐開啟。經過多年的混戰,中原大地落入了后趙暴君石虎的掌握中。石虎死后,他的養孫石閔發起叛亂將后趙首都鄴城屠殺一空。爾后,石閔改姓冉,建立了一個史稱“冉魏”的政權。這位謚號武悼天王的一代猛將,卻無法完成漢人復興的偉業,僅僅不到三年,這個政權便在一場戰爭中消云散了!段涞刻焱跞介h之死——燕滅冉魏之戰》介紹的,就是這場戰爭。
說起歷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世界級征服者,大部分人都會在腦中閃現如下人物:馬其頓帝國的建立者亞歷山大、蒙古帝國的創始人成吉思汗或者是征服整個墨西哥的科爾特斯……然而遠在這些武功卓著的帝國將相出生之前,已經有一個人搶在他們之前完成此類壯舉。《征服者的序章——居魯士大帝與他的波斯帝國》,講述了這個天才居魯士,如何靠著自己并不長的一生,建立起了歷史上頭一個跨越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的歷史。
◆強調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個主題的特色,并追求知識的準確性與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優中擇優,品質至上。
◆奉行給讀者帶來細節、新意和趣味為原則,用精美的圖文排編和優美的文字內容給讀者帶來閱讀快感和思想深度。
◆資深歷史、軍事作家宋毅主編;追求卓越至上,內容為王。
女王的寶石
——日不落帝國南亞征服史
編譯:趙愷
近期在社交網絡上,美國網友開展了一場“一句話概括各國歷史”的活動。雖然由于篇幅的限制,這些評語不免有以偏概全的情況存在,但在集思廣益之下,仍不乏點睛之筆。比如對于中國歷史,美國人的總結便是:“帝國崛起,衰落,再崛起,再衰落,又崛起,又衰落……從最黑暗的上古時代,到浩瀚無垠的未來!鳖H有幾分《左傳》中“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高度。又如被譽為“帝國墳場”的阿富汗,美國人則效仿了愷撒的名言,將其歷史概括為:“你來了。你見證了。你被滅了。”而對于我們的近鄰印度,在美國人看來,它的歷史則是:“他們來了。這里不冷,也很富饒。他們留在了這兒。”這句話雖然有忽略印度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之嫌,卻也道出南亞次大陸歷史不斷為外來文明所征服的歷程。
一、恒河雄主——莫臥兒帝國的崛起和沒落
沿著阿富汗—巴基斯坦走廊,崛起于中亞草原之上的征服者不斷地涌入溫暖富饒的南亞次大陸。他們之中最后一個成功抵達并鯨吞印度北部的,是“中亞屠夫”帖木兒的直系六世孫巴布爾。在被花剌子模的后裔——烏茲別克人趕出故國之后,巴布爾率萬余精銳,憑借著火器和騎兵的組合征服了一盤散沙的德里蘇丹國。由此開啟了莫臥兒帝國統一印度的漫漫征程。但這條路并不好走,巴布爾死后,其繼任者胡馬雍一度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被迫退出德里,15年之后才重整旗鼓重新奪取了北印度的統治權。因此也有史學家將莫臥兒帝國在印度統治的起點,定于胡馬雍之子阿克巴繼承帝位的1556年。
阿克巴登基之時年僅13歲,因此莫臥兒帝國中樞一度掌握在攝政王白拉姆汗的手中。白拉姆汗據說是一個“劍或筆皆掌握自如”的文武全才,一生著有波斯語詩文618首、阿塞拜疆語詩文357首。而面對胡馬雍病逝之后大舉來犯的阿富汗軍閥舍爾沙所部,白拉姆汗力排眾議,率眾與之決戰于德里以北的帕尼帕特。兩軍交戰之初,兵力占據優勢的舍爾沙所部一度占據上風。但混戰之中舍爾沙所部前敵主將希穆被流矢射中眼睛,昏迷不醒,全軍隨即陷入混亂之中,莫臥兒軍隊隨即大舉反擊,一舉奠定了勝局。不過和大多數全心全意輔佐少主的權臣一樣,白拉姆汗的權勢隨著阿克巴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走低。1560年,隨著阿克巴的親政,白拉姆汗被迫辭職并在前往圣地麥加朝圣的途中離奇遇刺。
白拉姆汗身后,阿克巴一度倚重自己的奶媽之子阿達姆汗。但在一系列軍事勝利之后,阿克巴同樣對阿達姆汗的獨斷專行感到了厭惡。1561年阿克巴在后宮親手打翻了據說手持利刃意圖不軌的阿達姆汗,并將其從陽臺上拋下庭院摔死。熟悉“康熙除鰲拜”故事的中國讀者顯然對這個橋段不會太過陌生。連續剪除了諸多權臣之后,阿克巴親政之下的莫臥兒帝國逐漸走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正如一句著名的電影臺詞所說:“人生的大起大落,實在太快、太刺激了!”1605年一代雄主阿克巴過世之后,莫臥兒帝國又經歷了賈漢吉爾和沙·賈汗兩代明君的統治。但隨著1658年40歲的“三阿哥”奧朗則布先后搞死了自己的三個兄弟,從自己的老爸、著名的泰姬陵修建者——沙·賈汗手中“搶”過了莫臥兒帝國的接力棒之后,莫臥兒帝國的國運開始急轉直下。
奧朗則布早年便在父親的指揮棒下轉戰四方,登基之后更是頻繁地對外用兵。據說他“高抬貴腳”拿下了那只著名的黃色拖鞋放在裝飾華麗的象背上越過國境。抵達鄰國之時,如果對方的國王光著腳跑出來,并帶領群臣低頭平身迎接,將大象引入皇宮鄭重地取下拖鞋放在王座上,那么這個國家盡管失去了主權,但至少可保臣民性命無虞;而如果對此“一笑而過”,那么隨即就會被亡國滅種。最終這只拖鞋先后滅亡了17個國家。
這個印度版的“劍及履及”的故事聽起來“霸氣側漏”,但卻與正史相差甚大。因為早在奧朗則布的祖父輩,莫臥兒帝國便名義上征服了東到孟加拉、西到喀布爾、南擴德干高原、北達克什米爾的遼闊疆域,而奧朗則布在開疆擴土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將德干高原上原本便向莫臥兒帝國表示臣服的穆斯林邦國直接以武力吞并而已。但是與這些“成就”成正比的卻是奧朗則布對莫臥兒帝國統治基礎的摧殘。
奧朗則布本人是個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為了證明自己的虔誠,他執政之后便全盤否定了曾祖父阿克巴大帝一系列寬容的宗教政策。應該說經過莫臥兒帝國多年的統治,南亞次大陸的居民們早已接受了“城頭變幻星月旗”的客觀事實。但是當1679年政府開始向印度教教徒征收人頭稅,而其他稅收應交額度也是穆斯林的兩倍之時,被動了“小錢錢”的印度教教徒們開始不淡定了。面對自己統治區域內此起彼伏的武裝叛亂,腦子稍微清醒一點兒的君王都懂得“攘外必先安內”的道理。但1681年已經63歲的奧朗則布卻又興致勃勃地將自己的矛頭對準了德干高原南部的兩個蘇丹國——比賈普爾、高康達。此舉無形之中促使了長期蟄伏的馬拉塔人迅速崛起。
馬拉塔人據說是南亞現存最古老的居民——達羅毗荼人和最早入侵次大陸的雅利安人的后裔。不過在長期“蝸居”于德干高原西部(今孟買周邊地區)的“貧民窟”中,這一古老的民族除了展現自己的“民主”和“驕傲”之外,便只能充當南亞次大陸各強權的雇傭兵。而正是莫臥兒帝國與當地蘇丹國比賈普爾之間長年累月的戰爭,最終令原先不過是部族領袖的西瓦吉瞅準機會,揭竿而起,以位于孟買西南140公里的重鎮浦那起家,堂而皇之地建立了所謂的“馬拉塔公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