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情 血濃于水
【原文】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注釋】
訓:教導,教誨。
悌:敬愛兄長為悌。
信:言語真實,誠實。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范。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誠實無欺。
【人生智慧】
《弟子規》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都被人們作為啟蒙教育的重要經典之作。它和《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古代童蒙養正的經典一起,享譽中華大地。近些年,在海內外諸多有識之士的大力倡導和推介下,《弟子規》這部經典得到了極大的弘揚。從寶島臺灣到中國大陸,從中國大陸到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國,《弟子規》的修學和研究形成一道亮麗風景線。到處都可見學習《弟子規》的人,隨時都可聽到《弟子規》的朗朗吟誦。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于《三字經》。它原名叫《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康熙年間山西新絳縣龍興鎮周莊村人,生于清順治七年,卒于清雍正六年,享年83歲。他是清初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據說來聽他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他還被人尊稱為李夫子。但他平生未能考取更高的功名,只考中秀才,平生主要活動是教書育人。
李毓秀的《訓蒙文》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范。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十二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內容淺顯易懂,很快流傳開來。這本不起眼的“兒童普及讀物”,成就了李毓秀的文名。“規”就是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弟子”即學生、子弟之義。人人都為人子女,人人都為人弟子,所以,“弟子”涉及所有的人。
現在很多成年人粗淺地認為《弟子規》只是兒童讀物,不屑修學。實際上,研究學者指出,《弟子規》的核心內容是倡導通過堅持修己愛人達到家庭和睦、社會和諧,是人生規,是做人的根本。不僅孩子們需要修學,成年人更需要。這是一部常修常新、日新又新的經典,值得每個人認認真真修學一生。
《朱柏廬治家格言》中有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是治安敗壞的根本原因。貪婪、嗔恨、愚癡、傲慢是人心墮落的重要原因。要想天下太平,必須從根本著手。這根本就是人的德行,而《弟子規》是為人塑根立本的好教材之一。
俗云:“教子嬰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被染污前,好的言行和思想容易滲入。先入為主,即便等他長大了也不易改變。所以,人的善心、善念以及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所以,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時,就應當教他們讀誦經典,培養他們的根本智慧及定力,讓他們知道因果報應,以及敦倫盡分之道。如果幼小時不教,等到孩子長大,習性形成,再想改變就無能為力了。
雖然《弟子規》的原作者是李毓秀,但這部的教育經典可以說是古圣先賢們整體智慧的結晶。這也正是它能夠得以廣泛流傳、具有如此之大影響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文】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注釋】
反:同“返”,回來
【譯文】
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還要當面稟報父母自己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規律,做事也要有規矩,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擔憂。
【人生智慧】
聶政是戰國時期的一位大俠士,很孝順自己的母親。父親去世后,他和母親一起生活。聶政因為是一個有名的俠士,所以常有人請他出門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但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所以遇到危險的事,聶政總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親就盡量在家陪母親。幾年后,聶政的母親去世了,安葬了母親后,聶政離開了家,替朋友行俠仗義去了。這次出門后,因為無牽無掛,聶政再也沒有回來,后死在了外地。
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見到父母焦急地尋找他們的孩子。孩子沒有告訴父母便不知去向,父母心急如焚地尋找,有的找了很多年,不知傷了多少父母的心,浪費了多少人力物力。
中央電視臺有一檔大型尋人節目《等著我》。節目中常有悲痛欲絕的母親請求節目組幫忙尋找他們離家出走多年的孩子。這些孩子出走的時候大多已經成年。他們離家走的時候多數是為打工賺錢,一走便杳無音訊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可憐的父母在家中念著孩子,等著孩子,盼著孩子,很多父母都因為思念郁郁成疾,還有的在思念中重病而亡,死不瞑目。
一個人離家出走,淹沒在茫茫人海中,依據個人力量是很難找到他的。當人們動用了很多社會力量尋找到那些離家出走多年的人時,他們也都歷盡人生滄桑。見到父母親人,他們的個舉動基本都是懺悔下跪。那些失去孩子多年的父母和孩子再次相擁時,奔流的熱淚訴說了那些年親子分離的無盡悲傷。
每當人們追問那些孩子為什么很多年不和家里聯系,不給父母一點音訊時,他們基本都同出一轍地回答說因為沒賺到錢,覺得沒臉回家。可見,在他們心中,錢是重要的,親子之間不可分離的天然之情不重要,所以他們不能體諒父母對他們那份撕心裂肺的想念。
在對那些多年離家不歸且和家中切斷一切聯系的人進行采訪時,一個記者問他們是否知道“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的教誨,他們都說不知道。如果他們能接觸到傳統文化,如果他們學習過《弟子規》,當他們出門在外時,可能會想起家中的父母,并以各種方式向父母匯報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
很多人因為《弟子規》獲得新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弟子規》挽救了許許多多面臨崩潰的家庭,托起了無數個即將隕落的生命。
有一個從小學習《弟子規》的年輕人,他大學畢業后順利地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后,他在好友的鼓動下想放棄穩定的工作,做一項賺錢迅速但同時風險也很高的金融投資。就在他即將做出決定時,他想起《弟子規》中“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這句教誨,于是他趕緊向父母稟報,征求雙親意見。父母斷然阻止了他的這項投資,他也很聽父母的話。后來,鼓動他一起投資的好友因投資失敗跳樓自殺。得到好友跳樓的消息,他心驚肉跳,目瞪口呆,深深感恩父母,感恩《弟子規》。
【原文】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注釋】
應:應答。
命:指派,差遣。
【譯文】
父母呼喚,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過了很久才應答;父母要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要偷懶。
【人生智慧】
世間的情有很多種,親情、愛情、友情……厚重的莫過于血濃于水的親子之情。
“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說的是父母思念子女的寸寸苦心;“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游子吟》把深摯的母愛,寫得細致入微,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親情。
在那臨別的時候,老母親一針一線,針針線線都是那樣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一點兒吧。其實,母親何嘗不盼望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一片深篤之情,世世代代撥動著每一個人的心弦,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母愛,有催人淚下的強大磁場,母愛的光輝時時刻刻沐浴著天下兒女的心扉。
親子之間息息相通,緊密相連,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久讀不厭。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有個故事名叫“嚙指痛心”,說的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參和母親之間的心靈感應。
原文是: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嚙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詩頌之。詩曰:“母指方纏嚙,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曾子家非常貧窮,他常入山打柴貼補家用。一天,曾子剛上山不久,一位遠方的同學來訪。那時候沒有電話,也沒有任何通信工具。曾子的母親見客人遠道而來,也不知兒子什么時候才能回來。不知所措間,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子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現代人讀這故事可能會啞然失笑,他們會不屑地問:“這種通信的方法竟然比現代人的手機、電話還方便?”其實這就是《孝經》所說的“至孝”而引發的“孝感”。當然這是一種浪漫化的思維方式,然而往其深層看,就是說孝子與親人的心是時刻連在一起的,彼有所動,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應,心心相印,息息相關。這大概就是現代人所謂的心靈感應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誠,由這一故事彰顯出來。
我國甘肅省蘭州市有個男孩,他的名字叫胡斌。他從小就不愛聽父母的話,不愛父母。父母說什么,他必定反對。這樣的孩子當然也不可能好好上學。他在學校里調皮搗蛋,打同學,罵老師,經常被學校開除。父母為了給他聯系可以讀書的學校可謂是費盡心機。母親為了請求一所學校收留她的兒子,甚至給校長下跪。但他從不心疼父母的一片苦心,在一所學校多待不了半年,必定會被開除。后來他自己數了數,一共被十三所學校開除過。
沒有學上的胡斌在社會上游蕩。他獨自一人北漂到北京,七八年都不和母親聯系。他明知父母沒日沒夜地在找他,可他像個鐵石心腸的人似的,沒有一點心疼。他自己說,他曾利用玩游戲賺到相當可觀的錢,在萬分無聊中用打火機點錢燒鈔票扮酷。為了長時間上網,他買來一堆便利食品堆在身邊,然后通宵達旦地上網,不分晝夜。他說他自己都記不清長一次不分晝夜在網上待過多少天。
由于生活長期沒有規律,又由于結交了很多社會上的狐朋狗友,他養成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年紀輕輕只有二十二歲的他身體徹底垮了。身體垮了,錢也分文皆無。無處藏身的他無奈中從北京回到家鄉。但他仍然不思悔改,回到家鄉都不見媽媽。媽媽聽說他回來,找到他,拉著他哀求他回家,他不聽。后媽媽跟他說,你只要回家看一張光碟,看完這張光碟你想去哪媽媽都不阻攔。
胡斌媽媽所說的正是《弟子規》的講座光碟。媽媽傷心了多年后,千回百轉中終于遇見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她學了《弟子規》后感觸很深,反省自己這些年在對兒子的教育上也有諸多對不起孩子的地方。所以,當她歷盡艱辛再次見到兒子時,她死死拉著兒子不放,懇求他回家將《弟子規》的講座看完。
胡斌本不想理會媽媽,但想到只要看完光碟就可以永遠自由,心想,再長的光碟也就個把小時時間,看完了事。于是,他很不情愿地回了家。
連媽媽都沒有想到的是,胡斌一接觸到《弟子規》立馬像脫胎換骨一般,三天三夜沒出房間門,反反復復地聽,聽老師們的講解。當他聽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想到這些年他從來沒有聽過父母的話,七八年都沒和父母聯系過,讓父母傷了那么多心,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無法無天的男孩子痛哭流涕,當即跪倒在媽媽面前……
胡斌從此像換了一個人,在媽媽的帶領下投入了《弟子規》的潛心修學。他從對父母敬孝開始,然后將這份孝心擴展開去,到敬老院做義工,為孤寡老人服務。他給老人們洗衣服、洗腳、剪指甲,臟活累活搶著干。老爺爺老奶奶都夸獎他聽話懂事又能干,沒人能想到就在不久前,他還是那么忤逆不孝。他跟爺爺奶奶講他從前的往事,告訴爺爺奶奶,是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拯救了他,爺爺奶奶們都覺得不可思議。
原來和他一起在社會上鬼混的年輕人在他的感召下也紛紛回歸家庭,孝養父母,自食其力。還有幾位和胡斌一起混社會的年輕人,因為觸犯刑法鋃鐺入獄。想起他們,胡斌流著眼淚說,如果他們都能早一天遇見傳統文化,遇見《弟子規》,他們的人生也不會變得這樣灰暗。
是啊,人不學不知道。在漫漫人生路上,難免有烏云遮住我們原本智慧的雙眼。而的經典里教導的人生大智慧,就如同特別有力的大手,再厚重的烏云都能被撥散。
如果,天底下所有像胡斌這樣懵懂無知的孩子能早一點知道“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那他們一定不會那么叛逆地違拗著父母,讓父母傷心;如果那些因打架斗毆而身體受傷、因偷竊等惡行而被法律制裁的孩子能早一點修學到“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他們一定會警醒,會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至于一失足成千古恨,也就不會給父母以及整個家庭造成不可彌補的創傷。
我們現代人要學習古圣先賢對父母的恭敬和與父母之間的感應。父母呼喚,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過了很久才應答;父母差遣做的事,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父母批評,應當順從地接受,不要頂嘴。即便父母說得不正確,也要等父母教導完后再和父母慢慢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