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后,國際政治局勢發生了深刻轉變,諸多“戰略意外”的頻發,使得百年變局下的國際社會更加不穩定、不確定。后冷戰時代中美之間的包容性競爭取代了冷戰時期美蘇的對抗性競爭,降低了東盟國家的外部結構壓力,使其獲得了對沖空間。同時,國家能力的強弱和特定時期結構壓力的變化則影響著具體的對沖形態和強度。本文以新古典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為依據,提取出結構壓力和國家能力兩大變量構建了新的理論模型。冷戰后東盟國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從對沖轉為戰略調整并傾向追隨的國家、穩定對沖的國家和由追隨到試圖轉變成對沖的國家。通過對意識形態、對沖的強度和形態、政治體制及與中美兩國關系的把握,本文分別從這三類國家中各選取一個典型國家作為代表性案例進行考察,即菲律賓、馬來西亞和老撾。繼而,本文對東盟國家與中美之間的非對稱性權力關系結構、三國采取或偏離對沖戰略的側重點和依據、三國的戰略目標及對沖戰略的經驗等情形進行了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