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站在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角度,探析國土空間中的經濟活動中的經濟關系,揭示國土空間上的生產關系或資源配置情況,在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厘清國土空間上經濟活動的本質聯系:從市場和政府失靈的角度探討國土空間經濟活動的矛盾現狀;以城鎮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上經濟活動的各項統計指標為基礎,測算國土空間格局的優化度,總結提煉其時空演變特征;考察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生產者考慮交易成本,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時我國三類國土空間的區位關系、國土空間上經濟活動的協調以及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中的市場機制;基于從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理論模型中得出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方式,提出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理論機制;通過實證檢驗,研究理論模型中推導出的城鎮空間集聚效率、農地生產率、生態服務價值對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作用;實證檢驗結論的普遍適用性;實證檢驗政府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以及市場對資源的配置對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作用,以及在經濟社會環境異質性的情況下不同區域存在的差異;以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為起點,以尊重微觀主體經濟活動的規律為基礎,指出我國國土空間格局優化的理論啟示。
鄭麗楠,女,1993年生,河北保定人,經濟學博士,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經濟學、國土資源經濟,主要關注國土空間格局優化、農地制度與鄉村振興等問題。重點工作是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專業核心課程中知識的講授與傳播。近年來,主持一項教育廳課題,參與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在《江西財經大學學報》、《宏觀質量研究》、《科學決策》、《當代經濟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參與出版學術著作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