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合理性問題,可說是在不同時代哲學家們建構的公共平臺或對話語境中,所生發出來的一個最為根本的認識論問題。具有不同立場與傾向的哲學家們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對之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思考、探究與爭論,豐富并擴展了知識、信念以及合理性等思想觀念的內容。本書稿以現代西方哲學認識論為基礎,以知識和信念的區分為視角,對圍繞著信念認知合理性問題而在不同學者之間展開的對話與爭論,進行歷史性的概括、歸類與分析,以期在現當代的處境中對信念是否具有理性的以及證據的合理性意義,有著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和認識。本書對這些爭論和對話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與分析,內容主要包括:基礎主義、證據主義以及社會、文化、語言和心理等層面的批判,擴展或修正了的基礎主義原則的解釋,情感、意志和道德等因素的說明,語言游戲、思維框架和符號理論等廣義意義理論的闡釋。本書所涉及的信念概念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合理性問題最早生發于希臘哲學和中世紀哲學的討論中;本書對這一歷史淵源作了簡要的追溯,并對“理性”、“信念”、“合理性”以及知識、意見、證據主義、基礎主義等概念的含義,做了基本的界定與分析。
翟志宏,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哲學學院宗教學系系主任,主要從事宗教學、宗教哲學和中世紀哲學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出版有《阿奎那自然神學思想研究》、《哲學、宗教與文化》和《托馬斯難題:知識、信念與合理性》等專著,在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多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和《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收錄轉載;主持或參與了有關中世紀哲學文獻、托馬斯·阿奎那與中世紀哲學、現代宗教哲學問題和中國現代宗教學術思想史研究(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子課題負責人)等國家和教育部多項理論課題的研究。長期從事“中世紀哲學史”、“宗教學概論”和“宗教哲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