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歲月總是充滿了徘徊和迷茫,沒關系,誰都曾經這樣。沉下心來,你會發現,你比想象中更強大。研讀以弱勝強的內在邏輯,在現實中找到看待自己優勢與劣勢的全新角度,挖掘內在超出強者的可能性。只要你掌握了正確的思考方式,你也能在最短的時間激發你內在的潛能,釋放能量,改變命運,創造一個全新的未來!
本書告訴我們,用嶄新的眼光審視眾多以弱勝強的故事,向弱勢群體和不適應生活的人展示取勝的原因和方法,特別是在與強者的對決中,我們要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堅持自己的原則,適時讓自己堅決、果斷一些,給你以堅定的力量,讓我們思考應該如何更積極地度過人生。
張煒,畢業于河北大學新聞學院。某主流雜志首席記者,專注人物專訪方向,多年來采訪過大量文體明星等各界精英,擅長溝通論研究。曾在全國高校辯論賽擔任主辯教練,在校期間曾連任校辯論協會秘書長。著有多本人際交往、溝通方面的書籍。
01 設定底線,拒絕一味妥協與忍讓
面對任何誘惑,都要堅守底線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見這樣或那樣的誘惑。有食色男女間的性欲誘惑,有權錢交易的物欲誘惑,種種誘惑紛至沓來,讓人難以招架。誘惑,會讓人背離信仰、泯滅理性、放棄追求。被誘惑俘虜的人們,言行中難有道德可言,他們為了滿足對誘惑的追求,可以毫無底線、毫無理由地傷害別人,違背社會公德。
誘惑極易讓人走上不歸之路,走向人生的最低谷。誘惑可以看成是一種道德的缺失,以及自制力的不堅定。心理學家曾說過,一個人所追求的任何一種欲望,不管其誘惑的介質是什么,總是存在著道德上的底線。正是這種道德上的底線和限制,才讓這個社會能夠有序地運作,不至于為了誘惑進入瘋狂的狀態。
《世說新語》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
東漢末年,北海郡人管寧和華歆是一對要好的朋友。他們兩人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而眠,相處得很和諧。有一天,兩人在園中鋤菜。管寧一鋤頭下去,居然挖出了一塊黃金,管寧不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在后面看見了,明知道讀書人講究修身養性,不能拿不義之財,但心頭難耐,還是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了搖頭。
過了幾天,兩人正在屋里讀書,街上有達官貴人經過,乘著華麗的車馬,敲鑼打鼓,很是熱鬧。管寧像沒聽見一樣,繼續認真讀他的書。華歆卻坐不住了,跑到門口觀看,對達官的威儀艷羨不已。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后,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性情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如同這草席,再也不是朋友了。”
可見,一個沒有底線去服從誘惑的人是不值得別人尊敬的,更不會有人會愿意與之結交。因為抵抗誘惑的能力不強,朋友不知道他會在什么時候,什么樣的誘惑下背叛自己。這無疑是一個“定時炸彈”,遠遠地避開他才是最佳選擇。
日本四大商圣之一稻盛和夫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及“君子散財,行之有道”,他說:“這是利他之心的回報,為對方著想似乎傷害了自己利益,但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正是他這種經商之道和面對誘惑保持底線的行為,他才能夠連續將兩家企業推進世界五百強。
錢財的誘惑只是最基礎的誘惑,還有利益誘惑、權利誘惑、美色誘惑等等。每個人都有他的欲望和追求,所以每個人都有難以抗拒的誘惑。面對這些光怪陸離的誘惑,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改變自己的欲望和追求,那樣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罷了。不如,樹立起自己的道德底線,秉承“君子有所為,有所為不為”以及“勿以惡小而為之”的理念。通過道德的壓制和社會責任感的驅散,使自己達到面對任何誘惑,都能堅守住底線不動搖。
曾有一位哲人說過:“開放的世界,到處都有溫柔的誘惑陷阱,沒有誘惑的世界,是單調的世界,應該感謝誘惑,它時時拷問著一個人的良知,處處檢驗著一個人的德性。”如果你能感知到誘惑而不被誘惑,或者說少被誘惑,證明你的內心是強大的,且你將比別人享受更多的生活樂趣。
要知道,道德底線的堅挺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成敗。公元前44年,馬克?安東尼在愷撒遇刺后掌握了西羅馬統治權,版圖中包括埃及。在一次巡游中,安東尼抵擋不住埃及王后克莉奧帕特拉的美色誘惑,并在克莉奧帕特拉的慫恿下,征討東羅馬,結果在一場關鍵性戰役中戰敗,一年后被迫自殺身亡。死前,他指天嘆息:“我是被誘惑殺死的。”安東尼的失敗便是來源于道德底線的打破,沒有經住誘惑的考驗和征伐。
誘惑是“潘多拉的魔盒”,里面藏著的不是美好的事物,而是瘟疫、疾病、痛苦、沉淪。老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誘惑如同泥潭,當你邁出了可怕的第一步,自身的“免疫力”就會下降,逐漸墮落。當你經受住了誘惑,那便是一次對心靈的凈化,你的意志會更加頑強,你的眼神會更加堅定,你的思想會更加通徹清明。
況且,在道德上有所堅守的人才能在社交中為人尊崇,他們值得信賴,也值得依賴。古人云:“無欲則剛。”我們也許做不到無欲無求,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做到面對誘惑的時候,堅持自己的底線,不要越人際交往的雷池半步。
交深言深,交淺言淺
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有深有淺,深者無所不談,淺者無所可談。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便是對此最好的注解。交情不深的朋友不必去說太詳細、太多的話,否則就是失言。交淺言深,就是把自己的感覺或信息,送給了不需要它的人,使自己陷于尷尬的境地。交淺言深,善意地調侃,說不定無形之中就會被對方當成不能忍受的惡意攻擊。
《菜根譚》中寫道:“見人只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與人交談的時候,不管對象是誰就先發泄一通,口不擇言,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和盤托出,往往會惹得別人不快。或是因為暴露了自己不該暴露的弱點和想法被人抓住把柄。倘若你遇到的是居心叵測之人,就要為你說出去的話付出慘痛的代價。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服子的人,才高八斗,遠近聞名。有一次,他的朋友馮忌向他推薦一個人,服子見了他之后,告訴馮忌說:“你給我介紹的那位朋友很不好。”馮忌連忙詢問原因。
服子接著說道:“首先,他見我就笑,這是輕慢,說明他為人不夠嚴謹;其次,談論道理時不稱頌自己的老師,這是背叛,說明他不懂禮儀;最后,和他交情淺薄卻深談,這是惑亂,這樣的人肯定會禍從口出。我勸你早點遠離他。”馮忌慨然允諾。
蘇軾曾說:“交淺言深,君子仰戒。”意思是說對那些與己關系比較淡而且彼此又交情不深的人,絕對不可暢所欲言。否則,將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甚至禍患。要知道,交淺言深,在不清楚對方意圖的情況下,給予太多的承諾,會令自己陷入沒有信用的境地;把自己的隱私輕易地交給了可能對自己有威脅的人,事后你可能就要時時處于戒備的狀態;在得不到預期的回應后,你會表現出不能控制的嗔怪和懊悔,破壞平靜的心情和原有的感情。“肚子里擱不住事”,那么就很難交到真正的朋友,或許會因失言而累及自身。
其實,大部分人是不會在真正“交淺”的時候“言深”的,毛病都出在自以為是上。什么話都向對方和盤托出,等碰了釘子以后,才發現彼此其實并不很了解。古人云:“白發如新,傾蓋如故。”有的人,一起相處到頭發都白了,還不能互相了解;有的人,一見面就能夠心心相印。所以,我們千萬不要把交情的深淺和認識的時間長短聯系到一起來,它們不一定成正比。
言深需要的是默契,需要的是心有靈犀,需要的是互相了解和信任,而不是看認識的時間長短或者住的遠近。請記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思想達不到契合,永遠都是淺交。
初次見面的朋友之間,互不了解,交談一定要掌握好尺度。突兀地進行深談,一般人都難以接受。打個比方,一個你第一次見到的人,不斷地對你倒苦水,說他家那本難念的經,老婆怎么樣不理解自己,孩子多淘氣,想必你聽著也是索然無味,甚至會覺得對方是個神經病。這就是交淺言深的一大弊處,很容易讓話題走入錯誤的區域,引得雙方不快,從而讓交流收不到良好的效果。有時候,交淺言深還會嚇到對方,讓別人以為你對他有什么企圖。
交友中,切忌不能交淺言深,那樣只會讓交際變得唐突,讓關系和氣氛變得尷尬,讓別人失去同你交往的興趣。過于明顯地表現出與對方談論的欲望,以及過于激動的言談,均會讓人覺得你沒有社交禮儀和風度,從而達不到社交的目的。這是一種交際的致命傷,我們一定要謹記面對交情淺的該說的說,不該說的要只字不提。有選擇地進行交流,讓氣氛愉快又不會沉寂,不要因為找不到話題就瞎說、胡亂說,那樣只會效果更差。
滿飯可以吃,滿話不宜說
有些人說話喜歡說得很大,說得很絕對,可能是出于個性,豪爽慣了,也可能是出于好面子,怕言辭閃爍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譬如說一些“不成功則成仁”的話:“這事包給我了!”“我一定給你漂亮解決掉!”“小事一樁,何足掛齒!”等等。在一開始就把事情定死了,沒有一點回旋的余地。等真的遇見突發狀況或者人力不能改變的狀況時,就不好意思再收回自己的承諾,折了面子不說,還留給別人說大話的口實。
常言道:“滿飯可以吃,滿話不能說。”對于朋友的請求,你可以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或“我全力試試看”等話語。對于領導的交代,你當然要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話。這些都是給自己留后路的做法,沒有人能保證事情一定能辦好,突發狀況隨時都可能降臨,把話說得太滿,就是把自己前方的路堵死。而且,這樣說也不會有損你的誠意,反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情沒有辦成,也不會太過責怪你。
一列開往洛杉磯的火車上,有兩位推銷員,在同時推銷同一款產品——螺旋狀的襪子,這種襪子的優點就在于它的透氣性。
推銷員斯凱洛隨手拿起一只襪子,對一位男乘客說:“來幫幫忙,拿住襪子一端,使勁兒拉。”說著,他就與這位乘客對拉起來,襪子的韌性的確很好。然后他又隨手拿起一根長長的針,在拉得繃直的襪子上來回劃動,襪子也沒有損傷,說:“看一看,這種襪子不易抽絲。”緊接著他又拿起打火機,在襪子下面輕快晃動,火苗穿過襪子,而襪子也未受到損傷。
介紹完之后,斯凱洛把襪子交給乘客們傳看。一位乘客有意地拿起針,輕輕一劃就在襪子上劃了一個洞,原來只有順著紋理劃才不會被劃破,反著劃則很容易劃破。另一位乘客更是直接拿出打火機要實驗下是否真的燒不著,斯凱洛趕忙攔住,補充說:“襪子并不是燒不著,我只是想證明它的透氣性好。”雖然最終大家理解了他的意思,但是很明顯他的話影響了乘客們的消費情緒。
另外一位推銷員比爾也是一邊說一邊演示,不過他的介紹就很有科學性,沒有任何夸張的話。他還補充道:“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學性,襪子怎么會燒不著呢?它也是棉織品,我只是在證明它的透氣性好,它也并不是劃不破,穿不破的。要知道,就是鋼鐵也會磨損的時候。”這番介紹沒有給天性愛挑刺的顧客留下可乘之機,比爾的銷售額明顯比斯凱洛的要好得多。
有一位社交大師說過:“當我在約束我自己的言行的時候,在使我日趨合乎情理的時候,我曾經有一張言行約束檢查表。當初那張表上只列著十二項美德,后來,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我有些驕傲,說這種驕傲經常在談話中表現出來,使人覺得我盛氣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這位友人給我這個難得的忠告,我意識到這個缺點足以會影響我的發展前途。隨后我在表上特意列出‘虛心’一項,提醒自己時刻注意,我所說的話,一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傷害別人情感,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確定的詞句,如‘當然’、‘一定’等,而用‘也許’、‘我想’來代替。”
有時候,一句話就能決定你事業的成敗,決定了你接下來要走的路程,決定了你在社交中的地位和受歡迎的程度。把話說得太滿,容易和人產生沖突,容易讓人失望。說話說得太滿的人在社交中會平白無故地樹立起強勢形象,難以博得別人的尊敬。甚至不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支持以及贊賞。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流中,一定要給自己的話留下回轉的余地,一定要用婉轉式的承諾,以下幾點尤為需要注意:
1.不能違背常理
違背常理的話一般都是大話,極容易造成惡劣的影響,從而使別人對你產生負面印象。
2.不要把話說死
譬如說,斬釘截鐵地說:這件事一定是這個樣子的,我不可能錯……類似過于絕對的話,這會讓別人在心理上產生排斥感。就算表面上沒有駁斥你,也會腹誹你的能力,把話說得太死,不會給你的話平添任何可信度,只會讓人心生懷疑,心生顧慮和偏見。因此,倒不如這樣說:“這件事就是我說的這個樣子,應該不會錯。”或許會更容易讓人產生認同感。
3.說話不要互相沖突,要前后一致
有些人因為說話說得太滿,容易出現前后矛盾,這點常常容易為人詬病、遭人攻擊。讓你無法反駁,畢竟那是你自己說出來的話。
4.話要說得圓潤
當我們為了某個目的與他人談話時,話就要說得圓潤一些,話說得太直,會激怒對方,即便是自己有理。說得圓潤一點,能給我們留下一定回旋的余地,從容地達到我們談話的目的。
社交中的言談是一門學問,如何才能說好,說得動聽,說得不會惹人不快,不會因說話犯錯……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無論如何,話說太滿始終是我們要規避的一個雷區,它和人性中的多疑、不屑相違背,是拓展人脈的大忌。把話說得太滿,并不代表你就有自信,你就值得別人信賴。要知道,謙虛和謙卑才是社交中的智慧之道,真正自信的人,懂得說話的尺度,反而不會把話說得太滿、太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