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中不斷得到補充和發展,但在某種意義上說,卻也在有意或無意間造成了偏離,也變得僵化。當我們今人剝開它在外面固化的硬殼后,卻可以發現其核心的東西――孔子的思想,其實是富有多么鮮活的務實精神與人性表達的意義。比如在孔子那里,禮儀的本質特征和終極目的,不是人性的泯滅而是弘揚;孔子也不諱言自己求富貴的愿望,以及孔子對“執干戈以衛社稷”的勇武血性的頌揚,等等。
本書就是一部力圖將歷史與當代接軌,立足于當下社會的現實和中西文化參照對比來解讀和還原孔子思想的哲思隨筆著作,作者以清新雋永而又飽含理性情感與思辨精神的文字,對承載孔子的儒學思想的《論語》等著作進行探賾發微,對其所蘊含著的人生價值、生活哲理、社會倫理建設等方面進行探索,從一般道理進入智慧層面,賦予孔子思想嶄新的價值觀照,是一部能夠直抵孔子內心的作品。翻開書的當下,你會被作者創造性的解讀所吸引,在書中遇見孔子,走近孔子。
★ 孔子思想已過時?NO!是你太Out! 孔子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對當代人的生活仍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翻開此書,走近孔子! 跟隨孔子這位偉大的人類思想導師,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 ★國學經典《論語》承載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此書作為一本闡揚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思想的國學著作,得到了著名國學大師饒宗頤的高度認可。饒宗頤先生揮毫潑墨,題寫了“走近孔子”四個大字作為此書書名。 ★全書列舉大量實例,旁征博引、反復論證,充分說理。行文回環曲折,張弛有致。文風樸實生動、簡捷透辟,有如格言、雋語,令人讀起來卻倍感縱橫如意,格調輕松!锉緯鴮阕呓鬃,歸入至圣先師孔子的門下,學習儒學經典《論語》中的諸多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價值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讀完此書,你會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產生更加深刻的體味和領悟;本書在你的社會生活和人際關系中將具有更實用的指導作用。
王恩來,1956年2月26日出生,遼寧省大石橋市人,祖籍山東黃縣(今龍口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孔子學會名譽會長。熱衷于孔子和傳統文化研究,兼及雜文、隨筆寫作。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國內哲學動態》、《文史知識》、《孔子研究》等報刊發表文章,有些文章在國際和國內學術會議上交流,被一些報刊轉載或收入文集。1992年在亞洲出版社出版雜文集《期待》;2005年在中華書局出版學術專著《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于2007年再版。
君子成人之美
鳥獸不可與同群
逝者如斯
仁者人也
智者利仁
克己復禮
過猶不及
無可無不可
敬鬼神而遠之
知天命
天何言哉
見利思義
君子食無求飽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
樂以忘憂
君子之道
有教無類
述而不作
古之學者為己
訥于言而敏于行
辭達而已
三月不知肉味
君子和而不同
勿欺也而犯之
政者正也
執干戈以衛社稷
弋不射宿
雍也可使南面
近者悅遠者來
色難
祭思敬
子溫而厲
后記
1.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前者是善舉,后者是義行。積德行善累義,在孔子和儒家那里是仁人君子的風范,是人性的卓然展現。后世的一些宗教家,也多秉持類似的主張,如佛家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比孔子小 500 多歲的耶穌亦曾說過:“我來,不是為了破壞,而是為了成全。”兩相比較,可謂圣人所見略同。
2.在天地所生萬物中,人是最為尊貴的,就應該得到重視和關愛。在西方宗教里,這種愛來自神或上帝?鬃硬幌嘈磐饩壵龋始耐谌祟愖陨恚瑢⑵浣缍閷偃说姆懂,即“仁者,人也。”將“仁”視為人之所以為人的規定性,就將這一道德概念哲學化了,并成為孔子道德體系建設和人生哲學的基石。
在孔子那里,禮儀的本質特征和終極目的,不是人性的泯滅而是弘揚,是以仁愛為精神動力的尊重他人權利和感受的優雅表現,或曰風度。一個民族——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如果沒有教養,不講禮儀規則,無視國際慣例和公序良俗,即使經濟強大了,也難以躋身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3.孔子以“過猶不及”釋“中庸” ,從而使“中庸”成為體現對客觀事物質的規定性和度量分界的認識,是對矛盾構成及轉化規律的揭示,從而成為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和人的思想行為的重要方法,是孔子理性智慧和辯證思維的集中體現。在孔子辭世約150年后,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收獲了與孔子相近的認識成果。

4.死亡既然是真實的,就必須勇于面對。與其沉湎于莫須有的虛懸期待,莫如在有限的人生中活出自己的精彩。所有相信科學并勇于直面人生者都會看到,人的幸福既不在宗教的彼岸,也不在死后的未來,而在有限的生存階段,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戰勝艱難困苦所獲得的每一個具體收獲之中,在仁的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實現:愛與被愛。
5.有教養的人也就同時擁有敬畏之心,沒有教養的人,則會做事不講規矩,沒有底線。所以,孔子以自然法則和人文精神置換了傳統天命觀的神秘內涵,以“知天命”和“畏天命”去成就君子人格,意義十分重大。用李澤厚先生的話說,就是“替代了宗教圣徒的形象又具有相同的力量和作用”。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特質。

6.孔子指認“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諱言自己求富貴的愿望。但孔子主張“以其道得之”,倡導“見利思義”,追求的是財富獲得的正當性?鬃舆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边@并非清高的固執。浮云是淺淡而易逝的,一個靠不正當手段謀得富貴的人,會充滿不安全感,也就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