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慢
經過多年切身體驗的感受,我認為如果生活要獲得真正自由,一個人必須學會放松油門,把生活快車慢駛下來。慢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我又認為自己動手泡茶喝,真是慢得心無掛礙。
泡茶前,細細把桌面擦干凈,然后點火燒水。水煮開后,取出茶葉,溫壺,置茶入壺,浸泡,茶泡出來了,鄭重地拿起茶杯,欣賞茶湯那天然美色,然后閉上眼睛嗅聞那用清風明月醞釀的茶香,最后吸啜入口,慢慢咽下,追隨那甘醇滋味湲湲流至心田。
因為要使茶能表現出真正的鮮靈,所以泡茶時有指定的份量和應用時間,因為要充分利用每一秒鐘以及手上的資源,所以每一個泡茶動作皆被肢解得十分仔細而準確,因為要準確,所以會慢。因為慢,所以我們會對泡茶時所面對的物與物、物與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給予體貼呵護,不貿然漠視。整個流程從生疏到熟悉,從有法到無法,是我們馴養慢哲學的最佳選擇。
喝茶慢,生活慢,慢有道理
參加茶會時品茗者入場就座前,就把手提袋放好在衣帽間,用舒適的姿勢將自己安頓好,關手機,靜靜安坐,勿慌張浮躁。
泡茶師親自挑選茶葉,根據茶葉性質,以及要泡出美好的茶湯之目的設置茶席,采用嫻熟、專業茶法沖泡,根據茶葉的風格來決定茶葉要放多少,水溫要多高,浸泡時間要多久,制作出香味最好的茶湯。入席后該站定或坐定,勿搖搖擺擺或站得斜斜的,要淡定自在看看品茗者,微笑致意,這是等一下自己要泡茶給他們喝的人,值得高興。
品茗者接到茶后,閉上眼睛嗅聞茶香,細細看一看茶的湯色,再小口小口把茶吸進嘴巴,含著啜飲,慢慢享用茶的香味。
像這樣的茶會,需時短則20分鐘,長則2小時。沒有用心的人往往都覺得時間太長了,為什么要等那么久,泡茶喝茶怎么要搞得那么復雜。因為品茗者沒有讓自己了解整個程序的含意,不理解就難品味它好在哪里,即使幾分鐘也覺得太長,沒法忍受。
專注投入的人發覺時間好像過得特別快,才喝了三道茶而已就要結束了,剛剛有心滿意足的樣子。懂得個中情況當然也就懂得品質在哪里,以及他要怎么欣賞它,即使兩小時不覺其長。
比如地方的建設也是這樣:有些人不耐煩走小路(塞車是另一個問題,不在這里談。)或認為進步就是要快,經常想到的是要穿過大山的心臟蓋建高速公路,推掉老房子砍掉所有的老樹來建造快鐵,這些往往破壞很多美好的景觀,也切斷人與地多年相處的氣場,換來的只是節省一小時的車程,這是較粗糙的城市發展。我們認為寧可多花半小時而保護這個山的景觀,該繞一個彎就繞一個彎。
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充分利用時間,事實上在分秒必爭生活節奏越快的社會,越需要一些“慢”的東西讓人們調節,“慢”代表一些可耐咀嚼、讓心靈得到安慰的感受,所以越文明越進步越發達的地方,屬于“慢”的事物越能蓬勃成長。因為我們說的“慢”,不是速度的慢,是精致的慢,精細的慢,像藝術:畫、音樂、歌劇,像精致餐飲、靜坐這些項目,它們都有嚴謹的步驟,充滿了繁復的細節,那是慢的美,慢的精致,人們通過不斷重復練習里面的程序而讓生活過得更有品質。比如參加茶會時,不在大庭廣眾隨便弄出干擾聲音,顯示了這個城市的成熟,人們有心情顧及他人,這也是細膩的養成。比如泡茶師掌席時有充分能力表現出自己的信念,清楚知道自己該如何實施茶法,那也是一種優雅的“慢”。
比如在茶道生活里,很多人反對泡茶要計時,反對要有茶水比例的觀念,他們說茶道就是要自由的,隨意的,這樣計算不好,以為不計算時間就可以節省時間,就可以“快”,還說泡茶要淡雅就好,沒有說非得怎樣不可的道理,以為這就是“慢”生活。要是泡茶時隨便喜歡浸泡多久都可以,隨便喜歡泡多淡多濃也可以,這只是粗糙喝茶,讓茶造成失誤的情況多,如果這樣,泡茶喝茶又如何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呢?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茶要怎么泡,怎么喝,依據應實施的方法與時間,我們才有辦法欣賞它和享用它。
我們也只有在充分了解要怎么穿衣服,怎么吃東西,怎么走路,怎么刷牙,怎么梳理好頭發,然后我們才有辦法讓自己過得愜意,充分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