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學用書:中醫學概論》的編寫內容,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診療基本技能兩個方面。全書分為十章。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方面包括,中醫學的發展史及其基本特點,哲學思想,中醫學正常人體觀,疾病觀等;診療基本技能方面包括,診察技術,治療原則與治法,中藥、方劑等。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結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和今后工作的實際需求,堅持少而精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確保充分闡明中醫學基本理論特點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度取舍和重點突出,在最后一章介紹了內服、外用的傷科常用方藥。另外,在第三章中醫學的正常人體觀中又引入了相關的圖表,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書后附有方劑索引及參考文獻,以資查閱。
本教材由首都體育學院周軍教授任主編,成都體育學院熊若虹教授任副主編,首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集美大學體育學院、人民體育出版社等單位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學用書:中醫學概論》的編寫、出版工作給與了熱情幫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學用書:中醫學概論》編寫過程中,馬麗華、焦波、李蕊等同志在資料整理、文字錄入、勘誤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謝。
教材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套規范的、系統的教材建立,標志著一個專業發展的成熟。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自1990年建立至今,已有17年的發展歷程,目前本專業正處于蓬勃發展的態勢,不少體育院校、醫學院校相繼建立了該專業,但與此不相適應的是教材建設卻相對滯后。盡快組織編寫本專業課程的系列教材,是眾多專家的強烈呼聲,是專業發展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對照《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所規定的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以及學生所應獲得的知識和能力,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培養“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重創新、高素質、廣適應”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我們對教材編寫的原則、綱目進行了反復調研論證,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及多次集體討論后,編寫了這本運動人體科學專業教材《中醫學概論》。
本教材的編寫內容,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及診療基本技能兩個方面。全書分為十章。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方面包括,中醫學的發展史及其基本特點,哲學思想,中醫學正常人體觀,疾病觀等;診療基本技能方面包括,診察技術,治療原則與治法,中藥、方劑等。教材編寫過程中,我們結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學生的特點和今后工作的實際需求,堅持少而精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確保充分闡明中醫學基本理論特點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適度取舍和重點突出,在最后一章介紹了內服、外用的傷科常用方藥。另外,在第三章中醫學的正常人體觀中又引入了相關的圖表,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書后附有方劑索引及參考文獻,以資查閱。
本教材由首都體育學院周軍教授任主編,成都體育學院熊若虹教授任副主編,首都體育學院、成都體育學院、武漢體育學院、天津體育學院、集美大學體育學院、人民體育出版社等單位對本書的編寫、出版工作給與了熱情幫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謝。本書編寫過程中,馬麗華、焦波、李蕊等同志在資料整理、文字錄入、勘誤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謝。
教材編寫是一件科學嚴謹且有著重要意義的工作,它不僅要求編寫者具有相應的學識和文字表述水平,而且還必須有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高度的責任心。經過我們的努力,本教材雖得以成文付梓,但限于我們的水平,書中的錯誤與不當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院校師生和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以便進一步修改、完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中醫學的歷史沿革
一、中醫學的起源
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三、中醫學的保健養生實踐
四、中醫學治療方法
第二節 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
一、整體觀念
二、辨證論治
三、恒動觀念
第三節 中醫學的認知與思維方法
一、中醫學的哲學認知與思維方法
二、中醫學的基本認知與思維方法
第四節 中醫學的主要內容
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
二、中醫學的各種應用知識與技能
第二章 陰陽五行學說
第一節 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主要內容
二、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二節 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主要內容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第三節 陰陽與五行的關系
第三章 中醫學的正常人體觀
第一節 臟腑
一、五臟的主要功能和系統連屬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四、臟腑之間的相互聯系
第二節 氣、血、津液
一、氣
二、血
三、津液
四、氣、血、津液之間的聯系
第三節 經絡學說
一、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
二、經絡的功能與作用
三、十二經脈
四、奇經八脈
五、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第四節 體質
一、體質的基本概念
二、體質的分類
三、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四章 病因病機
第一節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內傷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四、體內可致病的病理產物
第二節 病機
一、正邪相爭
二、陰陽失調
三、氣機失常
第五章 四診
第一節 望診
一、全身望診
二、局部望診
三、望排出物
四、望舌
第二節 聞診
一、聽聲音
二、嗅氣味
第三節 問診
一、問寒熱
二、問汗
三、問疼痛
四、問飲食口味
五、問睡眠
六、問二便
第四節 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第六章 辨證
第一節 八綱辨證
一、袁里辨證
二、寒熱辨證
三、虛實辨證
四、陰陽辨證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系
第二節 臟腑病辨證
一、心與小腸病辨證
二、肺與大腸病辨證
三、脾與胃病辨證
四、肝與膽病辨證
五、腎與膀胱病辨證
六、臟腑兼病辨證
第三節 外感病辨證
一、六經辨證
二、衛氣營血辨證
三、三焦辨證
第七章 防治原則與治法
第一節 防治原則
一、預防為主
二、治病求本
三、扶正與祛邪
四、調整陰陽
五、三因制宜
第二節 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溫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補法
第八章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第一節 中藥基本知識
一、中藥的產地、采集、干燥和貯存
二、中藥的炮制
三、中藥的性能
四、中藥的用法
第二節 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桂枝
防風
荊芥
羌活
細辛
麻黃
二、辛涼解表藥
柴胡
薄荷
葛根
菊花
桑葉
第三節 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梔子
二、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白頭翁
……
第九章 方劑基本知識
第十章 傷科常用方藥
附錄:方劑索引
參考文獻
中醫藥學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它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是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醫學,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它是以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相交融的科學知識體系。千百年來,它一直有效地指導著養生保健和醫療實踐,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即使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中醫藥學仍以其特有的理論體系和卓越的診療效果,奠定了它在世界醫學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備受廣大人民所歡迎。隨著科學技術更加深入地發展,中醫藥學的價值與優勢越來越充分地得以展現,它必將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保健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第一節中醫學的歷史沿革
一、中醫學的起源
中醫學的起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根據考古發現,在距今約170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在自己的國土上生活、勞動著,他們憑借一些敲打的簡陋石器和原始群的活動,在與自然界和猛獸的長期斗爭中,求得了生存,并逐步積累了最初原始的醫藥衛生知識。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火的使用和人工取火的發明,對醫藥衛生的發展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火不僅能御寒、防獸,更重要的是它改變了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方法,提高了人類對自然界的占有能力,尤其是使人類由生食改變為熟食的生活方式,大大縮短了人體消化食物的過程,減少了腸胃病的發生。《韓非子·五蠹》中說:“上古之世,民食果窳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腸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燧人氏。”原始社會人們的生活、生產水平低下,條件極差。為了生存,人獸搏斗、氏族部落間的爭戰經常發生,再加上惡劣自然環境,外傷、風濕性疾病、關節之風寒濕痹等成為原始社會人們的常見病。對此,先民不斷地積累經驗,逐漸產生了抵御傷害的辦法和措施。發生外傷,人們用泥土、野草、樹葉和樹皮等敷裹傷口,后來人們逐漸地發現了一些適合于敷治外傷的外用藥。對于風寒濕疾病,人們創用舞蹈運動用以預防和治療,其中有些舞蹈就逐漸發展成導引療法。如《呂氏春秋·古樂》所述:“昔陶唐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