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2025:結構筑底與化危為機》在剖析世界和中國經濟形勢的基礎上,分析世界經濟的主要癥結和時代變局下的中國經濟新勢能。如今世界經濟正處于兩個繁榮期之間的過渡期,推動上一輪繁榮的動能已顯著衰退,中國唯有調整經濟結構、順應科技文明、切換發展動能,才能在經濟結構性筑底中化危為機。
世界政治經濟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地緣沖突加劇,逆全球化思維甚囂塵上,新舊產業青黃不接,諸多不利因素制約世界經濟走出衰退泥潭。困境之下,中國有自己的化解之道:以超級工程為代表的諸多大國紅利,多元新興產業合力接棒舊支柱產業,搶占科技紅利與數智高地,把握中國企業出海的新機緣,上述要素將共同構成下一階段中國實現經濟筑底的主要動力。多重挑戰之下,中國必須全面強化自身多元優勢,方能在結構筑底后進入下一輪繁榮期。
《中國經濟2025:結構筑底與化危為機》具體分析上述全球性挑戰和中國經濟獨特優勢,闡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新空間、新機遇。本書實證豐富,分析透徹,探尋中國經濟發展新動力,助力中國經濟實現結構筑底,適合對中國經濟發展感興趣的大眾讀者閱讀,也適合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參考。
世界經濟正處于兩輪繁榮期之間的過渡期,推動上一輪繁榮的動能已顯著衰退,中國乃至世界都亟須尋找進入下一輪繁榮的新動力。面對新舊動能切換的時代命題,中國如何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方方面面的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性筑底中化危為機?面臨變幻莫測的世界政治經濟環境、不斷升級的地緣沖突、甚囂塵上的逆全球化思潮、青黃不接的產業換代等時代挑戰,中國又有何化解之道?
大國紅利,推動中國經濟再起飛
多元新興產業,迎接科技文明
獨特中國優勢,化解世界經濟難題
2025: 結構筑底與化危為機?
對于2025年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走勢,各大機構的預判呈現明顯分化態勢。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和2026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2.7%,遠低于新冠疫情暴發前十年3.1%的平均水平。世界銀行在其半年度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指出,預計中國經濟增長率在2025年將進一步降至4.1%,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速預計將在2025年降至4.4%。與上述機構的悲觀預判不同,有些則給出積極預期。2024年9月25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新一期經濟展望報告,維持2025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3.2%不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上調2025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3.3%。其中,全球經濟新的增長動能正在新興經濟體內集聚。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中國經濟增速預期至4.5%。高盛報告則稱,已宣布和暗示的寬松措施將為2025年的經濟增長帶來0.4個百分點的貢獻,并將中國2025年實際 GDP增長預期從4.3%上調至4.7%。
對于2025年的經濟形勢,本書給出的論斷是:世界經濟處于兩個大繁榮的過渡期;當下世界經濟困局甚至遠比 9·11事件、金融危機、疫情時期嚴重得多且深刻得多,世界經濟將持續探底……理由是,推動世界經濟上輪超級大繁榮的一系列動能趨于消退,國際政經形勢趨緊,世界經濟結構趨于惡化,反彈動力不足,所有這些構成了判斷2025年世界經濟繼續探底的基本依據。
第一,政治可能導致經濟走向極端。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其選舉結果不僅影響著國內的政策走向,更通過復雜的國際關系網絡,深刻影響全球局勢與經濟走勢。以經濟為例,美國的貨幣政策、就業策略、產業導向等都與全球市場相互關聯。假設新一屆政府決定收緊貨幣政策,中國、日本等以出口為主的國家將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這不僅是經濟數據的變化,更是一種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的挑戰。此前,瑞銀集團曾預測,一旦特朗普重新上臺執政,很可能對中國產品加征高達60%的關稅,2025年中國 GDP增長率將降低一半,即從2024年大約5%的增長率變成2.5%的增長率,全球經濟還可能因為中國經濟的困境而進一步受挫。如今美國大選塵埃落定,特朗普重新上臺,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來說都是很大的不確定因子,勢必造成震蕩。
第二,戰爭將拖累全球經濟復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可能導致國際投資減少、貿易受阻、貨幣貶值等經濟問題,從而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就拿俄烏沖突來說,打了兩年半,直接打窮了烏克蘭、德國等國家。烏克蘭首當其沖,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已經有超過15000名平民遇難,接近3000萬人流離失所,而烏克蘭的經濟損失則高達7500億美元。
俄烏沖突還未結束,巴以沖突混戰升級,緊接著朝鮮半島又局勢緊張,戰爭風云此起彼伏。地緣沖突擴大化無疑將直接干擾2025年世界經濟的復蘇。世界貿易組織 (WTO)在其報告中指出,由于地區沖突、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等對經濟活動造成壓力,并可能擾亂航運與國際石油市場,因此,估計2025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將增長3.0%,低于此前預測的3.3%。
第三,后 WTO時代,脫鉤斷鏈 小院高墻甚囂塵上,阻礙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近幾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貿易保護主義回潮,世界開放指數呈下滑趨勢。世界貿易組織和其他機構預測,貿易碎片化和科技摩擦給最受影響的經濟體帶來的直接損失可能高達經濟產值的8%12%。中美貿易摩擦已經導致嚴重的貿易轉移和收入損失。更加不確定的市場環境會削弱消費信心和消費開支,抑制企業的投資熱情,從而阻礙經濟增長。2025年關稅壁壘將繼續成為國際貿易中的重要因素,對全球貿易流向和市場價格產生深遠影響。比如,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的政策,以及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的措施,都反映了這一趨勢。
第四,新科技、人工智能 (AI)、電動汽車等作為經濟繁榮的新變量,遠不成氣候,尚不能對原有經濟構成革命性的增長替代。從新能源汽車、AI、腦機接口到室溫超導,絕大部分新興科技要么停留在資本炒作階段,要么停留在初級階段,尚未普遍落地到商業應用上。蓋因科技本身難以一蹴而就,從研發到產業落地通常都需要5至10年。這也意味著,在新舊產業交替過程中,世界經濟在2025年仍然將持續蕭條探底。
方方面面的跡象表明,世界經濟繼續滑向谷底的難堪在2025年依然難以回避。雖然大部分機構看多中國經濟,將其視為化解世界經濟困境的關鍵變量。但是中國經濟也暴露了一些難以回避的問題,比如,三駕馬車總體趨緩,正增長指標都相對比較低,信心指數仍處于榮枯線以下,經濟內生動力面臨增長替代斷層的問題,各省市化債壓力凸顯,等等。只不過,相較于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2025年中國經濟在結構筑底的過程中將體現出 化危為機的新亮點。況且,2025年是 十四五規劃的盤點總結之年,直接影響2025年的經濟基本面。全球資本持續買入中國資產,顯示繼續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具體說來,中國在2025年逆勢筑底的新機緣和獨特優勢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從工具箱到制度安排初具雛形。比如,過去政府習慣利用貨幣政策放水來救企業,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放貸端,銀行為了盡可能避免壞賬,更愿向國企、大型企業放貸,不愿向民企、小微企業放貸。想要借錢的困難企業借不到,不想借錢的卻擋不住資本涌入。2024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領導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將加快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進程,從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中國還將加快修訂招標投標法,著力破解地方保護,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修訂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促進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及時支付中小企業賬款。同樣還有房地產市場,相較于以往翻燒餅似的政策,如今政策趨緩慢調,逐漸收斂到趨穩狀態,向市場經濟回歸。這些都說明中國制度性的調整已經實質性地動起來了,這無疑將持續對2025年中國經濟恢復、市場信心恢復釋放出積極信號。
其二,科技文明下的 重大工程疊加大國紅利,有利于拉動中國經濟走出危機。繼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之后,科技文明到來,科技經濟成為21世紀經濟文明發展的本質。現階段全球正處于科技文明初期,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邏輯,作為時代發展的新脈絡,科技文明正在而且必將進一步重構人類的多維度文明,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社會的發展都將深深打上科技的烙印。但是,科技文明需要大量的資本資源投入、巨大的消費市場,以及完整的產業鏈,這些都是小國不具備的。大國不論是領土面積、軍事實力、經濟基礎、工業基礎、人口素質、科技創新還是國際影響力都更勝一籌。況且,中國特殊的 舉國體制也將為國企、民企乘風破浪、沖破國際上的政經圍堵保駕護航。據香港 《南華早報》等權威媒體截至2024年3月的統計,中國已實現 中國制造2025計劃中超過86%的既定目標。2025年借助大國紅利,將進一步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其三,新興產業雖尚不成勢,但在多元化崛起過程中也將逐漸分化、稀釋支柱產業 一產獨大的風險。 《中國制造2025》提出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明確繼續支持電動汽車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2024年10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將提前謀劃2025年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大力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6G等新領域新賽道。2025年將是科技躍遷與行業重塑的分水嶺。中信證券預測描繪了一幅令人振奮的圖景:芯片與 AI服務器的市場需求,將在兩年內展現出令人瞠目的4倍以上業績彈性。這意味著,科技創新的浪潮不僅推動了產業進步,更將在資本市場上激起層層浪花。
其四,企業大航海時代到來,量大面廣的經貿合作空間正在打開,有利于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消化巨大產能,這將成為2025年中國經濟結構筑底的一大支柱。在東盟峰會上,國家領導人表示: 中越兩國的發展戰略持續對接、互聯互通持續加強、互補優勢持續釋放,經貿合作還有更大空間待拓展。背后的潛臺詞實際上就是 在海外做加法,打開新的經貿合作空間。蓋因統一大市場從國內到國外,龐大的過剩產能需要在世界消化,中國龐大的產能必須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2024年被定義為中國企業 出海元年,那么2025年中國企業出海的勢頭將更加迅猛。對此,除了比亞迪之外,長安汽車也已公開表示,將投資200億泰銖在泰國羅勇府建廠,總產能規模為20萬輛/年,一期產能為10萬輛/年,將于2025年第一季度正式投產。此外,還有一個亮點就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高新技術商品成為近期出口的主要拉動項,特別是電子設備、運輸設備等進出口增速達到兩位數。
毋庸置疑,中國經濟發展 一枝獨秀、優勢明顯,深刻把握并利用好、鞏固好、發展好這些重要優勢,既是2025年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逆勢實現結構性筑底的重要支撐,也將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問題的重要基礎。當然,新舊格局的切換需要階段性醞釀,甚至在多空對峙中會產生巨大的內耗,因此,有必要繼續做好2025年中國經濟結構筑底、未雨綢繆的長期準備。
王德培,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副會長。任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客座教授,常年為全國各級政府、各大高校、著名EMBA學院、央企、大型集團企業開設宏觀經濟形勢、國家地方戰略布局、頂層設計規劃等方面的前瞻性課程,領銜完成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央企、園區等層級的多項重大課題。
著有《中國經濟2016》《中國經濟2017》《中國經濟2018》《中國經濟2019》《中國經濟2020》《中國經濟2021》《中國經濟2022》《中國經濟2023》《中國經濟2024》《重新理解中國經濟》《地緣戰爭:歷史上的大國沖突》《金融原罪與金融文明》《第四次金融大爆炸》《人民幣的未來》《再平衡中國的優勢與美國的強勢》等備受關注的預測專著。
福卡智庫(FORECAST THINKTANK)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福卡取自英文forecast,意為預測,預言。憑借經濟預測、破解復雜、發展戰略、可行方案四位一體、相互促進的綜合優勢,成為業內的知名品牌,致力于打造中國原創智庫。2020年入選上海市重點培育智庫名單。
第一篇 世界態勢與中國方向
第一章 世界經濟持續探底
世界經濟真實態勢 /3
主要經濟體難以沖破掣肘 /6
中美經濟癥結:不在周期在結構 /9
判斷世界經濟的 四維坐標 /13
支撐世界經濟結構探底的主軸 /17
激活世界貿易增長之路徑 /21
第二章 中國經濟結構性筑底
無法回避的經濟困局 /24
中國經濟結構性脆弱 三維度 /27
唱衰中國趁勢而起 /28
如何正確解讀中國經濟? /32
中國解決問題的四大空間 /34
結構調整是被倒逼出來的? /37
經濟結構調整:化繁就簡的方式 /39
第二篇 危機兩面與結構分化
第三章 三駕馬車 之變
從 三駕馬車看中國經濟 /47
中國外貿格局演化 /51
外貿政經融合的境界 /53
消費時代變了魂 /55
以收入撬動消費 /58
投資拉動型經濟的背景變了 /61
中國三大投資趨勢 /65
第四章 樓市回歸市場與兵分兩路
房地產危機進入 深水區 /68
樓市迎來結構性演化 /72
三大基本變量變了 /74
從政策邏輯轉向市場主導 /76
二手房與一手房兵分兩路 /78
從 兩手房切換到 兩類房 /80
從土地財政到 市場財政 /84
第五章 超級國債與地方化債
債務危機:世界經濟 灰犀牛 /87
大國 以時間換空間 /90
地方債難題的根源 /93
地方化債與市場化改革 /95
央行借入國債與交易復式化 /97
央地界面再調整的機緣 /100
城投債 善敗計 /103
第六章 招商變天與園區謀變
招商變天成為世界性話題 /107
科技文明下的招商邏輯變了 /109
統一大市場 干掉招商辦 /111
園區經濟發生質變 /114
園區模式迭代之路 /117
打造園區產業集群效應 /120
鎮級工業園區 騰籠換鳥 /122
第七章 能源變局、 困局與拐點
全球新舊能源大變局 /126
油氣與新能源多拐點疊加 /128
全球核電 十字路口 /130
新能源與新儲能的交叉融合 /133
中國氫能產業蓄力之路 /136
光伏產業重構與增長替代 /139
中國成為能源多元化的主場 /142
能源讓中國算力 輕裝上陣 /146
第八章 AI進入科技文明主戰場
AI迎來史詩級爆發 /150
AI讓科技文明加速到來 /152
AI打破科學研究范式 /156
享用AI的理想與現實 /160
從技術偏態到應用生態 /163
中美AI競爭鹿死誰手? /166
如何化解AI能耗之困? /170
第三篇 新大陸與新機緣
第九章 大國紅利與基建工程
中國進入大國紅利時代 /177
大基建:大國紅利的承載池 /180
中美對外基建投資兩條路 /184
中國大基建的變革空間與大國擔當 /187
科技文明下的 超級工程 /191
第十章 支柱產業增長替代方向
支柱產業動能正在減弱 /195
新能源能否替代舊房產? /198
遙望生物經濟的彼岸 /201
旅游大時代讓GDP接地氣 /205
新游戲時代拓寬城市體驗大場景 /208
第十一章 科技紅利與數智高地
互聯網、數智科技重構世界 /212
智能手機或將消失于無形 /215
AI海嘯沖擊下的千行萬業 /218
搶占數字化轉型新高地 /221
人形機器人開啟新一輪經濟大繁榮 /224
第十二章 企業大航海時代到來
企業出海時代的新機緣 /229
企業出海中的注意事項 /232
海外經濟謀篇布局:平戰結合 /236
出海判斷標準之 五力圖 /239
美西跨企與中企模式 /242
企業新國際化的商業模式 /245
第十三章 穿越低谷的各方戰略
地域經濟:尋找 新大陸 /248
大都市:由建設轉運營 /251
商場:進化合與分兩條路 /254
品牌:內核與外延迭代升級 /256
企業:艱難時刻 進與退的戰略 /260
就業:從零工經濟到社會經濟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