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手術硬件設施迭代與手術方式精細化均呈飛速發展態勢,但患者術后泌尿生殖功能的受損仍是外科醫生面臨的棘手問題。因此有必要反思我們目前所秉持的手術理念與手術方式,思考如何從真正意義上保護患者盆腔自主神經的功能。 據此,我們基于前期大量手術視頻資料的分析研究,通過對局部解剖、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胚胎學研究,結合前人研究成果與同行交流心得,以臨床實踐中的問題為導向,著力組織編寫《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直腸腫瘤手術學》,旨在探討功能性TME的內涵,規范功能性TME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并結合實際工作與臨床研究,探討功能性TME的臨床應用,以饗讀者。 該著作在理論與實踐指導上包含大量原創性研究成果,對功能性TME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能得到同行的認可與好評。 本書圖文并茂,包含大量典型案例與手術視頻資料,便于讀者學習與理解,同時方便與同道交流,以期推動直腸癌手術學的發展與建設。本書可供臨床醫生閱讀學習,同時可作為醫學生的拓展性讀物,通過該著作的出版,有望推動功能性TME的應用,從而更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預后及術后生活質量,造福更多的患者。通篇共計10章,內容詳實,結構清晰。具體內容包括:引言;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胚胎發育學基礎;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局部解剖;功能性TME的內涵與理論體系的形成;功能性TME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功能性TME的臨床應用;功能評估的方法;盆腔植物神經切除后的治療;功能性TME的圍術期護理;結語與展望。末尾部分配有手術視頻資料供大家參考。
該著作從臨床問題出發,基于前期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研究,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備的理論體系與手術實踐方案,其學術水平達到了國際水平。該著作主要探討了功能性 TME的內涵,規范了功能性TME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并結合臨床研究及典型病案,探討了功能性TME的臨床應用。因此,該著作具有良好的閱讀學習價值,既可提高讀者對功能性TME的認識,又可以著作為媒介,提高功能性TME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從而在保證腫瘤根治的同時,力求改善患者的術后生存質量。本書圖文并茂,深入淺出,邏輯清晰,是臨床醫生良好的參考讀本,具有較好的出版價值。
結直腸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全世界范圍內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近年來,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僅2020年全年,中國新發病例約為55.5萬例,相當于每天近1500人被診斷為結直腸癌,其中直腸癌占比過半。針對直腸癌患者,目前采取多措施并舉的綜合治療模式。外科手術是治療直腸癌的基礎與核心。直腸癌手術具有操作空間狹小、血管神經走行復雜、周邊重要臟器多、總體手術難度較大的特點。一百多年來,全世界的醫學家們前赴后繼,不斷探索與革新著直腸癌根治術,以期降低局部復發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從1908年Miles提出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APR),到1923年Henri Hartmann提出保留括約肌手術,再到1948年Dixon提出保肛手術,直到1982年Heald提出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并以此作為直腸癌手術的金標準以來,直腸癌患者術后局部復發率降至5%~8%,術后生存率也顯著提高。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患者遠期生存率的提高,對于直腸癌,人們不僅僅要求根治和長期生存,還越來越關注患者術后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質量,使得直腸癌術后泌尿、生殖功能的恢復成為醫生和患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改善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與腫瘤根治逐漸變得同等重要。在保證腫瘤根治的前提下,*大限度地保留盆腔自主神經,進而保證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成為現代結直腸外科發展的趨勢。自1983年土屋周二首次提出盆腔自主神經保留術(PANP),到1991年Enker等將TME和PANP結合起來應用于直腸癌根治術中,PANP至今已被廣泛應用40多年。PANP的應用總體上使患者術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礙發生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有30%左右的患者術后出現泌尿、生殖功能障礙。究其原因,PANP更多地強調保留解剖學意義上的盆腔自主神經(PAN),但PAN的功能實則在術中或術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成熟,直腸癌PANP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腹腔鏡下TME的優勢凸顯,表現出較高的安全性,具有創傷小、恢復快,且遠期生存率與傳統開腹手術相當的特點。這是因為腹腔鏡可抵達狹窄的小骨盆,并對局部視野具有放大作用,更利于識別與保留PAN。然而,術中器械對神經的鉗夾、牽拉,神經周圍的熱傳導損傷,與神經伴行的血管受損,神經周圍的脂肪受損等仍是直腸癌患者術后泌尿、生殖功能無法顯著改善的原因所在。顯然,單純依賴手術硬件設施的迭代,還無法有效緩解直腸癌患者術后出現的泌尿、生殖功能障礙的尷尬局面。但腹腔鏡技術為我們精準識別臨床手術層面,進行胚胎學與局部解剖學相結合的研究,開啟了一扇窗,使我們能夠清晰窺見直腸周圍筋膜的解剖層次、脈管走行,以及PAN的位置與分布,有利于尋找并探索出更加安全的手術操作平面,并開展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直腸腫瘤手術學研究,以期減少直腸癌術中對自主神經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在保證直腸腫瘤根治的前提下,*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泌尿、生殖功能,從而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我們正是基于上述研究基礎與大量手術資料,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與同行的交流心得,著力組織編寫了《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直腸腫瘤手術學》,以造福更多的患者。本書基于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胚胎學發育基礎,對局部解剖及手術層面進行了研究,并重點探討了功能性TME的內涵與理論體系的形成,規范了功能性TME的標準化操作流程,*后結合實際工作與臨床研究,探討了功能性TME的臨床應用。本書精選了部分典型病案,生動地闡述了功能性TME的*新研究進展。本書共10章,內容翔實、結構清晰,希望對各位同道的臨床實踐有所幫助。本書出版之際,謹向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專家和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對本書編寫工作的大力支持。由于編者學識和水平的限制,疏漏與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鄭勇斌,醫學博士,University of Kentucky訪問學者,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療名家。現任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胃腸外I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副教授,外科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胃腸道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擅長胃腸道腫瘤的微創及規范治療,精通標準的胃癌根治術,胃GIST的常規和腹腔鏡手術,雙鏡聯合小胃癌和微小胃癌的微創手術,常規和腹腔鏡下結腸、直腸癌根治術等,手術完成數量與質量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形成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規范化、條理化的胃腸道腫瘤腹腔鏡與機器人根治術的操作流程與協作團隊等,并多次受邀在各大學術會議上進行演講與手術展示。近年來,創建了牽開式PPH手術方式;開展了ISR Ta-TME在低位與超低位直腸癌的保肛手術中的應用,在超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手術與盆腔自主神經的功能 保護研究中取得了較多的經驗與成果。在國內外首次提出了功能性TME,其術后泌尿、生殖功能保全療效取得了業內同行評議的認可。
第一章引言
第一節直腸癌概述/1
第二節直腸癌的治療現狀與進展/9
第三節直腸癌手術的歷史沿革/12
第四節直腸癌手術面臨的問題/15
第五節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評價/18
第六節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對直腸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18
第七節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應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20
第八節功能性全直腸系膜切除的發展方向與應用前景/21
第二章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胚胎發育
第一節直腸的胚層發育/24
第二節直腸系膜與盆腔筋膜的發育/26
第三節脈管發育/29
第四節盆腔自主神經的胚胎發育/31
第三章直腸及其周圍組織的局部解剖
第一節直腸與肛管/39
第二節直腸系膜/40
第三節血管、淋巴管、淋巴結與神經/42
第四章功能性TME的內涵與理論體系的形成
第一節功能性TME的定義和判斷標準/52
第二節功能性TME的發展進程/54
第三節功能性TME和TME的關系/56
第四節功能性TME和盆腔自主神經保留術(PANP)的關系/64
第五節功能性TME和其他神經保護術式的關系/68
第五章功能性TME的標準化操作流程
第一節功能性TME的評判標準/77
第二節功能性TME的質量控制/80
第三節功能性TME的關鍵節點/92
第六章功能性TME的臨床應用
第七章功能評估的方法
第一節排便功能/127
第二節排尿功能/136
第三節性功能/143
第八章盆腔自主神經切除后的治療
第一節排便功能障礙的綜合治療/150
第二節排尿功能障礙的綜合治療/151
第三節性功能障礙的綜合治療/152
第九章功能性TME的圍手術期護理
第一節術前準備與護理/156
第二節術中操作配合與護理/158
第三節術后護理/160
第四節出院后生活指導與宣教/162
第十章結語與展望
第一節功能性TME的研究進展與社會學意義/164
第二節后TME時代功能性TME的應用與推廣/165
第三節ERAS背景下功能性TME的臨床意義/166
第四節精準醫學模式下功能性TME的開展/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