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一統志》,是清朝官修的地理總志。全書共342卷。排次為京師、直隸,然后是各省。直隸及每省皆先立統部,冠以圖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職官、次戶口、次田賦、次名宦,皆統括一省者也。
其諸府及直隸州,又各立一表,所屬諸縣系焉。皆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勢、次風俗、次城池、次學校、次戶口、次田賦、次山川、次古跡、次關隘、次津梁、次堤堰、次陵墓、次寺觀、次名宦、次人物、次流寓、次列女、次仙釋、次土產。(《凡例》)其后續修、重修,基本上都是沿用這個體例。
從清康熙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前后編輯過三部,即康熙《大清一統志》、乾隆《大清一統志》和《嘉慶重修一統志》。
閱讀指南
修編本書,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比如首先要測繪、制作青海、西藏、新疆地區精確的地圖,編寫《西域圖志》等邊區的圖書,并動員各省官員收集、整理、上交有關《大清一統志》所需的資料等,工程也相當大。因此,總共歷時20年之久,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才全部完成。
本書完成后,即成了每一個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工作者的必讀物,而受到官方、學者的重視;同時,它也為我們研究清史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資料。可見,它的價值和重要性,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部地理總志。
當然,這部書也有其缺陷和不足之處,它的最大缺點就是只反映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為止。由于編輯者中學術水平不一,其中不少內容存在錯誤,封建糟粕也不少;還有,本書把當時派使臣來華的所有國家,統統稱作“朝貢各國”,列為專項,排于書尾,這和事實相去甚遠。當然,這是由于時代本身的限制,封建時代任何一部官修地理總志所不能避免的。但這并不能否定本書在學術價值方面的重大意義,也不能掩蓋其在世界歷史地理著作中的光輝地位。
作者介紹
穆彰阿(1782年—1856年),字子樸,號鶴舫,別號云漿山人,滿洲鑲藍旗人,清朝大臣。
穆彰阿為進士出身,歷任庶吉士、刑部侍郎、左都御史、理藩院尚書、漕運總督、軍機大臣、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等職。他擔任軍機大臣二十余年,善于揣摩上意,深受寵信,權傾內外。
在鴉片戰爭期間,穆彰阿主張議和,誣陷林則徐等主戰派,并主持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咸豐皇帝繼位后,重新起用林則徐等人,將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咸豐六年(1856年),穆彰阿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