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溪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9000多年前就有我們的先民在活動,春秋時期的姑蔑國曾在此建都。其后,從太末縣到龍丘縣再到湯溪縣,歷史在不斷變遷……但不變的是什么?不變的是姑蔑溪在流淌,越溪在潺流,白沙溪在喧騰,□水在咆哮,還有九峰山都見證了這變與不變的一切。而在如此的人事物景的紛呈中,演繹了許多美麗動聽的故事。當我們歷經一番“南山采菊”的孕育后,華建勇、趙風富編寫的《南山采菊湯溪古韻》終于呱呱落地了……
上篇 民間故事
1.呂洞賓與馬料豆
2.一個銅錢的故事
3.田螺精
4.蜈蚣、公雞與蛇
5.麥粉變雪
6.老虎與小偷
7.神仙挑山
8.機智的姐姐
9.劉羅鍋來這里喝茶
10.拜年
11.孝順的兒子成狀元
12.智了“御鶴”案
13.長明法師化緣造安樂寺
14.雞和觀音
15.徐伯珍九峰遇蛇
16.龍丘萇巧助木匠
17.屠夫與女鬼
18.農夫與水鬼
19.美女畫
20.老鼠的故事
21.七子斗蛇精
22.湯溪哄
23.沒問題
24.紅心帚起早五更
25.傻子背“搖機”
26.傻子打老虎
27.大家都來看
28.一箭六十石
29.獅子巖白茶
30.機靈鬼與貪財主
31.王員外和他的三女婿
32.清和橋趣事
33.白字先生
34.尼姑救人惹是非
35.文人驅賊
37.因禍得福
37.長工智斗財主
38.三個后生
39.甘露流芳
40.新娘治七虎
41.娘娘井
42.西楊山背“狗太公”的故事
中篇民問傳說
43.朱元璋賜封花鳥
44.朱元璋與黃巾蓓
45.朱元璋與七里街
46.朱元璋建縣
48.葛洪施救朱元璋
48.胡少卿修筑九峰仙洞路
49.黃大仙亮喉呼喝九峰茶
50.聰明的窮秀才
51.朱基奎的傳說
52.金守備杭城破陋習
53.鄭千斤的傳說
54.城隍廟神
55.銀娘的故事
56.胡森吃字
57.白沙老爺挑石灰
58.進四公剃頭
59.一字無罪狀
60.咬耳警逆子
61.“剃刀”驚皇親
62.巧計戲畢矮
63.機智脫險難
64.宋約的愛才胸懷
65.吳郎中九峰奇遇八大仙
66.三磚四瓦立本堂
67.九峰山的來歷
68.九峰龍潭傳說
69.九峰泉
70.五指巖
71.牛頭峰
72.九峰慈龍
73.威風凜凜的大小馬峰
74.碧潭闕影之謎
75.母子巖、馬頭峰的傳說
76.女媧雙乳峰
77.錦峰秀嶺里金塢
78.里金塢傳奇
79.里金塢村民的來歷傳說
80.里金塢出皇
81.里金塢出龍
82.落油雨
83.界牌塘的傳說
84.移山的傳說
85.龍頭山的傳說
86.毛竹尖和封山平的傳說
87.貞姑山的神秘面紗
88.上境“百順堂”傳說
89.湯溪的來歷
90.和尚圳的來由
91.橫山頭村的來歷
92.節義村的由來
93.七月半吃糕的來歷
94.蔥香餅的傳說
95.耕種的傳說
96.保稻節的傳說
97.四月初八吃烏飯
98.甘蔗作嫁妝
99.掛大算盤的傳說
100.席面上誰是老大
下篇 民間歌謠
101.哭嫁歌
102.送郎歌
103.討喜果
104.討果歌
105.水果歌(十二月果子歌
106.采茶歌
107.勸賭歌
108.時令歌(一
109.時令歌(二
110.時令歌(三
111.拜年歌
112.嫁女歌
113.二十姐姐嫁個七歲郎
114.講做媒
115.十二個月蔬菜歌
116.小姨嫁姐夫
117.討飯棒
118.湯溪幫儂歌
119.四樣多
120.出門歌
121.蝴蝶歌
122.恨媒人
123.十八姐
124.十二月花
125.手絹情
126.老老嬤
127.有囡不嫁秀才家
128.牛螺角
129.麻雀挑(筑)窩
130.搖啊搖(一
131.搖啊搖(二
132.騎馬打跟斗
133.癩頭
134.紅面花
135.懶漢
136.偷西瓜
137.數籮歌
138.山里囡嫁人
139.幫儂歌
140.麻雀挑水上樓梯
后記
傳說起初馬料豆在湯溪一帶也是一叢一叢下種的。現在為什么采取散播呢?又傳說豆類的豆莢原先是從豆桿腳生到頂的。
很早以前,神仙呂洞賓云游湯溪九峰山,路過路頭祝村(今東祝鄉中祝村)旁的托山橋(今改建成群英大橋,是金華到山坊的一條公路橋),看見橋邊田里有一老農在下種馬料豆,就上前討茶吃(喝)。因為天氣很熱,茶罐里的茶已經吃光了,老農覺得過路人辛苦就放下手里的農活,拎起茶罐回家拿茶。呂洞賓看到老農心好,決意幫幫老農,就抓起豆種“刷、刷、刷”地下起種來。等到那老農,鈴著茶罐轉回來一看,急得連叫不好,原來豆種都亂糟糟地撒在田里了。呂洞賓倒象沒有事一樣笑瞇瞇地說:這樣下種好些。吃完茶就走了。老農沒辦法,也只好收拾鋤頭唉聲嘆氣地回家了。
說來奇隆,經呂洞賓下種的馬料豆棵棵都生長得又長又粗。更稀奇的是豆莢從腳生到頂,看不見豆桿,明顯要比別的馬料豆多收幾成。第二年,全村農戶也都學樣撒種了,也都得到好收成。
等到三年,在馬料豆成熟的季節。呂洞賓又路過托山橋,看見橋邊田里一個后生在拔馬料豆,就關心地上前問:“后生家,馬料豆這樣種好不好后生回答說:“這樣種好是好,省力氣省工夫,收成也高,就是一樣不好,豆莢生得太到腳,拔時豆莢太扎手了。
原來這后生雖然是前年那老農的兒子,卻是個好吃懶做的浪蕩子。他這兩句話把呂洞賓氣壞了,呂洞賓想凡界人真是太骨作(即作賤)了,糧食多來嫌扎手,他拔起一棵豆對后生說:“這個不用愁,我要它不會扎手。”說完,張開手掌“刷”的一聲,把半腰到腳的豆莢全部勒掉了。
從此,馬料豆不管怎樣種,下半截豆桿就再也不生豆莢了,就是六月豆、大青豆等豆種也是同樣,下半截不生豆莢。
(注:馬料豆是一種黑色的小豆,通常作牲畜飼料用,湯溪一帶作豬、牛飼料) 2.一個銅錢的故事 一個炎熱的夏日,知了叫個不停。一個孩子坐在樹上,搖著樹技,唱兒歌:“神仙老伯伯,坐在樹上涼爽爽……”這時正好呂洞賓到九峰山,他從這里路過,拿出一個銅錢說:“孩子真乖,拿去買糖吃。” 并把銅錢放在小孩的手心里。
孩子跳下樹,準備到小店里去買吃的,剛拿起一個銅錢,手上又涌出一個,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訴了母親。母親從孩子手心里一連拿走十個,見手心里還有。馬上拿來一只籮筐,自己坐在凳子上,讓孩子依偎在她的懷里。挖呀挖呀很快就挖出了大半筐。但她還是不停地挖,銅錢上已血跡斑斑,孩子已經暈了,眼看再挖十幾個就滿筐了,母親狠了狠心又挖了二十來個,手心里的銅錢不見了,只留下了一個深深的圓洞,一股鮮紅的血從孩子手心噴射而出,染紅了母親,染紅了籮筐。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