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建構及其當代價值》共分為六章,分別為:卡爾·馬克思“實踐空間”邏輯批判;列斐伏爾的資本主義空間批判理論;戴維·哈維:空間的殖民化與解放之路;愛德華·索亞:三元模式的空問批判;讓·鮑德里亞:情景主義向烏托邦者的轉變;西方空間理論對中國的價值與啟示。分別對現代資本主義消費社會進行意識形態層面的詮釋與批判。
尹保紅(1975-),男,山西長治人,北京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政治學博士后,研究方向:中西社會思潮與意識形態。
第一章 實踐空間:馬克思空間批判理論的邏輯起源
第一節 “空問”批判思想提出
第二節 空間正義初探
第三節 馬克思空間理論在中國
第二章 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的空問轉向與重構
第一節 馬克思“空間”思想的繼承者
第二節 空間生產理論資本主義空間的述評與前景
第三節 中國城鄉空間建設與空間政策
第三章 空問殖民與解放:戴維·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
第一節 戴維·哈維其人其事
第二節 戴維·哈維的歷史地理唯物主義思想
第三節 戴維·哈維的資本主義城市空間思想
第四章 三元辯證法的空間顛覆:愛德華·索亞社會批判理論
第一節 愛德華·索亞其人其事
第二節 愛德華·索亞的批判社會理論與后現代地理學
第三節 愛德華·索亞的三元辯證法與“第三空間”
第四節 愛德華·索亞的城市分析與“后大都市”
第五章 烏托邦者情景空間:讓·鮑德里消費社會與符號秩序批判
第一節 讓·鮑德里亞其人其事
第二節 讓·鮑德里亞的早期空間批判思想
第三節 消費社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變相控制
第四節 讓·鮑德里亞的中期空間批判思想
第六章 從符號空間走向文化批判:西方空間理論對中國的價值與啟示
第一節 歷史地理唯物主義對中國城市化的啟示
第二節 三元辯證法對中國空間理論構建的啟示
第三節 烏托邦空間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借鑒意義
外文文獻
中文文獻
《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建構及其當代價值》:
資本家對勞動者的生存和消費空間進行剝奪與破壞,這必然會導致勞動者進行反抗,從而引發圍繞城市建筑環境而展開的各種階級斗爭。而在哈氏看來,隨著資本城市化的深入,社會關系也日趨城市化,勞動者的工作場所也因此與生活場所相分離。而勞動者的工作場所與生活場所的分離,就意味著勞動力對自身社會生存狀況所進行的斗爭本身分裂為兩個處于表面的獨立斗爭,一是在工作場所爭取工資的斗爭,二是在居住場所反對商業資本、土地所有權等剝削和占有的斗爭,也即勞動者、租金占有者與建筑商—方之間的對立斗爭。
哈氏重點關注的是后一種階級斗爭形式,他尤其著重分析了勞動者與租金占有者(地主或房東)之間對住房成本和質量的直接斗爭。通過分析哈氏表明,勞動者在城市建筑環境的空間資源的分配、數量和質量等方面的要求,集中表現為反對地主的掠奪和爭取生活居住成本持續下降的斗爭。而為了緩解城市空間生產中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的矛盾,就必須使資本圍繞城市建筑環境對勞動者、租金占有者和建筑商三方之間的對立斗爭進行干預及平衡,以順利實現資本積累和資本的再生產。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這種干預及平衡通常是由政府出面進行的。具體說來,政府著重在四個方面對這場對立斗爭進行資本干預及平衡:一是允許勞動者擁有住房所有權,擴大個人住房私有制,以便使資本家能夠更好地分裂并控制工人;二是降低勞動者的居住生活成本以保持低工資率,以保持勞動者再生產的最低成本,提高資本積累率;三是通過理性消費和集體消費對勞動者加以管控,以保護商品流通循環,進而順利實現資本積累;四是向勞動者灌輸“工作倫理”與資本主義價值觀,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支配勞動者,最終使勞動者成為服從生產過程的“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