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的《詩經》、楚辭,秦漢時期的樂府,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都是那時的人們配著音律曲調唱出來的歌謠。如白居易的詩便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那時候的音樂,是用琴、瑟、箏、塤、笛、簫、琵琶、箜篌等古典樂器彈奏和吹奏的,舒緩悠長,清幽悅耳,令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霖。只是可惜的是,這些古樂,大多失傳了。
而那些古籍中記載的擁有天籟之聲與卓絕技藝的音樂家,也讓人心馳神往。在古籍的只言片語中,后人還能想象他們當時的風采。如韓娥的“繞梁三日”,秦青的“響遏行云”,師曠的“陽春白雪”,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樂 曲
醉漁唱晚: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 3
漢宮秋月: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 9
十面埋伏: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 15
廣陵散:放翁老死何足論,廣陵散絕還堪惜 / 21
平沙落雁:叢叢水邊蘆,雁雁灘頭泊 / 28
瀟湘水云:吳弦楚調瀟湘弄,為我殷勤送一杯 / 33
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 37
胡笳十八拍: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 / 42
霓裳羽衣曲: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 48
蘭陵王入陣曲: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 / 54
陽春白雪:青蠅易相點,白雪難同調 / 57
高山流水:問君可知曲中意,高山流水遇知音 / 61
梅花三弄: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 66
彩云追月:當年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 70
陽關三疊: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74
風入松:西嶺松聲落日秋,千枝萬葉風飗飗 / 79
酒狂: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 82
楊柳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 89
竹枝詞: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 94
采蓮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 / 96
黃鶯吟:雙雙語,桃杏花深處處 / 102
秋思曲: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 105
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 108
桃葉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 / 111
樂 器
古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 117
古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 131
古箏:微收皓腕纏紅袖,深遏朱弦低翠眉 / 137
古塤: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 146
古笙:桃花柳絮滿江城,雙髻坐吹笙 / 150
古筑: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158
橫笛: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 164
排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171
琵琶: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 177
箜篌: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 / 185
樂 人
韓娥:金樽送曲韓娥起,玉柱調弦楚妃嘆 / 199
師曠:師曠聰可塞,史妠聲宜瘖 / 203
蔡邕:清聲發兮五音舉,韻宮商兮動徵羽 / 208
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 212
李延年: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 218
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 221
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 224
念奴: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篴 / 228
許合子:遏云妙響發朱唇,不讓開元許永新 / 230
何滿子: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 234
劉采春: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 / 238
姜夔: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 241
樂 曲
醉漁唱晚: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
滕王閣序(節選)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列岡巒之體勢。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盱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虹銷雨霽,彩徹云衢。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唐代的一個傍晚,斜陽夕照,滾滾長江之畔,滕王閣上,一位少年才子在眾賓客的喧嘩中緩緩鋪紙磨墨,揮筆疾書,頃刻間,一篇錦繡文章就此誕生,這便是《滕王閣序》。這位少年才子就是王勃。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春天,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看望父親。一路經洛陽、揚州、江寧,九月初到了洪州。這年重陽節,南昌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大擺宴席。宴會中,閻伯嶼邀請遠近文人學士為滕王閣題詩作序,實際上他存心想讓自己的女婿大出風頭,早早讓他寫好了文章。當年的王勃年少氣盛,全不知這次比文是閻伯嶼為他女婿準備的,大家心知肚明,誰想到王勃當仁不讓,大筆一揮,“不客氣”地寫起來。
閻伯嶼自然心中不喜,又不好表露出來,就邀請大家巡樓,一邊等候王勃他們寫序,一邊卻暗地里吩咐家丁把王勃寫好的文章一句一句地抄給他看。
起初家丁抄來的幾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伯嶼不過點點頭,覺得文辭尚可,但漸漸地,讀到“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時,他開始驚訝起來。侍從拿過來的文字越來越精彩,閻伯嶼越看越激動,后來看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他終于情不自禁地大聲叫道:“好,好,寫得太好了!”他被文中的才華征服,出示給眾賓客看。眾人都拍案叫絕。
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記錄了這一天才詩人閃耀的時分:“……都督閻公不之信,勃雖在座,而閻公意屬子婿孟學士者為之,已宿構矣。及以紙筆巡讓賓客,勃不辭讓。公大怒,拂衣而起。專令人伺其下筆。第一報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悅:‘亦是老先生常談!’又報云:‘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公聞之,沉吟不語。又云:‘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遂亟請宴所,極歡而罷。”
王勃從此名滿天下,而他寫下的那篇《滕王閣序》,也流傳千古,同樣流傳千古的,還有《滕王閣序》中如錦緞一般的佳句,如“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單憑“漁舟唱晚”這四個字,便是一幅展開的卷軸水墨山水畫。
又過了些年歲,有一日,唐代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一起在松江上泛舟,江水悠悠,涼風拂衣,看落日熔金,逸興遄飛。耳邊傳來漁翁喝醉之后脫口唱出的一支豪放不羈的歌兒,只覺天地悠悠,逍遙快活不過此時。
于是,二人便于舟上,譜詞作曲,一揮而就,《醉漁唱晚》的古琴曲便由此而生。
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起電影《笑傲江湖》的主題曲:
滄海笑 滔滔兩岸潮
浮沉隨浪記今朝
蒼天笑 紛紛世上潮
誰負誰勝出天知曉
江山笑 煙雨遙
濤浪淘盡 紅塵俗世知多少
清風笑 竟惹寂寥
豪情還剩 一襟晚照
……
兩個音樂上的知音,便如《笑傲江湖》中的劉正風和曲洋一樣,心意相通,靈犀一點,靈感迸發,便一起作了一曲讓他們為之激動欣喜的靈魂之作。可惜的是,那首古琴曲并沒有流傳下來。倒是后人以此為標題,作了這首《醉漁唱晚》的古箏曲。
據明刊本《西麓堂琴統》所載《醉漁唱晚》解題:“陸魯望與皮襲美泛舟松江,見漁父醉歌遂寫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興致恐不相上下也。”
也有另說,《漁舟唱晚》的名字是來自于一首詩。明刊本《太音補遺》中《醉漁唱晚》一曲解題:“此曲蓋本張仲宗詩云:‘明月太虛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曉;醉眼冷看朝市鬧,煙波老,誰能惹得閑煩惱。’”清代刊本《誠一堂琴譜》在《醉漁唱晚》的后記中曰:“奇音妙趣,描寫醉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醉漁唱晚》這首古箏樂曲,開始是舒緩寧靜的,像是夕陽西下,水波澹澹,浮光躍金。在那“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晚霞美景中,在黃昏輕柔的暖風中,漁翁所駕的一葉扁舟在萬頃碧波之上悠悠而來,那船槳輕輕拍打在水面上,一圈又一圈的漣漪漫開,更如無數活潑跳躍著的金魚銀魚。舟上的漁翁一邊搖櫓,一邊信口唱著一支曲兒。
音樂的旋律漸漸加快,仿佛見小舟漸漸駛近,水聲越來越大,披滿一身霞光的老漁翁笑容滿面地直起身來。舟頭的漁網之中,噼里啪啦地跳躍著泛著銀光的魚兒。而夜色也潮水般涌來,遠處一輪涼月正悄然升起,投灑著清涼如水的月光。
最后系船于岸,漁翁回頭看那滄浪涼月,浮光躍金,靜影沉璧,再看那滿船艙的魚,笑容便漫上了臉,心中便盡是滿足與安慰了。
這樣的曲,讓人總想跟蘇軾一樣,想要“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把漫漫余生,都寄托在一葉小舟之上,隨著江海湖泊,漫游于天地之間。
古代關于漁翁的詩詞很多,如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又比如“碧煙中,明月下,小艇垂綸初罷”。黃庭堅的:
新婦灘頭眉黛愁,女兒浦口眼波秋。
驚魚錯認月沉鉤,青箬笠前無限事。
綠蓑衣底一時休,斜風吹雨轉船頭。
而只有張志和,才真正實現了文人這一漁隱的夢想。他曾經做過高官,后來辭職回鄉,扁舟垂綸,浮三江,泛五湖,自稱“煙波釣徒”。他的哥哥張鶴齡擔心他遁世不歸,于是在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城東修筑了一間茅屋,讓他居住。
從此張志和便醉心于修道。他修道的方式很是奇特,就是江河垂釣,而且意不在魚,魚餌都沒有,頗有幾分姜太公的風范。唐肅宗曾經賞賜給他一男一女兩個奴婢,張志和給他們取名“漁童”、“樵青”,并讓他們結婚。別人問他為什么取這兩個名字,他答道:“漁童使捧鈞收綸,蘆中鼓泄,樵青使蘇蘭薪桂,竹里煎茶。”很有風雅之氣。
他的朋友們對他的生活也很好奇,陸羽、裴休就曾問過他,這樣泛舟的生活,會和什么人有往來?張志和答得也巧,說的是:“太虛作室而共居,夜月為燈以同照。與四海諸公未嘗離別,何有往來?”以天地作室,以明月為燈,深諳天地之美,精神自由來往于宇宙之間,正是道家所謂的“逍遙游”。張志和過的就是這種逍遙飄逸的日子。
又一次,朋友顏真卿被升為渝州刺史,張志和聽了這個消息,乘了一葉小舟前去道賀,顏真卿見他所乘的小舟太過破舊,于是想給他造一艘新船。張志和說:“攪惠漁舟,愿以為浮家泛宅,訴訟江湖之上,往來茗冒之間,即野夫之幸矣!”他很享受這種自由的生活,婉言謝絕了朋友的好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