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呂思勉先生《國學概論》《經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中國文化史》《歷史研究法》《史學與史籍》《中國史籍讀法》,是迄今講授國學入門門徑最全面的指導書。
★ 迄今全面易懂的國學入門經典 ★ 著名國學大師呂思勉帶你領略國學智慧! ★ 本書收錄呂思勉先生《國學概論》《經子解題》《先秦學術概論》《理學綱要》《中國文化史》《歷史研究法》《史學與史籍》《中國史籍 讀法》,是講授國學入門門徑全面的指導書。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出身于江蘇常州一個書香門第,少時受教于父母師友,15歲入縣學,16歲自學古史典籍。早年執教于常州溪山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黃永年等人。1926年后長期任上海光華大學國文系、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年院系合并后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呂思勉先生讀書廣博,治學嚴謹,考據功底精深,注重綜合研究,講究融會貫通,一生著作等身,有《經子解題》、《理學綱要》、《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呂著史學與史籍》、《文字學四種》、《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先秦史》、《秦漢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著中國近代史》等傳世。
第一篇 國學概論
何謂國學
中國學術之分期
先秦諸子之淵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學
先秦諸子之淵源二
——王官之學
先秦諸子之學
秦漢時代學術之新趨勢
魏晉玄學
佛學
宋明理學
清代考據學
中國近代之思想家
第二篇 經子解題
自序
論讀經之法
一、詩
二、書
三、附論《逸周書》
四、儀禮禮記大戴禮記周禮
五、易
六、春秋
七、論語孟子孝經爾雅
論讀子之法
一、老子
二、莊子
三、列子
四、荀子
五、晏子春秋
六、墨子
七、公孫龍子
八、管子
九、韓非子
十、商君書
十一、尹文子
十二、慎子
十三、鄧析子
十四、呂氏春秋
十五、尸子
十六、鹖冠子
十七、淮南子
第三篇 理學綱要
序
緒論
理學之源
理學源流派別
濂溪之學
康節之學
橫渠之學
明道伊川之學
晦庵之學
象山之學
浙學
宋儒術數之學
陽明之學
王門諸子
有明諸儒
總論
第四篇 中國文化史
研究歷史之目的
何謂文化
中國文化之起源
歷史年代
三皇五帝事跡
古代之社會組織
社會階級
古代之生業
古代之道路
古代之用人
先秦諸子學術
秦、漢時之新局勢
此時之政情
漢代學術
漢代兵制變遷
漢代刑法變遷
此時代重要之現象
第五篇 歷史研究法
為什么要研究歷史
歷史的歷史
史學進化的幾個階段
舊時歷史的弊病何在
現代史學家的宗旨
作史的方法
研究歷史的方法
第六篇 史學與史籍
史學定義
史籍溯源
史學緣起
史部大略(上)
史部大略(下)
史家宗旨今昔異同
史材
論搜輯
論考證
論論史事之法
史學演進趨勢
第七篇 中國史籍讀法
前言
史學之用安在
中國有史學嗎?
再為中國史學訴冤
史權為統治階級所篡
讀舊史宜注意之點
讀舊史入手的方法
治古史的特殊方法
何謂國學
國學者,吾國已往之一種學問。包含中國學術之性質與變遷,而并非為與外國絕對不同之學問也。吾國漢代古諺曰:"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言馬腫背。"吾國舊時視外人來華者,不知其學。較進,則知可學其一二端。更進,則知其自有其學術,而與吾國為截然不同。然由今之所見,則知中國之與外國,實為大同小異者也。古代各部落,有知造舟者,有知制車者,各有所能,各有所不知。今外國自工業革命以來,文明日啟,距今亦為時不遠。由將來觀之,東西兩洋之文化,猶古代各部落間文化之關系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物質文明等以區別東西洋之文化。實亦不然。今世之各社會,皆為文明之社會,其程度相差無幾,善亦同善,惡亦同惡,固無何高下也。
中國學術之分期
1.中國學術之淵源:(1)古代之宗教哲學。(2)政治機關經驗所得,所謂王官之學。
2.合此兩者而生先秦諸子之學,諸家并立。
3.儒家之學獨盛。
4.儒家中煩瑣之考證,激起空談原理之反動,偏重《易經》,與道家之學相合,是為魏晉玄學。
以上為中國學術自己的發展。
5.至此而佛學輸入,為中國所接受。萌芽于漢魏,盛于南北朝,而極于隋唐,其發達之次序,則從小乘至大乘,是為佛學時代,而玄學仍點綴期間。
6.至唐而反動漸起。至宋而形成理學。理學之性質,可謂攝取佛學之長,而又去其不適宜于中國者。
此為中國學術受印度影響之時代,至明亡而衰。
7.而歐洲學術,適于此時開始輸入。近百年來,對中國學術逐漸發生影響。[前此與歐洲之接觸,僅為技術上,而非學術上的,故未受若何之影響。]
先秦諸子之淵源一
——古代之宗教哲學
宗教哲學,今日為對立之物,在宗教起源之時則不然。一種宗教之初興,必能綜合當時人之宇宙及人生觀,而為之謀得一合理之解決。此時之宗教,亦即其時最偉大最適宜的哲學。[凡一種大宗教,必具高深及淺顯二方面之理論,以滿足于高等與低等之人。]但宗教之為物,不徒重理智,而兼重意志及感情,故易于固執具體的條件,久之,遂變為落伍之物,而哲學乃與之分離。[宗教與理智方面,僅為其一種手段,使人得理智上之滿足,其注重者,乃偏于意志及感情方面,使信之者得感情之安慰,秉堅強之意志以信仰其宗教。夫意志堅強之人,固不免易于固執也,故信教者,常以強烈之感情徘徊,以堅強之意志守舊,以致久而落伍。]故宗教之與哲學對立,非其本來對立,而由于宗教之陳舊。而論古代之學術,仍必溯源于宗教。
中國之宗教思想,最早蓋系"拜物",《周禮》分祭祀之對象為天神、地祇、人鬼、物魅四類。物魅蓋即拜物時代之遺也。此時之思想,太覺幼稚,對于學術思想,無甚影響。
稍進,則為"天象崇拜",其中又分為二期,前期蓋在女權昌盛時代,所崇拜之大神,[神之為物,表面視為與人無關的,人外的,實則此種之神,已成為人為的神,具有人之性質。神之組織及一切,皆以人為依據,與人相類。]悉視為女性。《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大報天而主日。"可見古無抽象的整個的天神。后世祭天之郊祭,只是祭日,而《楚辭》《山海經》皆以羲和為女神。整個的地神,古代更其沒有,所祭的只是自己所住所種的一塊土地,是為社祭。地神的被視為女性,更古今皆然。關于此問題,可參看日本田崎仁義所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及制度》,王學文譯,商務印書館本。
女權時代之思想,存留于后世者甚少,只有一部《老子》,是表現女性優勝思想的。《禮記·禮運》,孔子曰:"我欲觀殷禮,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說者謂殷《易》先坤。這該是一種女性優勝的遺跡,但殷《易》之內容不傳,今所傳之《周易》,則完全表現男性優勝之思想矣。[《周易》先乾。]
大概中國學術思想,大部分是從周朝流傳下來的,殷以前的成分,已經很少了,周朝宗法特別發達,可見其為男權昌盛的社會。而殷朝兄終弟及,是一個母權社會的遺跡。周在西方,殷在東方。后來齊國長女,名為巫兒,為家主祠,不出嫁(《漢書·地理志》),而齊太公為出夫(《戰國策》)。燕人賓客相遇,以婦侍宿,婚嫁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亦見《漢書·地理志》)。楚王妻妹(《公羊》桓公二年)。皆可見風俗與周不同。然此等文化,多已淪亡了。
古代宗教哲學之骨干,為陰陽五行,但二者似非一說。[陰陽最早見于《周易》,然不及五行之說,五行最早見于《洪范》,然不及陰陽之說。且自古至今,從未有合論二者者,后世言陰陽者眾,而說五行者寡,則以陰陽能自圓其說,而五行不能也。]五行之說,見于《書》之《洪范》,后來衍其說最詳者,為《白虎通義》之《五行篇》,雖煞費苦心,然究屬勉強,予意水、火、木、金、土乃古代管此工事之五種官。[水,通溝渠,建橋梁。火,未知鉆木取火,得火不易,設之以保存火種。木,伐木制物。金,冶金之事。土,營建之事。]本非哲學上分物質為此五類,后來哲學家就已成事實而強為之說。[物體之之然,氣、液、固體。印度之哲學,言地、水、風、火四大。地,固體;水,液體;風,氣體,益之以火。如此分法,尚覺可通。而五行之水、火、木、金、土,水為液體,木、金、土為固體占其三,無一氣體,不必哲學家,亦知為不妥,故決非哲學家分物質為此五類。]其說本來不合論理,故雖煞費苦心,終不能自圓其說也。[五行之變化,有生勝之說,亦作生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其中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克土、土克水等,實不甚可通。]
至于陰陽,則因人之認識,必始于兩,而現象無論如何錯雜,亦總可歸納之而成二組,即謀與非謀,此即正負,正負即陰陽也。故其說處處可通,而古人推論萬物,必自小而推諸大,于是以天地為萬物之父母。[此時以陰陽為實質,尚未合哲學之原理。]再進,知萬物之原質推一,乃名此原質曰氣。假想萬物之變化,皆由于氣之聚散,而氣之所以動蕩不已,則由于陰陽二力(陰靜陽動)之更迭起伏焉。至此而哲學上之泛神論成立矣。[泛神論者,即謂神即宇宙間一切現象之本身。]
宗教哲學之進步,既進于泛神論,則事物變動之原因,即在事物之本身。(古代野蠻人不知自然規律,只知人律,其視萬物為有知,一切皆神所為。而其所謂神,亦有實體,《墨子·天志》、《明鬼》之論,所謂天、鬼者,皆有喜怒,欲惡如人,則其證也。遂泛神論既成立,至此自有神而進為無神矣)而別無一物焉,在其外而使之者,此之謂自然。[自,始也;然,成也。古書自然之"然"字,無作如此之解者。]自然之力,至為偉大,只有隨順利用,而不能抵抗。而自然界之美德,如"不息"、"有秩序"、"不差忒"等,均為人所宜效法,此之謂"法自然"。[法家即如是,謂政治上之賞罰,當以自然界之美德為準則也。]自然之規律,道家稱之曰道。[《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自然現象,永遠變動不居,而其變動也,又有一定之規律,是為"變易","不易",加以永不止息,若人之任事,不覺其勞苦然,是為"簡易"。所謂"易一名而兼三義"也,不易之現象,是為循環,禍福倚伏之義,由此而生。[吾國古代以農為主,注意于不易之現象,故有禍福倚伏等義。蓋以為自然界之現象既如是,人事亦當如是也。]自然力既偉大,人根本絕無能為,委心任運之義,由此而生。
自然之力,固無從從時間上指其原理,亦無從從空間上指其根源。然強為之名,固可如此。[蓋泛神論者,本無因果也,惟無因果之關系,則無可加以思想,故強為之名,而為是說者,亦明知其為強說而已。]此種力之原始(系人所強名的),儒家稱之曰"元"。《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卦·彖辭》)《春秋》家謂:"《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公羊》隱公元年何注)是也。[其他如《公羊》何注,隱公元年,曰:"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化。"《春秋繁露·重政》曰:"元者,萬物之本,在乎天地之前。"](古人以天為萬物之原因,而元為天之原因)在男權優勝時代,最貴此種健行的美德,但女權優勝時代柔能克剛、靜以制動等見解[今所存者,以《老子》為代表。]亦仍保有相當地位。
先秦諸子之淵源二
——王官之學
儒家,出于司徒之官。[《漢書·藝文志》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古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游文于六經之中,留義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孔子,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徒,眾也,司徒主教化。《周禮》謂惟戰事付司馬,獄訟付司寇,此外治民之事,皆司徒掌之也。儒家治民,最重教化,此為其出司徒之官之本色,其欲合西周以前之法,斟酌而損益之。其處己之道,最高者為中庸。待人之道,最高者為絜矩。中庸者,隨時隨地,審處而求其至當;絜矩者,就所接之人,我所愿于彼者,即彼之所愿于我,而當以是先施之。]
道家,出于史官。[《漢書·藝文志》曰:"道家者流,蓋出于古之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為君人南面之術。"其宗旨:一在守柔,一在無為,所稱頌者,為黃帝時之說。]
墨家,出于清廟之守。[《漢書·藝文志》曰:"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尚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蓋古明堂、清廟、辟雍,皆一物也。蔡邕《明堂月令章句》謂:"明堂者,天子大廟,所以祭祀、饗功、養老、選士,皆在其中。取正室之貌,則曰大廟;取其正室,則曰大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時之學,則曰大學;取其圓水,則曰辟雍;雖名別實同。"(詳見《續漢書·祭祀志注》)阮元《明堂說》謂:"有古之明堂,而有后世之明堂。古者政教樸略,宮室未興,一切典禮,皆行于天子之居,后乃禮備而地分。禮不忘本,于近郊東南,別建明堂,以存古制。"(見所著《揅經室集》)蓋古之清廟,原極簡陋,墨家出于清廟之守,即欲以清廟之舊法,救當時之弊。其根本義曰兼愛,即所謂夏尚忠。其所欲行,蓋夏道也。由兼愛故不容剝民自奉,而節用、節葬、非樂之說出。由兼愛故不容奪人所有,而非攻之論出。]
名家,出于禮官。[《漢書·藝文志》曰:"名家者流,蓋出于古之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禮主差別,差別必有其由,深求其由,是為名家之學,督責之術;必求名實之相符,故與法家,關系殊密也。]
法家,出于理官。[《漢書·藝文志》曰:"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為切于東周時勢之學。東周之要務有二:一為富國強兵,一為裁抑貴族。前者為法家言,后者為術家言,說見《韓非子·定法篇》。申不害言術,公孫鞅言法,韓非蓋欲兼綜二派者。法家宗旨,在"法自然"。故戒釋法而任情。不主寬縱,亦不容失之嚴酷。]
陰陽家,出于羲和之官(古之歷法之官)。[《漢書·藝文志》曰:"陰陽家者流,蓋出于古羲和之官。敬順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以鄒衍為大師,本所已知,推所未知。其五德終始之說,亦猶儒家之有通三統之論也。亦欲合西周之法,斟酌而損益之。]
縱橫家,出于行人之官。[《漢書·藝文志》曰:"縱橫家者流,蓋出于古行人之官。當權事制宜,受命不受辭。"又曰:"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則正指蘇、張之流也。]
農家,出于農稷之官。[《漢書·藝文志》曰:"農家者流,蓋出于古者農稷之官,播百谷,勸農桑,以足衣食。"《孟子》所載云許行,實為農家巨子,其言有二:一君臣并耕,一則物價但論多少,不論精粗也。此蓋皇古之俗。農家所愿,即在此神農以前之世也。]
雜家,出于議官。[《漢書·藝文志》曰:"雜家者流,出于議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蓋專門之學,往往蔽于其所不知。西漢以前,學多專門,實宜有以祛其弊。故但綜合諸家,即可自成一學也。所謂議官,蓋即《管子》所謂"嘖室"(《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臺之議,堯有衢室之問,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諫鼓于朝,湯有總街之庭,武王有靈臺之復。欲立嘖室之議,人有非上之過內焉"),而秦、漢之議郎(秦置,掌議論,漢特征賢良方正之士為之,秩比六百石,統于光祿勛。晉以后廢),蓋即古議官之制。而齊稷下談士,四公子之養客,皆為此類。]
小說家,出于稗官。[《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議,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疑《周官》誦訓、訓方氏之所采正此類。九流之學,皆出士大夫,惟此為人民所造。《漢志》所載,書已盡亡。《太平御覽》卷八百六十六引《風俗通》,謂宋城門失火,汲池中水以沃之,魚悉露見,但就取之。說出《百家》。猶可略見其面目也,他如塞翁失馬、魯酒薄而邯鄲圍等,亦或此類。]
以上為《漢書·藝文志》諸子十家,其中去小說家,謂之九流,見《后漢書·張衡傳》注[《劉子·九流篇》同。]《漢書·藝文志》本于劉向、歆父子《七略》,[《漢書·藝文志》:"成帝時,詔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向條其篇目,撮其旨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向子歆總群書,而奏《七略》。故有《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乃據漢時王室藏書而為之分類,故于學術流別,最為完全。古平民無學術,[王官者,大國之機關也。諸子出王官說,雖為漢人推論,然極有理,當時平民,無研究學術者。雖有學術思想,有志研究,亦無所承受,無所商討,即有所得,亦無人承繼之。而古代學術,為貴族所專有,然貴族亦非積有根柢,不能有所成就。王官專理一業,守之以世,歲月既久,經驗自宏,其能有所成就,亦固其所。]近人胡適據《淮南要略》作《九流不出王官論》,[載《新青年》雜志,約當民國四、五、六年時。]以駁《漢志》,殊不知《漢志》言其由來,《淮南》言其促進之動機(所謂救時之弊)。[蓋王官之學,固頗有成就,然非遭世變,鄉學者不得如此其多,即其所成就,亦不得如此之大也。故《漢志》言因,《淮南》言緣也。]二者各不相妨,且互相補足也。[若謂出于王官之說非,而惟本《淮南》之說。則試觀諸子之內容、文辭,多今古間雜,明非一時之物,惟其源本王官,故能多本往事以立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