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寫得好的女子不少。
林徽因旖旎,蕭紅真切,張愛玲通透。
而三毛,樸素又動人。
是溫柔清媚當中有一種緩緩慢慢滲透而出的深刻。
并且是痛的,但痛而不悲。
依然是有暖,是有光的。
是有希望的。
可這希望,她分寸不留地傳遞給世人,
沒有給自己留下半點余地。
懷念你。
親愛的,三毛小姐。
我們曾經約好,
她帶我一起流浪,一起旅行的,
但最后她去不了。
——林青霞
說是了解你的,了解有多深?
說是你的知交,相知有多少?
說你不快樂,到底快樂是什么?
——瓊瑤
你過一生,抵得上別人的好幾世。
生命的意義,或許你的詮釋比較美麗。
——廖輝英
每想你一次,
天上飄落一粒沙,
從此形成了撒哈拉。
這是一本真誠的三毛傳,
沒有虛偽的恭維,
沒有刻薄的非議,
沒有無端的猜想,
還原真實的三毛,
紀念她帶給我們溫柔與感動!
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游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于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里,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羨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作家賈平凹
有很多人批評三毛,認為她只是在自己的小天地做夢,我不以為然。基本上,文學創作是一個人性靈升華的高表現,她既能升華出這樣的情感,就表示她有這樣的層次,這比起很多作家,我覺得她在靈性上要高出很多。——演員胡茵夢
她的性格像男性,是個很主動、很獨立的人,但感情卻又超級的感性、細膩。
直到今天我在演唱這些三毛歌曲的時候,三毛的音容笑貌還會涌現在我眼前,那些往日的場景讓我唏噓不已。——歌手齊豫
因為她嘔心瀝血的寫作和全情的投入,而產生了《滾滾紅塵》,也因為《滾滾紅塵》,我得到一九九零年第二十七屆金馬獎佳女主角獎項。這個獎,是我二十二年演藝生涯中的一座金馬獎。沒有三毛,我不會得到這座獎,是她成就了我。——演員林青霞
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后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作家倪匡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于長短,而在于是否痛快地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三毛父親陳嗣慶
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地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地面對人生。——三毛母親繆進蘭
第二版序 |夢里花落知多少
今年八月,有一場小旅行。
旅行的時候,身邊只帶了一本書,是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本以為,“夢里花落知多少”這七個字是三毛寫的,后來才知道不是。它源自民國詩人盧冀野和民國作曲家黃自共同創作的一首歌:《本事》。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吧,陳年老舊的印象似是真理,卻往往不堪一擊。
就像,三年前,我寫了這本書,然后遇見了你。那時候,你連三毛是誰都不知道。直到我寫完這本書,你仍然在問,是《三毛流浪記》里的那個三毛嗎?我啞然。三年之后,你已讀完三毛可被閱讀到的全部文章。你甚至對三毛的文章有令我訝異的解讀。
遇見你時,你是不大讀書的人。如今,你的閱讀量已然超過許多同齡人。不敢說這是我的出現對你產生的影響,但起碼,是我愿意看見的,自己存在過你生活當中的一點痕跡。三年過去了,這本關于三毛的書也要再版了。而你,還好嗎?
三毛是個奇趣的女子,文章也是如此。年少的時候讀她,只覺得她一生豐盛。后來再讀,又覺得她流離辛苦。而今再讀,不知為何,心中總有嘆息。大抵還是因為三毛自殺的緣故。每每念及此事,心中難免困惑、難免傷感。
三毛之死著實令人憮然。她是那樣一個爽利的女子,孤自背負著那樣沉重的往事,又一個人走了許久。三毛的母親說過,荷西去世之后,三毛生無可戀,數度向母親表達過輕生的想法。肉體的病痛不足以令人怯懦,靈魂的負重卻能損毀一切銅墻鐵壁。
三毛也不例外。
生死不渝的事情,在而今這個年代日漸成為傳奇。因此,每每聽到生死與共的愛情,總能令人激賞稱贊,艷羨不已。可是,三毛死了。三毛的死,無可回避地有一種“殉情”的嫌疑。殉情,這件事,當真有“生死與共”字面上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嗎?寫三毛的一生,令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不確定。
就像我從來不認同,“真愛只有一次”這樣的說法。每每與朋友爭辯的時候,朋友總說,那是因為你沒有遇見過真愛。可是,愛就是愛,還有真假之分嗎?假的,那還叫愛嗎?這不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問題嗎?是,情感上的事情,并不是簡單的概念問題。人心是最復雜的一門學問。就連“愛”這件事,也可以一千種愛之含義。
她去世之后,有人講她不足夠堅強,但私以為,她并非不“堅強”,只是同樣的經歷,別人看她,與她看自己,斷然是無法毫無偏差地相吻合。有些事情,只有自己懂得,旁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縱是經歷相仿,但旁人的“他”不會是荷西,而世間也不可能有第二個三毛。可是,三毛之死至今也無人可以確證、判定。
世人對三毛的解讀皆是一己之見,包括我。但是無法,三毛是有一種令觀者無力抵抗的魅力,仿佛是想要參與她的一生才算滿足。因此,為三毛立傳的時候,縱是極力想要做到客觀、真切,卻依然避免不了主觀意愿上一些理想化的描述。
她就是這樣一個人,畢生所求不過是自由和安穩,內心卻又極度敏感和柔軟。又慣來是一個愿意承受的人,所歷經的苦、痛乃至絕望,都是選擇孤自一人擔負、消解,給予旁人的,總是最明媚的模樣。然而,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不足夠美艷,卻活得比誰都漂亮。死是不可避免的,怎么活才是最要緊的。
只是,我并不覺得,死亡是對愛情最美的注解。可能已在創作中寫過多次,活這件事,就是活下去。活下去便有情感需求,但情感需求遠不止男女戀慕這一種。親情、友情、愛情,孰輕孰重,誰能說得清楚呢?輕生,在某些宗教當中是不能被原諒的。無論以任何的理由,都要尊重生命。
自然,我沒有資格對三毛之死有任何疑議。能說的,只是:假如三毛還在,書店必定多一個令人流連的理由吧。假如三毛還在,她會不會遇到自己這一生下半場的另一個男主角?誰敢說一定不會呢。假如三毛還在,我們說不定還會在旅行的途中與她擦肩而過。
可是,如果有一天我失去了生命中至愛之人,我是否還會如此刻一般平靜理性地觀望生命?只愿今日這一紙文章,能在將來的某一日,自己我度過“人生無望”時候的一點力量和勇氣。如果有那么一日,我希望對將來的自己說:
你放得下痛苦,才能裝得進幸福。
祝好。
王臣
二〇一五年八月
王臣
暢銷書作家、編劇
代表作
/ 人文類
《世間美的情郎:倉央嘉措傳》
《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
《今生就這樣開始:三毛傳》
《我們都是愛過的:蕭紅傳》
《愿此生歲月靜好:張愛玲傳》
/ 文藝類
《一個人流浪,不必去遠方》
(新浪讀書“十大生活好書”)
《你若不來,我怎敢老去》
(「一個」APP萬人推薦)
《世界上你疼愛的那個人,還在嗎》
(同名電影籌拍中)
目錄 Contents
第二版序 |夢里花落知多少 001
第一版序 |愛你就像愛生命 005
傾談一 |愛到日照滄海時 001
01 |回聲 002
02 |舊城 008
03 |島嶼 014
04 |書女 021
05 |涼生 027
傾談二 |愛到花開傾城時 033
06 |黎明 034
07 |日月 044
08 |裸足 050
09 |煙霞 056
10 |游吟 065
傾談三 |愛到風煙幻滅時 073
11 |石火 074
12 |弦歌 080
13 |云水 088
14 |情冢 094
15 |重逢 100
傾談四 |愛到年華散盡時 109
16 |沙漠 110
17 |淡靜 116
18 |連理 122
19 |素日 130
20 |人事 137
傾談五 |愛到化身千百時 143
21 |荒山 144
22 |詭譎 150
23 |別離 158
24 |相訣 164
25 |行旅 173
傾談六 |愛到來生聚首時 179
26 |往事 180
27 |聲息 186
28 |塵夢 191
29 |春泥 195
30 |來生 199
附 錄 |與三毛有關 205
附錄1 |三毛相關文錄 205
附錄2 |三毛生平年表 240
傾談一 |愛到日照滄海時
01 |回聲
02 |舊城
03 |島嶼
04 |書女
05 |涼生
01 |回聲
故事,還是得從我的少年時代說起。
——
三毛在《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里第一首《出軌》當中的獨白。是,故事,還是得從你,親愛的三毛小姐的少年時代說起。潘越云的聲音澄凈又溫柔,純真得仿佛那一幀一幀的舊年畫面要再度躍出。靈動如電影,要在目下演繹。
她唱:
膽小的孩子怕老師,
那么怕,怕成逃亡的小兵,
鎖進都是書的墻壁。
一定不肯,
拿綠色的制服,跟人比一比。
還有齊豫。
她一唱,童真都變得心酸了:
哪家的孩子不上學,
只有你自己自己最了解。
出軌的日子,
沒年沒月沒有兒童節。
小小的雙手,
怎么用力,也解不開,
是個壞孩子的死結。
那時候,你還是個不諳世事的女童。
孤自生活在顛沛流離的夢中。
1943年3月26日,三毛出生在重慶。那一年,老男人John Denver也出生在遙遠的大洋彼岸。他唱著《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的那些時年,三毛正在臺北書寫她的《撒哈拉的故事》。而他與她,竟也先后都在20世紀90年代,與這濁雜的人世告別。天才都仿佛注定要寂寥一生的:孤單地來,落寞地走。
一首歌,一個年代。
一本書,一段傳奇。
從蒼舊的民謠里,因著這濃重的心念,我看見的亦只是這一處,身著波西米亞長裙的落寞女子,歸向郊野,歸向沙漠。
歸向無盡的路途。
三毛,本名陳懋平。“懋”字是真不好寫,她也是這樣認為的。所以,年幼的三毛總想著,要是可將這“懋”字略去,寫名字的事也就簡便多了。而這念頭,一想再想,便在心底盤固了。
后來,這倔強的小女子,竟果真自作主張將這“懋”字略去,給自己改了名字,叫“陳平”。三毛的父親,叫陳嗣慶。關于這三毛改名的事,陳嗣慶還曾在專門為女兒寫的題為“陳家老二”的文章里記錄下了它。他寫:
我的女兒陳平本來叫作陳懋平。“懋”是家譜上屬于她那一代的排行,“平”是因為在她出生那年烽火連天,作為父親的我期望這個世界再也沒有戰爭,而給了這個孩子“和平”的大使命。后來這個孩子學寫字,她無論如何都學不會寫那個“懋”字。每次寫名字時,都自作主張把中間那個字跳掉,偏叫自己陳平。
不但如此,三毛甚至還總偏要淘氣地將“陳”字的左耳寫到右邊,變成她想要的樣子。而這些活潑小事發生的時候,那一年她三歲。也是因了三毛的緣故,陳嗣慶在給三毛的弟弟取名時也便將“懋”字拿去了。
三毛小姐,祖籍河南。相傳陳氏一宗400年前,由河南遷居浙江,后乘舟抵達定海。而三毛原鄉據說便是舟山市定海區小沙鄉的陳家村。祖父名陳宗緒,育有兩子。長子陳漢清,次子陳嗣慶。皆是律師。
陳嗣慶出生于上海,復旦大學法律系畢業,是律師。而據三毛回憶,父親陳嗣慶自幼最大的理想卻是成為運動員。各種體育項目,皆是極擅長的。年逾六十又迷上登山,七十過后依然熱衷運動。但人生總是如此充滿奇趣。起初,尚不知前路窄闊,只知一味向前。以為終點定是山色開闊,卻不想,顛沛流離又輾轉,抵達的是碧水清溪一線天。但這也是好的。
時歲不居,好似旅途。
那些兒時的夢與理想。
陳嗣慶與三毛的母親繆進蘭相識時,雖尚是初出象牙塔的少年郎,也實已是個心地開闊的男子。彼時,繆進蘭年方十九。正當妙齡,實值好時光。也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大家閨秀,是上過洋學堂的知性女子。
二人相遇,兩廂看著,只覺那人樣樣都是好的。也只有因了這樣的情緣,繆進蘭方才生了那勇氣,在二人交往一年之后,棄學出嫁,放棄了已考取的在上海滬江大學新聞系就讀的機會,嫁給了陳嗣慶,當了陳家夫人。彼時,也就只有二十歲的樣子。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是為女子,在那老舊的歲月里,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灘,當真也只有這樣一件事方才是重要的。彼時,三毛尚未出世,而將來的她也并不知道,這一生一世,若活得跟母親一般安好,已是至深的福氣了。
陳嗣慶與繆進蘭都是知識分子,又實在是舉案齊眉的情深伉儷,若是在今時今日,倒也顯得尋常了。唯有在亂世,那情之熱烈愛之深刻看過去方才顯得壯闊。也是只有在亂世,方才能得見那今近絕跡的深久感情了。
但親愛的三毛小姐,見得了,歷經了。
三毛出生在抗日年間,彼時上海已淪陷。陳嗣慶婚后不甘生活在淪陷區受故土被侵略之辱,也恰逢后方需要,便只身前往重慶。當時,繆進蘭已有身孕,為了避免妻子孕身奔波,陳嗣慶便只能孤自離開,與妻暫別。世事紛繁,又多亂擾,也便因此,那些情里情外生生便多出許多身不由己跟無可奈何。
只是不想,這一別,竟別過了一暑又一寒。
直到繆進蘭誕下長女陳田心之后,繆進蘭在父母敦促之下方才下定決心,趕赴重慶與夫君會聚。倒是那禍亂時年,繆進蘭一介弱質女流,是如何在戰亂當中懷抱初生嬰孩長途跋涉,流離又顛簸地艱難抵達重慶,無人可知。
而這段經歷,卻成為日后子女不可缺的枕邊故事,日日尋著母親來講。彼時,三毛尚幼,雖不通兒女情長,但后來倒也知道,父親跟母親是真真應了故事童話當中之所謂地久天長的。
待繆進蘭攜女抵達重慶之后,陳嗣慶兄長陳漢清一家也攜兒帶女來到后方。兄弟二人密不可分,兩家人齊居一室,直至移居臺灣,也是未曾分離。陳氏兄弟手足情深亦是不言自明的。兩家親近至三毛甚至喚大伯母即陳漢清之妻為“媽媽”,而稱呼自己的母親為“姆媽”。
1948年,時局大變,陳氏兄弟舉家移居臺灣。
那一年,三毛五歲。